>女兒和男生大半夜村口約會,母親非但沒阻止,還勸女兒注意走遠點!
>這難道是小劇不充會員就可以看到的情節?
>《黃石》前傳《1883》,被網友尊為西部片的天花板,自開播以來廣受好評,現評分9.3。
>該劇依舊由泰勒·謝里丹擔任編劇兼導演,故事結構、色調風格繼承了《黃石》。
>如果説《黃石》關注新舊觀念、保守和現代的矛盾,那麼《1883》則聚焦西進運動下的人口遷移、種族和文明衝突、人與自然的對抗。
>詹姆斯·達頓和瑪格麗特·達頓,這對夫婦懷抱着夢想和膝下的一兒一女,向西出發,穿越大平原,前往美國最後一站蠻荒之地,希望在應許之地蒙大拿尋求到美好的未來。
>然而,浪漫的西行之旅並不太平。
>故事一開場,看似農民的詹姆斯·達頓和一幫匪徒火拼,本以為是個青銅,沒想到是王者,槍戰場面火爆,詹姆斯·達頓以一人抵多人,完勝!一下子就被打上了硬漢標籤。
>途經一座小鎮,沒走幾步就被扒手搶走錢財,詹姆斯·達頓眼疾手快,一頓槍子就把扒手嚇倒在地上,詹姆斯·達頓準備拍拍屁股走人。扒手卻被小鎮居民們亂打一頓,施以絞刑,當街處死。
>西行之路上,殺人比偷竊幾率還要高。所以“沒有槍,你會在這裏死得很慘。“
>也就是在這個小鎮上,達頓與警長結緣,開啓了搭夥西行之路。
>接下來的情節,小劇只能説:野蠻,太野蠻,太對味!
>一行剛走到鎮外河邊小憩,男人們外出圍捕野牛時,
>偶遇匪徒,打來打去大混戰開始,要説“槍法“和“計謀“那是沒有的。
>找野牛回來的男人們見狀,準備去鎮上找治安官説理。
>治安官二話不説,帶着他們去往酒吧,就是幹!
>乾淨利落,十秒結束戰鬥後,撂下狠話:
>沃思堡只有一個人能隨便殺人,那就是我!
>劇情野蠻到了天花板。
>肆虐屠殺的背後離不開一直存在的印第安人和白人之間的矛盾,該劇將這樣的殘酷展現得淋漓盡致。
>印第安人割白人頭皮當戰利品,而白人在集市上賣印第安人的頭皮。
>殖民者的入侵,讓印第安人被屠殺殆盡。這也就有了開篇第一幕,女主被印第安人追殺。
>説到這裏,就不得不提被編劇塑造較為成功的女主——艾爾莎·達頓。
>全篇以她第一視角進行回憶敍事。
>一個被家庭觀念束縛,骨子裏渴望自由的女子。
>在火車上被鄰桌男人挑逗,春心蕩漾,媽媽喊回來時,姨媽還以扇臉教她恪守婦道,保持淑女形象,這次扇臉以她道歉結束。
>和父親落宿村子,醉漢卻誤入房間,險些被QJ,幸好父親趕到,頭部來一槍。
>血濺了艾爾莎一臉,也讓她徹底明白:
>這個世界,淑女形象並不能讓自己順利活下去。
>於是,她脱掉了長長的淑女裙,穿上了褲子。
>父親詹姆斯·達頓持有和她一樣的觀點,他認為:
>這世上的淑女夠多了。
>出發時還在女兒的馬鞍上放了一把槍,女兒問有何用處時,他回答道:
>我不確定,但真到用的時候,我不希望你沒有。
>這個姑娘懷揣着對未來的期望,
>這份對未來的期待也來自於旅途中遇到了第一個喜歡的人——牛仔,
>兩人在趕牛的路途中感情逐漸升温,原本經過前半夜的激情,決定私定終身。
>然而,感情戲戛然而止。接下來的一場匪徒混戰中,牛仔被匪徒一槍斃命,
>死前不忘對女主父親坦誠他對女主的愛意。
>艾爾莎痛哭流涕,遠離文明的世界,愛與痛苦都變得更加直接而洶湧,
>牛仔的死讓她理解了那句“自由有倒刺”的真正含義,
>她目光所及,都失去了神采,站起來走向匪徒,朝着他不斷地開槍,
>倒在鏡頭裏的匪徒詮釋了西部的隱喻:這個時代人命如浮萍,唯有強者才能走完旅途。
>女主從一個坐在車上的淑女蜕變成長為了一名最原始野蠻、最直接了當、最獨立主張的西部牛仔。
>她的成長伴隨了許多令人感動的內心獨白。
>當追問痛苦的本源是什麼時,
>親人都因天花離世的隊長告訴她靈魂互相擁有才會痛苦,
>堅持活下去的意義在於,攜帶着另一半靈魂,用我們的眼睛去幫他看世界,
>正是這段心靈對話,讓身處地獄的艾爾莎即使中箭,也未曾畏懼,仇恨和憤怒在內心燃燒,正面衝擊馬背上的印第安人。
>女主舉槍絕望走向對方,眼裏的世界殘酷又冷漠,她知道:這個世界不在乎你的死活也聽不到你的吶喊,
>那個剛下火車,認為世界“很美”的小女孩,最終被這個野蠻、直接、殺戮、無情的西部世界擊碎了!
>這部粗獷中還夾雜着角色細膩的內心成長曆程並未就此戛然而止,艾爾莎和家人們還會繼續一路向北!
>坎坷不是西進之人的動力,而是他們懷揣的夢! 西部不是天堂,是地獄。bangbangbang! 開火,開火,再開火!期待後續一如既往是那直逼感官的野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