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女工在手機上迅速的切號、評論、造熱度,一切只為了為了維持愛豆的話題熱度;諸多運營人才和搬運工熟練地在標題加上突發、重磅等字眼,普遍錯用的感嘆號只是為了吸引你的注意力;評論區點贊最多的評論似曾相識,你至少在其他三個平台看到了同樣的內容「復讀」。
數據、流量、複製粘貼,商業社會自有一套成熟的運行法則。但在數據和重複內容的作用之下,人似乎從多樣、自由的個體變成了一個個可以預測的標籤,平台大 V、粉絲、反對者,一切似乎都在看不見的軌道上運行。
在這種可預測的標籤化環境中,身邊的一個朋友説:「相比之下,我更喜歡豆瓣小組,因為他們有人味。」
豆瓣小組,讓「無聊」也有角落「人味」是什麼?在身邊的朋友看來,豆瓣小組的「人味」是對人類不可捉摸行為的震驚,會讓你不禁感嘆「還有這樣」或者「這世界還有這種東西」的意外。
「加入這個小組你就會被踢出去」就是一個讓人意外的小組。它的存在和生命力,讓他的創始人都覺得有點摸不着頭腦。
2012 年,豆瓣推出了豆瓣小組移動 app,隨之帶來的就是驟然增多的豆瓣小組。豆友 @羋子葉 發現當時的豆瓣多了不少「加入這個小組你就會 XXXX」的小組,這啓發了他,他決定也用這個格式創一個小組。最終,他決定把這個小組的主要目的確定為踢人。
▲ 受訪者供圖
2012 年末,一個奇奇怪怪的「加入這個小組你就會被踢出去」創立了。在人來人往的豆瓣,這個小組只是幾十萬個小組中普通的一個,但因為小組主題不走尋常路,這個小組迅速火爆,一切都有點出乎意料。
在小組創立的第一天,發現了這個小組的豆友基本都沒按耐住自己點「加入」的手,然後就等着被管理員踢出去。遺憾的是,這些最初加入的成員可能等不到創始人的「動手踢人」了,因為踢他們的是腳本。
作為一個程序員, @羋子葉 在創組之後就寫了一個腳本,還為此找了豆瓣的工程師協助配合,目的就是為了讓這個腳本能為小組的運行發揮自己的作用 —— 把人踢出去。但這個腳本只運行了兩天就停用了,腳本沒有出錯,「出錯」的是這個小組 —— 它太火了,以至於第二天有不少人來申請成為這個小組的管理員。
▲ 小組規則之一是可以踢人,禁止封禁
七年後,創立小組、制定規則後就幾乎撒手不管的 @羋子葉 發現,這個小組還在正常運營。在成立第二天加入的管理員雖然不像曾經那樣子及時的踢人了,但他們依舊在履行職責。這些管理員似乎還有輪班,每隔幾天就有管理員上線把這些新組員踢出去。
還有自稱「抖 M 屬性完全爆發」的豆友 @海綿體寶寶 也在堅持着。他在小組創立的第二天加入,至今已經被踢了 681 次,他熟悉小組的管理員增減情況,對這個遊戲樂此不疲:
你們怎麼又加新管理員了?!現在 12 個管理員打我一個?這也太………… 爽了吧!
▲ 豆友 @海綿體寶寶的帖子
面對堅持八年的管理員和從不認輸的資深用户,創始人 @羋子葉 也不太懂大家心裏都在想什麼。他坦言自己一開始創造這個小組只是想進行一個互動性遊戲的嘗試,這個小組的爆火和今天仍在發揮的影響力都有點讓他摸不着頭腦:
很多新組員加進來就是發個帖子,然後等着被踢。
創立之後,中間有七年我基本就沒參與過。有天一看,發現這個小組還在,而且運行的很好。我覺得可能是那種遊戲的互動機制吸引了一部分人,但説真的,我自己也搞不明白。
究極無聊的遊戲對抗,這只是豆瓣小組的一個縮影。
在這個精神角落裏,不只有和其他 app 格格不入的「無聊」,也有更個人化、更趣味性、更出乎意料的內容。
▲ 豆瓣成立 14 年時,創始人阿北轉發的內容
不看豆瓣但卻不會錯過豆瓣內容的一位朋友就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小組」的忠實粉絲。她不常用豆瓣 app,但豆瓣公眾號推送的「哈組」相關她都會看。這裏有你想像不到的爆笑故事,每個人生活裏的搞笑發窘日常,最終都變成了看客的快樂源泉。
另一個喜歡收集紙袋的朋友則在豆瓣找到歸屬:
我之前以為喜歡收集紙袋就像老一輩收集塑料袋一樣,是窮和節省的象徵,都不太好意思把我的愛好和別人説。結果在豆瓣看到了紙袋收藏博物館小組之後,我覺得自己就是真正的紙袋收藏家。發現它之後,覺得喜歡紙袋一點都不丟人,還是一個很省錢的愛好。
看着大家把漂亮的紙袋做成書皮、錢包、收納盒,我只會覺得很治癒。
▲ 成員辛夏用紙袋做的手機殼和封面。圖片來自:紙袋收藏博物館
在豆瓣,「沒想到還有這愛好」的類似小組很多。除了紙袋收藏博物館,迷戀植物的人、BDO(巨大沉默舞台)迷戀患者症候羣、我們就是好喜歡散步啊、抬頭,看樹、村莊愛好者、你也在用 iPad 畫畫鴨、全國地鐵愛好者交流聯盟、水果標籤收集者、畫雲小分隊等小組也在吸引着眾多「小眾」的愛好者。
在這個「角落」裏,小眾的愛好是最大眾的。沒人會覺得喜歡畫雲奇怪,近兩萬個「畫雲高手」只會誇你畫得好,創意贊。全中國不同區域的特色樹也基本能在「抬頭,看樹」組裏找到。在有人從網絡獲取快樂的時候,這些小組成員把自己在現實世界的發現和線上的豆友共享。
▲ 左為原圖,右為成員 Day 畫的雲。圖片來自:畫雲小分隊
有的愛好或許不僅能稱之為愛好,而應該被看作某種堅持或者某種探索。比如佛跳牆廢墟探索小組,就通過探索城市的邊緣廢棄建築保持一些對既有規則和秩序的解構和質疑;豆瓣公墓小組也能為悼念已逝豆友建立一個互聯網公墓,讓線上的關係和情感得以永存;還有遺失之物墓園,有人在這記錄自己的粗心導致的遺失,也有人在這解構物哀文化。
在諸多 app 內容順應潮流的趨勢中,豆瓣有諸多小組保持了一種不應允的姿態,在小組這塊自留地裏尋求共鳴。
在這些不順從的小組中,拉踩小組可能是其中評價最兩級的一個。一個拉踩小組的組員對我説:「這是我最喜歡的小組,很特別,但有的人嘴真的很臭。」因喜歡娛樂八卦內容的同時厭惡粉絲控評而生,豆瓣拉踩小組嚴格的進組規則讓他們自稱「豆瓣 985」。
▲ 最近被禁言的拉踩小組有着嚴苛的進組規則
在明星被粉絲保護得面面俱到時,這個組可以讓每一個明星都遭受猛烈的一擊。在這個組裏,易烊千璽是最醜的,迪麗熱巴是發福的,選秀節目是必糊的,但大家的討論、拉踩是必須的。沒有一個明星能活着走出的拉踩小組似乎是彩虹屁的另一面,是對一種粉絲文化的反抗。
而在全世界都在感嘆「他也有貓 / 狗了」的時候,豆瓣養貓 / 養狗勸退小組在努力勸退蠢蠢欲動的飼養人。你知道養寵物會佔用你很多時間嗎?你知道很多寵物都會拆家嗎?你知道寵物生一次病就是大幾千嗎?在萌經濟的熱潮下,這裏有人在努力敲醒所有不理智的備選鏟屎官。
▲ 沒有比滾泥潭和拆家更好的勸退方式
還有「熱概念冷思考」小組,希望通過小組成員的討論幫助大家對新概念保持警惕,堅持批判性思維,不濫用概念。在「時下有哪些被濫用的流行概念」討論中,組員就對極簡主義、PUA、PTSD 等熱門概念都提出了更不同、更冷靜的理解。在當下反轉不斷的輿論場中,這樣的冷思考足夠特別。
未知的豆瓣小組,鮮活的小組成員很長一段時間,豆瓣小組是互聯網諸多內容的發源地。你在其他平台看到的笑話合集、明星爆料、時事點評…… 如果要追溯他們的源頭,這些內容可能都來源於豆瓣小組內的一個生活化的分享或者小組討論。
但豆瓣內容產出的豐富度和它的用户規模卻不成正比。在易觀千帆 2020 年 8 月的應用月活榜中,豆瓣這個大多數人都知道的 app 總排名 340 位,社交排名 20 位,月活用户只有 670 萬。
但就是這個用户規模在中國互聯網並不算頂尖的應用產生了諸多優秀的內容。
很大一個原因是豆瓣的月活用户是真正的「活躍」用户,他們討論、產出、互動,在豆瓣分享生活和思考。他們沒有沿着既定的軌道行走,生活中的樂趣和意外,都被他們記錄在了豆瓣小組。
月活 670 萬的豆瓣 app 還曾孕育過月活用户近 1400 萬的下廚房 app。最初的下廚房也只是一個豆瓣裏的一個小組,在用户量級提升後,趕上移動互聯網浪潮的下廚房成為每個廚房小白的進階選擇。
▲ 圖片來自:亂翻書
今天,豆瓣小組可能已經是豆瓣最重要的功能了,它或許比書影音還更重要。畢竟在 2018 年的豆瓣改版中,「小組」這個曾經次級功能被移到了下方五個按鈕的中央,成功 C 位出道,象徵着豆瓣更明顯的社交屬性。
但也有人不喜歡豆瓣小組。創立了「加入這個小組你就會被踢出去」的 @羋子葉 就表示他大概 2014 年左右就不逛小組了,他加入的小組有不少也沉寂了。在他看來,小組是一種過時的通訊方式:「微信羣是即時的,但豆瓣小組基本不可能讓你獲得即時的信息。」
另一個不喜歡豆瓣小組的人則是討厭它帶來的新用户:「我覺得小組吸引來了很多新人,和之前的用户不太一樣。這些用户可能對書影音不感興趣,影響了豆瓣原先的氛圍。而且這些人的存在讓豆瓣評分也變水了,他們給影視作品打分的機制和我們之前很不一樣。」
▲ 圖片來自:豆瓣 X 飛躍合作海報
反對之外,也有支持的聲音。有人就認為豆瓣小組不是即時的通訊社區,它是生活的小角落。「有人覺得豆瓣不一樣了,這種論調每個 app 評論裏我都見過,但我覺得豆瓣還是豆瓣,我喜歡的小組都在更新,喜歡的內容都能找到,它帶給了我很多。」
另一位朋友則認為豆瓣小組的人很有活力,每個發言都有真實的生命力。這種「人味」也是她最喜歡的豆瓣的原因,因為這裏有一些其他平台看不到的內容。不管是高深的哲學問題還是摳門的生活方法,每一個人都在生活,而不僅僅是活着。
在豆瓣成立三週年時,它的創始人阿北用一句話概括了豆瓣 —— 豆瓣幫助每一個人發現生活中最適合自己的未知事物。
如今 12 年過去了,儘管豆瓣發生了諸多變化,但它依然能幫人發現適合自己的未知事物。
只是這一次,承擔這一功能的更多是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