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歲的祁峯是中煤張家口煤礦機械有限責任公司機電設備分廠的一名車工,高級技師。二十年來,祁峯在這個普通的基礎崗位上作出了不普通的貢獻,2013年5月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5年5月獲全國勞模稱號,今年5月,祁峯當選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近日,記者來到中煤張家口煤礦機械有限責任公司,採訪了祁峯。
在技術競賽中脱穎而出
記者走進車間時,祁峯正在車間裏忙碌着。
剛39歲的他,如今已成為年輕工人眼中的技術大拿,在車間來回奔忙的他,似乎總有研究不完的技術和解決不完的問題,只要一上崗,他就是台鑽研技術的“永動機”。
2005年,素來重視技能人才選拔的張煤機對公司技能比賽進行改革,比賽成績優異者可破格晉升為技師。比賽競爭激烈,一番角逐後,評委們驚奇地發現:理論和實操兩項第一都屬於同一個人——祁峯。
就這樣,名不見經傳的青工祁峯在張煤機第一屆職工技能運動會上“一戰成名”。
是技術迷也是維修工
2006年,初次接觸數控車牀的祁峯再一次激發了“攻關”的熱情。然而在當時有限的條件下,征服數控技術的過程卻困難重重:“設備廠家派來的技術員在三天內交代完車牀基本操作就打道回府了。實際操作和最核心的編程都全靠摸索。”更令祁峯意外的是,手頭這台機器的操作系統也沒有參照——自學成了唯一的出路。
祁峯把説明書複印下來,當教材一樣反覆看。一旦車間裏有加工需要,就琢磨怎麼在數控車牀上設計、加工。程序試編後,找些尼龍、木頭先試一遍。不行就從頭再來……為了儘快熟悉機器,祁峯下班前會把圖紙謄畫一遍,回家接着琢磨,第二天再試。慢慢地,從外圓、內孔到切槽、挑扣,再到圓弧,只花了一個多月時間,祁峯就完全掌握了這台數控車牀的操作。
嚐到甜頭的祁峯逐漸對新技術“上了癮”:他專門買了電腦,查資料、練編程。後來參加了河北工業大學的數控函授班,又完成了機械製造自動化專升本的學習。近年來,他先後獨立編制了30餘種產品加工程序,完成了液壓離心泵、摩擦限矩器等新產品的試製任務。
隨着對設備越來越熟悉,再遇到機器故障、廠裏維修部門又忙不過來的時候,他開始嘗試自己拆機器、找問題。慢慢地,對於很多故障,工段都可以“內部消化”了。採訪前兩天,廠裏的一台數控車又壞了,祁峯自掏腰包買了倆軸承自己換上,就修好了。
車間裏的榜樣和模範
2009年入黨後,祁峯更加註重發揮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
“所謂模範,就是大家給你的一份信任。車間裏,你在幹,大家也在看、在比較、在對標。”二十年後,曾經想通過成績證明自己的祁峯,更加專注本職工作,對榮譽也有了不一樣的理解。回顧自己的心路歷程,祁峯坦言黨組織的信任和培養給了他一份榮譽,也多了一份壓力和擔當。按照自己的目標去完成工作的同時,他還想着把活兒幹得漂亮。
祁峯説,作為一名新時期的煤機裝備人,他會在以後的工作中繼續不斷開拓創新,勇於進取!(記者張巖 通訊員陳冠)
央廣網北京10月 12日消息 (記者 孫杰)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震碎了喜馬拉雅南麓兩側中尼兩國人民的幸福生活,是他,冒着生命危險,操控機械,和戰友們一起打通跨國救援通道,用非凡的技藝詮釋了新一代革命軍人的忠誠與擔當!他就是武警交通四支隊的三級警士長何劍波。
2015年 4月 25日,尼泊爾發生 8.1級特大地震,波及我國西藏多地,通往樟木口岸的道路嚴重損毀,樟木鎮成了“生命孤島”。災情發生後,何劍波隨部隊第一時間趕赴災區,參與搶通中尼公路聶拉木至樟木鎮段的生命通道任務。
武警交通四支隊支隊長王軍介紹説 :“我們到達任務區域的時候,看到到處都是垮塌的山體,特別是距離中尼友誼隧道口大約有三十多米的道路,全都被山上震落的巨石掩埋。”
面對垮塌的山體和不斷的餘震、飛石,現場技術專家認為要搶通此處,無疑是“刀尖上跳舞”,搶通作業不得已中斷。危難時刻,何劍波主動請纓,操控着挖掘機向塌方體駛去。
腳下是不停晃動的大地和洶湧的江水,頭頂是餘震中不斷滾落的飛石,在懸崖和峭壁間,何劍波沉着冷靜地操控着挖掘機,一斗一斗地清理着塌方體。武警交通第四支隊六中隊班長、挖掘機操作手何劍波介紹説:“挖掘機履都是三分一懸空作業,頭頂上方時不時有碗口大的石塊往下落,砸到機械身上嘭嘭作響。”
在距離隧道口十米左右的時候,一陣強烈的餘震突然襲來,何劍波駕駛的挖掘機猛然向懸崖邊滑去。那一刻,他果斷把挖掘機大臂小臂伸直,把鬥齒使勁吃住地面,等機械停下來時,離懸崖邊也就大概三四十公分的距離。
就這樣,憑藉着過硬的心理素質和精湛的操作技能,何劍波躲過了一次次劫難。武警交通第四支隊二大隊大隊長、時任六中隊中隊長徐明亮介紹説:“最終,何劍波比預估時間提前 20小時打通通往樟木口岸的生命通道。”
隨後,何劍波又參與打通了吉隆口岸道路,並隨新組建的中國武警交通救援大隊 500名官兵一起跨出國門進入尼泊爾執行打通吉加、阿尼哥公路任務,在異國他鄉用中國軍人的忠誠與擔當,續寫了中尼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圓滿完成了黨和國家賦予的神聖使命。
武警交通第四支隊六中隊班長何劍波介紹説:“服務國防、搶險救援”是我們武警交通部隊的職責使命。能夠隨部隊跨國救援,既是個人榮耀,也是使命召喚。
西藏阿里,被稱為“生命禁區”。從軍 18年,何劍波在這裏已經戰鬥了 16個春秋, 16年來,何劍波和戰友們一起用青春熱血守護着新藏線——這條大動脈的暢通。期間,何劍波先後參與搶險救援上千次, 2016年,被武警部隊評選為第十九屆“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衞士”。
武警交通第四支隊六中隊班長挖掘機操作手何劍波説:“作為新一代革命軍人,就是要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站得出來、衝得上去、能打仗、打勝仗。”
(2017-10-12)
軍報今日起開設"十九大代表風采錄"欄目
2017-09-07
解放軍報融媒體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東方潮湧迎盛會,滿懷豪情繪宏圖。按照黨章和中央關於做好代表選舉工作的要求,解放軍和武警部隊31個選舉單位分別召開黨代表大會或黨代表會議,選舉產生出席黨的十九大代表303名。黨的十九大代表是共產黨員中的優秀分子,具有先進性和廣泛代表性。《解放軍報》從今天起開設“十九大代表風采錄”欄目,重點介紹全軍和武警部隊基層一線黨員代表的先進事蹟,充分展示他們投身強軍興軍實踐的時代風采。
彭 希攝
陸軍第74集團軍某旅“黃草嶺功臣連”班長王鋭——
黨的光輝照我心
█朱乾坤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周鈺淞
“深學強軍思想,苦練強軍本領,投身強軍實踐,誓做一名不負時代、不辱使命的強軍戰士。”——王 鋭
初秋,嶺南腹地某訓練場,天氣依舊濕熱。兩棲突擊戰車疾速前進,捲起陣陣塵土。突然,戰車在訓練場中央急停,炮口指向山腰處的靶標。
只見炮口火光一閃,緊接着傳來“轟”的一聲爆響,炮彈直撲目標。“穿甲彈一枚,目標被摧毀。”觀察員報告。
訓練結束,車長王鋭鑽出戰車,敏捷地跳到地面,記者和王鋭見了面——濃眉大眼,雙手曬得黝黑,衣服濕透了。他擦了一把汗,對記者説:“只有把手中的武器練到極致,上了戰場才能一招制勝。”
在改革向縱深推進的當口,各項任務千頭萬緒,練兵備戰仍是重頭戲。轉型不僅是改番號、壓規模的編制調整,更是結構重塑的“換羽新生”。
“2012年以來,我駕駛的809戰車,先後經歷了加裝炮射導彈、北斗導航系統換代、車長任務終端升級等3次大的信息化升級改造。”王鋭自豪地告訴記者。這5年,王鋭見證了改革強軍的加速推進,親歷了練兵備戰的如火如荼,目睹了裝備建設的巨大變化,他先後換過5個崗位,每個崗位都幹得踏踏實實。
入伍8年,王鋭堅持把強軍報國作為人生追求,以戰士特有的忠誠投身強軍實踐,立起了踐行強軍目標的時代標杆。他先後被評為全軍優秀共產黨員、南部戰區陸軍愛軍精武標兵,榮膺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所在809車組榮立集體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
談起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王鋭激動地説:“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照亮了我的軍旅人生,在強軍興軍偉大征途中,我要和戰友們一道,與時代同行,與改革同向,與強軍同步,苦練勝戰本領,鍛造制勝鐵拳。”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2017-09-07)
23年來,她愛崗敬業,用匠心打磨每個工件,從一名初出茅廬的技校畢業生成長為高級技工人才,她用汗水和堅持生動詮釋了“艱苦奮鬥、善於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企業文化精神。我們來認識百色百礦集團有限公司東懷煤礦機電中隊車工黃雪慧。
車間裏,黃雪慧正在操作車牀,她不時搖動手柄、調節刀頭角度,工件在夾具上飛速旋轉,一個個誤差控制在0.02毫米以內的鋼鐵工件在她靈巧的雙手下誕生。23年時光,黃雪慧從青澀的普通女工成長為高級技術人才。
百色百礦集團有限公司東懷煤礦機電中隊車工 黃雪慧:
想做好一名技術工人,首先要愛崗敬業,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做好。
1995年,東懷煤礦建井初期,各種工具配件加工任務艱鉅。有一次,礦裏給車間下達了15天內加工21套鐵軌叉尖插盤的任務。加工這些工件工序複雜,加工難度大,還沒有圖紙,剛參加工作的黃雪慧只能一個個測量,反覆打磨工件。連續十幾天,她早班連着中班一起上,加班加點趕工。最忙的一次,她凌晨5點回家,6點多又回到車間工作。
黃雪慧和同事們的努力,為東懷煤礦機械化改造工作贏得了時間。這項工作的完成不僅填補了廣西煤炭工業無“綜掘”的空白,也使東懷煤礦礦井原煤生產能力由15萬噸/年迅速提升到150萬噸/年,成為廣西生產能力最大、裝備水平最先進、管理最現代化的煤礦。
2004年,黃雪慧調入東懷煤礦機電中隊,成為唯一一名車工。當時,東懷煤礦在採面搬家時,十多噸的液壓支架向前作業中經常因底板不平被卡住。為了破解這一難題,黃雪慧和隊員們反覆摸索和修改,設計出了一種自制滑輪,解決了這個問題,使搬家隊伍由原來每個班平均轉移2個架,一下子提高到了6個架,再次刷新了東懷煤礦採面搬家移架最高紀錄。
23年來,黃雪慧一直堅守在車工崗位上,曾先後榮獲“廣西五一巾幗標兵”、“廣西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巾幗標兵”等榮譽稱號,當選自治區第十一次黨代會代表;今年6月,黃雪慧光榮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
百色百礦集團有限公司東懷煤礦機電中隊車工 黃雪慧:
我想把能源企業基層黨組織艱苦奮鬥的生產成果,和工人同志需要更多支持關愛的聲音向黨中央、向總書記彙報。
(2017-10-06)
浙江義烏市城西街道七一村的農業生態觀光園裏,村黨委書記何德興(見圖)正和村民們一起佈置花燈,準備熱熱鬧鬧辦一場迎中秋燈會。
四年前,七一村開始打造“七一農業生態觀光園”,何德興是“帶頭人”。今年7月1日,佔地460畝、總投資6000多萬元的觀光園正式開放,不僅提升了農業附加值,而且把周邊休閒旅遊也帶動了起來。
何德興下海經過商,先富起來後,看到許多鄉親生活水平多年沒提高,他心裏很不是滋味。1997年,何德興放下自己的生意,回村擔任村黨委書記。當時,七一村集體經濟處於虧損狀態,村民收入也是捉襟見肘。
“紮實幹事,努力讓村民生活得好一點。”何德興説,“就當一屆,當不好隨時可以把我趕下台。”這一當,就一直到現在。
“何書記有富民‘賬本’,他從不開空頭支票,實實在在帶着大家致富。”村民何恃大説,他家2015年搬進三層小樓,不光一家三口住得更舒服,還把下面兩層出租,光是租金一年就有3萬元收入。
晚飯後,何德興總愛在村裏溜達,他那本捲了角的筆記本上,滿滿地記着村民關心的事。“既然當了村黨委書記,就要讓每家每户的口袋都鼓起來!”
當時,因舊村改造,村裏拿到260萬元補償費,有的村民希望把錢分給各家。何德興勸説大家,與其分了,不如“養雞生蛋”。結果靠這筆錢,村集體資產像滾雪球一樣越做越大。
建“七一農業生態觀光園”是村裏近幾年的“重頭戲”。七一村的名字是紅色的,也是“全國黨建示範村”。何德興謀劃着,以農業生態園為平台,結合黨員教育、生態教育,創新一個“黨建+”農業生態園。
如今,七一黨建博覽園和七一農業生態觀光園合二為一,既適合休閒旅遊,也是一個黨員參觀學習基地。
目前七一村村集體資產已達上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從1997年的3700元增至2016年的4.8萬元。“我的夢想,不僅要讓農民富起來,還要讓農村美起來。”何德興説,村美民富,就是他最大的追求。
《 人民日報 》( 2017年10月05日 04 版)
(2017-10-05)
1975年出生的江帆有着23年黨齡,她是一名醫院管理者,也是一名兒科醫生。
40歲不到成為博士生導師的江帆,在全國率先聯手教育界,與老師、家長一起守護兒童的健康。她致力於兒童健康研究的政策轉化,近20年前就在國內開展兒童睡眠問題研究,推動了上海中小學作息制度改革,同時榮獲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並獲得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
同時,她還支持中國兒童“屏幕暴露”的現狀調查,呼籲控制兒童屏幕暴露時間長度。她説:“孩子的健康是一切的根本,健康中國必須從健康娃娃開始。”
而在管理崗位,她時常深入一線,傾聽來自臨牀兒科醫生的訴求,從基層醫生那裏瞭解患兒所求、所想,帶領員工在兒童先心病、白血病等疑難雜症診治技術上不斷突破,推出一系列“呵護患兒、關愛家庭”人文項目,獲得了社會和百姓的認可。
近年來江帆所在醫院獲得了包括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衞生系統先進集體在內數個國家級榮譽,而她本人也榮獲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上海市優秀黨務工作者、上海市十大傑出青年、上海市青聯副主席、上海市衞生系統銀蛇獎一等獎等一系列獎項。
2017年,在上海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上,江帆當選為十九大代表。
江帆(左二)和同事們在探討工作。
推動上海中小學生延遲上學政策的出台
保障兒童羣體的大健康研究是江帆的一項重要工作,而她研究的出發點始於兒童睡眠。
1998年,師從中國兒童保健領域的著名專家沈曉明教授,江帆開始了兒童睡眠健康研究之路。她和課題組先後在全國九省市開展了3萬餘名各年齡段兒童睡眠健康多中心流行病學研究,揭示了中國兒童睡眠不足與睡眠問題存在的普遍性,及相關影響因素的發育階段性和多維性特徵,並發現“課業負擔過重”和“上學過早”是導致兒童睡眠不足的高危因素。
“睡眠對於兒童不單純是休息上的需要,更是促進身體和心理健康發展的催化劑。”從事兒童睡眠研究近20年,她帶領睡眠研究小組不斷證實睡眠對兒童神經發育以及認知記憶的影響,同時也揭示了,睡眠不足對兒童肥胖發生的相關作用機制。
為了深入研究提高兒童睡眠健康的有效舉措,她帶領團隊對上海地區10所小學的學生進行了長達4年的追蹤研究,研究發現適當地推遲上學時間可以顯著提高兒童睡眠的質量,進而可以促進兒童身心健康。
這一研究結果引起了上海市教委的高度關注,最終經多方論證後在上海地區率先推動了“中小學推遲上學時間”政策的出台,而在政策實施後3年通過第三方評估,進一步證明了這一政策推行後,兒童睡眠健康有了顯著改善。
這一研究推動政策進而改善兒童睡眠健康的成果,得到了教育部高度認可,並得到了教育部的建議推廣。健康研究推動政府循證決策的理念與經驗,也被國際醫學權威雜誌之一《柳葉刀》收錄並發表,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項目也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等一系列獎項。
江帆在工作中。
走進學校社區開展兒童身體活動動態監測
江帆説,睡眠的研究只是探索兒童健康道路的起點,“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靜態的睡眠,也應該有動態的身體活動。”而近期她在持續關注兒童睡眠問題的基礎上,開始同步關注上海學生身體活動狀況。
江帆説:“目前全國中小學學生體質監測顯示,近20年來中小學體質出現下滑趨勢,這一結果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這個監測數據代表的是一個嚴酷的現實結果,而我們更想了解的是一個過程,究竟是哪些因素影響了孩子們的活動水平?我們的孩子平時身體活動的現狀究竟如何?我們有什麼應對策略?”
在江帆眼裏,身體活動的改變並不單一指的是體育運動,而是比體育運動更廣泛,“包括走樓梯、走路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都算是身體活動的重要組成,身體活動的主戰場不僅僅是在學校,更在於家庭、在於社區;不僅僅需要老師重視,更需要有家長的關注與學生的積極參與。”
在上海市公共衞生三年行動計劃大力支持下,她領導的團隊在上海建立了國內第一個學生身體活動監測平台,這一次研究監測的樣本量達到近8萬人,其中4000人會隨身佩戴“身體活動加速度器”進行實時客觀監測,項目得到了上海市教委的大力支持,醫教體多團隊合作。
江帆透露,預計這項監測今年年底前有望完成,在監測的基礎上,她領銜的多學科團隊將會出台國內第一部兒童身體活動循證指南,從改善孩子的生活方式開始,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提供準確性、科學性的指導。
形成兒童早期發展指南
江帆説,一路走來她一直記得自己導師教導的一句話:“作為一名兒科醫生,尤其是兒保醫生,與其被動地在診室裏疲於應付生病的孩子來就診,不如主動尋找機會走進社區,走到學校,把兒童疾病預防工作做到位,讓孩子們能少生病,身心能更健康。”老師的話也成為了她多年來一直努力的方向。
最近,在上海市教委推動的政府實事工程“育兒週週看”項目中,她再次找到了為兒童大人羣服務的機會。她與全市的教育、心理界專家一起,通過幾年時間努力,形成了系統的0-3歲兒童早期發展指南,通過每週一條免費短信發送到家長的手機上,讓家長足不出户就能收到最權威的科學育兒指導。
這一項目在過去4年中,已經服務了全市50餘萬名家長。如今在這一項目的評估工作中,課題組驚喜地發現,這一免費的科學育兒項目真真實實地促進了兒童早期發展,而且在中低收入家庭中效果更加明顯。
“兒童的早期發展是可以改變的,越是在兒童早期投入,越能縮小不同社會階層間的社會經濟差異,因此也被業界認為是社會發展公平性的‘均衡器’。”江帆説。
牀頭一半專業書一半政治理論書
在江帆的名片上,除了發育行為兒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環境與兒童健康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還有一個身份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黨委書記。很多人會問她,又做業務又做黨務工作,忙得過來嗎?
從支部書記開始做起,江帆做過紀委書記,黨委副書記,到現在的黨委書記,一路走來,越來越感受到黨務工作與業務工作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如果説業務工作是解決具體問題的實踐,而黨務工作就是理論的提升與昇華。作為醫院的黨委書記,她深深體會到政治理論學習與提升,對於解決具體問題、推動醫院宏觀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正因此,她越來越覺得學無止境。
在江帆家的牀頭,一半放着專業書,一半放着政治理論書籍,“對我來説,接觸的臨牀工作和研究實踐越多,越能體會理論學習重要性。黨務工作者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更需要密切聯繫羣眾,從羣眾中汲取智慧及養料,共同學習和進步。”
江帆説,她很慶幸在兒童醫學中心這個大家庭,每天與醫生護士同道的交流,都為自己的工作學習過程提供了新思路,注入了新活力,“他們是每天都在患兒身邊的人,真正能知道那些孩子的問題和家長的需求。平時工作中,他們提出的改善醫療服務的點子更接地氣,在臨牀更加具有推廣的價值。”
(2017-10-10)
文/圖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張玲玲 實習記者 周婷
你知道一根小小的鋼絲繩有多大的用處嗎?
神舟十一號返回大氣層,返回艙降落裝備打開,但修正飛船降落姿態,確保返回艙平穩着陸,關鍵靠兩根約20米長的鋼絲繩鏈接;國內跨度最大的鋼桁加勁梁懸索橋——壩陵河大橋,靠數十根鋼絲繩懸吊;我們日常乘坐的升降式電梯,也要靠鋼絲繩曳引……
大到航空用繩、橋樑懸索,小到電梯用繩,鋼絲繩應用於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平凡的鋼繩承擔着不平凡的使命。
而這些被使用的鋼繩裏,都有着一個人的“汗水”,他就是貴州鋼繩(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二分廠二鋼繩車間股繩工段段長周家榮。
他是兢兢業業做事的工人
“不讓一根有瑕疵的鋼繩流入市場!”從業三十年來,周家榮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用數十年如一日的勤勉,踐行着自己的這個承諾。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華技能大獎”、“國家級技能大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等這些不凡的榮譽,是周家榮勤奮好學、善於鑽研、不斷進取的豐厚回報。
從小在鋼繩廠附近長大,讓周家榮對鋼繩廠有一種天然的認同感和親切感。“1987年成為鋼繩廠的一份子時,我感覺找到了歸屬,找到了人生努力的方向。”周家榮告訴記者。
從踏上崗位的那天起,周家榮在師傅的指導下,刻苦學習鋼絲繩生產技能,短短三個月時間,就掌握了鋼絲繩生產的關鍵和核心技術,在同期進廠的職工中最先獨立上機操作,成為一線技術骨幹。
由於技術出眾,車間安排他先後參與了15個批次、累計36件特殊產品、重點產品、重要用途產品的生產,經技術質量部門檢驗後全部合格。值得驕傲的是,這些產品被廣泛運用於虎門大橋、航天軍用、高層建築、英國布萊敦大橋等領域和項目中。
周家榮學習的腳步並沒有因此停住。這些年,他利用業餘時間參加了國家第四十職業技能鑑定所組織的鋼絲繩製造工種的高級工、技師等培訓,並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技師資格證。
這麼多的榮譽和成績,並沒有讓周家榮“飄飄然”。在他看來:“榮譽只能代表過去,我要做的是放下過去,做好未來的工作。”
他是攻堅克難的“首席司機”
周家榮和他的徒弟們喜歡將鋼絲繩製造稱作熟練工種,所以自稱“熟練工”。這些“熟練工”們的工作夥伴,既有卷絲機,也有股繩機和鋼絲繩合成機。
由於每天都要熟練地操作卷取鋼絲,捻制股繩,合成鋼絲繩,所以他們被人們親切地稱作“機車司機”。而周家榮因為技術出色,能嫺熟操作、維護、修理各種機器設備,則被稱為“首席司機”。
在外行人看來,一根鋼絲繩的生產應該很簡單,沒什麼技術含量。實際上,鋼絲繩製造是精細活,一根鋼絲繩要經過十幾道工序才能生產出來,環環相扣,要是有一個環節做不好或者出了差錯,其中的影響不可估量。
“2003年,在研製一種新型號鋼絲繩過程中,我們在製作股繩時遇到了難題:穿好股‘芯’之後,卻怎麼也穿不好外層鋼絲。我和班組裏的另外兩名工友,窮盡腦海裏的一切辦法,努力了一個班次共8個小時,卻未能取得任何進展。”周家榮的徒弟梅建強告訴記者,難題解決最後的希望到了師傅周家榮那兒。
“他沉默片刻,讓我們反向操作,即先穿外層鋼絲,再穿股‘芯’,一下子最後成功了!”10餘年之後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梅建強仍然有點激動。
三十年來,這樣的難題周家榮不知道攻克了多少……
他是傳道授業的大師
工匠精神,貴在傳承。周家榮常説:“一股鋼絲沒有多大的用處,很多鋼絲擰在一起成為鋼繩,能承擔上噸的重量。就像我們整個集團,一個人撐不起一個廠,但每一個崗位合在一起,對一個廠來説就是無窮的力量。”
他是這麼説,也是這麼做的。從業三十年,實踐經驗豐富的周家榮,在工作的同時,也在把自己的所學所得,毫無保留地傳授於人。
這三十年,周家榮帶出了近百名徒弟。這些徒弟中,既有貴州省高技能人才,也有遵義市金牌工人,而更多的徒弟則活躍在鋼繩集團有限公司各個崗位,成為公司核心操作員工。
“我要把這種職業榮耀傳下去。”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周家榮的選擇是堅守——堅守鋼絲繩製造職業,堅守自己已經工作了30年的貴州鋼繩廠。
“鋼絲繩製造使我從一個農村孩子變成了國企職工,成為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我收穫了職業榮耀。”周家榮表示,無論是家庭,還是事業,他都離不開鋼繩廠,離不開鋼絲繩製造。他要把在廠裏獲得的職業技能與職業榮耀一直傳承下去。
(2017-10-08)
入秋,徐州的雨天依然比較多。雨情就是命令,作為徐州市水務局下水道四班的第5任班長,馬靜的心一直繃着,睡不了安穩覺。守護着“城市血脈”,她一干就是近20年,成為這個光榮的集體走出的第4位全國黨代表。“老百姓把四班稱為‘地平線下的太陽’,我們要一直髮揚‘寧可髒一人,服務千萬家’的優良傳統,讓鮮紅的太陽永不落。”馬靜説。
“班裏的事,
再小也是大事”
“受到媽媽影響,我從小的理想,就是當一名下水道工人。”馬靜的母親,是四班第二任班長關永淑,老人一直教導她:不論幹啥工作,只要幹好了,都是為人民服務。24歲那年,馬靜如願進入四班這個大家庭。
馬靜至今還記得,第一次跟着師傅們清理下水道的情景。當窨井蓋打開的一瞬間,刺鼻的氣味冒出來,兩位新同事都躲開了。她卻自告奮勇地穿上皮衩,第一個下到黑乎乎的臭水溝裏。後來,她更是成為班裏的典型,髒活累活,全都搶着幹。
正是靠着這股子拼勁,馬靜贏得了同事和領導的廣泛認可。2005年,她成為四班的副班長;2013年,被局黨委任命為四班黨支部書記;2016年9月,又被推選為四班班長。
走上幹部崗位,馬靜依然堅持幹在一線,優良的工作作風從未改變。同事董靖説,把清挖出來的淤泥裝車,是一項非常繁重的體力活,多年來馬班長都是主動“包下來”。碰上下雨天,她更是第一時間衝到現場,清理窨井上的樹葉、垃圾等雜物,做好積水疏導排放。水不退,人不走!
剛剛過去的夏季汛期,正是“四班人”最忙的時刻。在汛前檢查時,由於工作任務重、時間緊,大家經常要兩班輪流轉。考慮到班內年輕同志多,家庭負擔重,馬靜和其他班組骨幹堅持兩班都到崗。白天,她8點鐘不到就趕到工地,帶領大家修井子、疏通管道;晚上,她又和另一組的職工一起清挖疏浚溝管,一直要幹到凌晨。“老班長一直強調‘班裏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家裏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老一代四班人的這種精神,我們要發揚光大。”馬靜説。
鐵人馬班長,
還是“好人馬大姐”
徐州是座老城,地下排水管網系統複雜。四班的工作區域,覆蓋了泉山區30平方公里的範圍,主要對35條主次幹道鋪設的180公里排水管網以及6000多個窨井進行疏浚、清挖、維護管理和防汛工作。
由於長年累月在下水道工作,而且工作強度比較大,馬靜患上了關節炎和腰疼的毛病。“這種毛病最怕陰雨天,不過工作性質又決定了要往雨地裏跑,不能有一點馬虎。”馬靜説,遇到狂風暴雨,不止是衣服淋得濕漉漉的,最難受的還是身上的疼痛,有時疼得都直不起腰,也得咬着牙挺過去。同事説:“馬班長,簡直就是鐵人。”
採訪中,記者發現馬靜的嗓音有些嘶啞,便問她是不是沒休息好。她擺擺手,向記者説起了一件往事。前些年,她因為聲帶息肉,不得不進行手術治療。在醫院住了四五天,她一想到班裏人手少、任務重,放不下心來,硬是辦了出院手續,直奔工作現場。按照醫生的要求,馬靜術後的休息時間應為半個月,結果提前上崗讓她落下了後遺症,原本清亮的嗓音再也沒有恢復。
雖然工作很辛苦,但百姓遇到難事,馬靜總是“有求必應”。她經常接到市民打來的求助電話,比如身份證、鑰匙等掉到下水道里,她會第一時間拿上工具趕往事發地點,義務為大家打撈。這些年,馬靜還時常會帶着職工到社會福利院、學校等單位,義務疏浚下水道。
“看到別人有困難,就想幫一把。”2014年,馬靜加入到“愛心媽媽”的羣體中,結對資助了一名貧困孩子;她還多次義務獻血,並且成為造血幹細胞捐獻者。生活中,她更是熱心腸,送迷路老人回家、送撿到的身份證、當矛盾調解員……馬靜做的好事“一籮筐”,難怪百姓親切地叫她“好人馬大姐”。
牢記囑託,
鮮紅的太陽永不落
下水道四班成立於1970年,有人做過估算,這些年來大家挖出的淤泥就有三四萬噸,堆起來就是一座小山。辛勞的背後,是全社會的肯定,四班先後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三八紅旗集體”等諸多榮譽。最讓四班人驕傲的是,從黨的十五大到如今的十九大,他們的4任班長都光榮地當選為黨代表。
“母親是十五大代表,她一直叮囑我要肯吃苦、帶頭幹,爭取做出更大貢獻,不辜負大家的信任。”馬靜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最近,她在班裏徵集大家的想法,“我要把同志們的心聲帶到大會上,展現四班在近年來取得的新成績、新面貌。”
當年,四班人靠着三輪車拉載工具,跑遍了徐州的大街小巷。近些年,他們配備了小汽車,還用上了高壓沖洗車、豎井抓鬥車等現代化的設備,工作條件有了很大改善。
“四班要發展,不能只憑出力氣,文化水平也要跟得上,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的新要求。”馬靜從自身做起,參加了省委黨校的大專班和本科班的學習,並鼓勵大家參與各類技能培訓和成人教育。現在,四班14名職工都能熟練掌握電腦操作及汽車駕駛技能,班組管理初步實現了微機化,5人取得了大專以上學歷,一個學文化、學技術、學先進、強素質、樹形象的“學習型班組”正在形成。
採訪時,正好碰上職工王永彥來到辦公室。王永彥因為闌尾炎,已經掛了3天水。她忍不住找到馬靜,一個勁兒説:“我要是住院了,路怎麼弄?”馬靜含着眼淚安慰她:“安心養病,活兒大夥兒分擔着幫你幹。”
撰稿:王巖
供圖:視覺江蘇網
(2017-10-06)
解決生產技術難題60多項,獲7項國家專利,先後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他不是學者,卻是廣受讚譽的“狀元技工”,他就是許啓金(見圖),國家電網安徽省宿州市供電公司運維檢修部帶電作業班副班長。
“我的日常工作就是在野外巡線和排除故障,跑遍了宿州地區的溝溝坎坎。”許啓金説。從1982年開始,許啓金一直奮戰在輸電線路運行維護及高壓線路帶電作業工作一線,35年來,共消除隱患3000多處,先後參加和組織完成近千項帶電作業任務,沒有出過一次安全事故。
“上班之初,我沒有專業文憑、不懂專業技術,有些自卑。”許啓金坦言。當時只有高中文憑的他,只能死記硬背電力專業知識。他兜裏總是裝着小紙條,一有空就掏出來看,用上萬張“小紙條”夯實了技術創新的基礎。
日積月累,許啓金成了“電力專家”,他先後研製出“輸電線路角鋼吊點卡具”等7項國家專利,2003年成為送電線路工高級技師,2011年成為國家電網公司生產技能專家,2016年成為“全國技術能手”……2016年4月26日,在合肥召開的知識分子、勞動模範、青年代表座談會上,許啓金向習近平總書記彙報了創新工作成效。他30多年堅守一線的“釘釘子”精神得到總書記的肯定。
2010年以許啓金名字命名的“啓金工作室”成立,許啓金把自己在實踐中獲得的經驗、掌握的技能毫無保留地與大家分享。“為了我們能更直觀地瞭解線路杆塔,師傅50多歲了還在學習Visio、3DStudioMax等軟件。”許啓金的徒弟廖志斌説。正是在許啓金鼓舞下,廖志斌有5項創新成果獲得國家專利,成長為國家電網公司勞動模範。
“啓金工作室”先後被授予“國家電網公司勞模創新工作室示範點”“全國示範性勞模創新工作室”“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等稱號;徒弟中有7人成為“全國電力行業技術能手”“國家電網公司生產技能專家”。
“成為十九大代表我非常榮幸,我要盡我所能,做好工作,給羣眾帶來‘光明温暖’。”許啓金説。
(2017-10-07)
眼下,陝西黃陵縣索洛灣村新建的遊客接待中心初見規模,村黨支部書記柯小海每天都去現場,溝通施工細節。
陝西黃陵縣索洛灣村黨支部書記 柯小海:把這一塊修好以後,我們家家户户每一個羣眾都有他自己的產業。
索洛灣村地處陝北高原,過去靠天吃飯,窮得遠近聞名。柯小海當選村支書後,帶領村民修路、改水,架橋,又動員黨員集資建糧食加工廠、發展大棚蔬菜,盤活村裏集體經濟。
陝西黃陵縣索洛灣村村民 路建民:(柯小海)做事情一切都是為集體着想,沒有私心,這個在村裏都是認可的。
後來,柯小海又按照“支部牽頭、企業管理、村民參股、市場運作”的集體經濟發展思路,建起由黨員牽頭的村辦企業,培育鄉村旅遊等產業。現在,索洛灣村集體經濟已有1800多萬元,村人均年收入達到28000元。
柯小海:這麼多羣眾這麼信任,作為我自己來説一定要把這個事情幹好,為什麼,(因為)是一名共產黨員。
(201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