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國產劇真的越來越水了。
就拿《慶餘年》來講,它便代表了當下國產劇的弊病所在,眾所周知《慶餘年》根據貓膩的同名小説改編,其實原作本身就是個網絡爽文形式,只不過貓膩試圖在這種網文模板裏注入人人平等、公平正義的崇高命題。
可網文終究是網文,除了辭藻上難有造詣、主題上的表達更顯的刻意虛假,而這也是網文的通病,在改編成影視劇時這種通病也未能倖免。
尤其是台本裝腔作勢、情節虛假刻意,整體就充斥着網絡產物的浮誇風,而這也讓網劇《慶餘年》難稱佳作,更別説是正劇水平了。
那真正的古裝國產劇應該是什麼模樣?
在我看來它應是如《琅琊榜》般設計精巧、邏輯自洽毫無漏洞、而在情節鋪陳上更應該尊重邏輯、人物塑造更應該立體深刻。至於服化道方面《琅琊榜》也代表國產劇的最高水準。
不僅不會讓人出戏,還會如《陳情令》讓人沉浸其中。
自《琅琊榜》以來,基本鮮有古裝劇能做到這些看似細膩卻相當重要的地方,而《鶴唳華亭》恰恰就全部做到了。
坦然的講,《鶴唳華亭》真的被低估了!
跟《慶餘年》差不多相同時間線上映,在製作、表演、設定、起伏上更是完爆《慶餘年》,甚至直追《琅琊榜》,但卻因為缺少話題性鮮有人知,這個情況真是國產劇的悲哀。
其實《鶴唳華亭》這個劇名可能也會勸退一些人。
畢竟倘若不是小説原著粉,相信大多數人對這個劇名都感到莫名其妙,畢竟在大眾詞庫裏,這個詞基本屬於生僻詞,所以也很少人會刻意搜索瞭解作品背景。
可是別看該詞彙生僻,其實大有來頭
這個詞曾出現過李白《行路難》詩之三:"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裏,而它的注視基本就是某人回顧平生對往事的懊悔與留戀之情。
聽起來也有些晦澀跟哀傷,卻也恰恰反映了原小説深刻主題,在原著中小説講述了儲君蕭定權為國天下孤身犯險,收付兵權交於國家自己揹負千秋罵名而死的故事。
其實這個內核還是相當內斂的,基本圍繞的就是公正與背叛。
也正因為如此在劇中也充滿了家國天下、民族大義、離合悲歡的表達,呈現方式上更夾雜着反轉、燒腦、懸疑的劇情出現,基本可以説是一集一個小高潮、三集一個大高潮。
只要看了兩集就停不下相當的精彩刺激!
當然作為古裝劇,服化道方面該劇亦保持了一流水準!
除了服裝貼合時代原型、道具頗為精美考究,重要的是該劇孕育的時代氛圍更相當濃郁,而這也讓觀眾基本不會如看《慶餘年》一樣,會經常被莫名其妙的東西導致出戏。
至於表演上該劇更有底氣,或羅晉、黃志忠、苗圃主演,或老戲骨王勁松、郝蕾加盟,演員陣容上更是彰顯了正劇水準,飆戲對抗更是精彩連連。
也許有人問,影片如此完美為何還鮮有名氣?
當然一方面礙於傳播途徑過窄,另一方面可能就是電影表達主題晦澀了。
當然不可否認它真的很好看、很精彩、還有層層反轉!
但要知道好看也需要層層的遞進跟牽引,在這方面它不屑於像《慶餘年》般將人物單薄化、更不屑於如《慶餘年》按照爽文的發展模式。
從頭到尾似乎只有打怪升級,絲毫不顧及人性、慾望、貪念等複雜的東西。
《鶴唳華亭》想要的是打造一部正劇,打造一部在幾年後都能被觀眾細細品味的好劇,於是它必須要捨棄一些庸俗化,刻意迎合觀眾需求的情節。
這方面該劇其實跟《琅琊榜》有些相像。
眾所周知《琅琊榜》堪稱古裝劇的名著,而它傳遞的觀念、表達的深度、探討的問題也頗具價值,可當時在衞視開播的時候,這部劇收視率其實也並不高,並沒有被大眾真正認可。
可如今時間終於為它正名了,它在電視劇史上留下了濃墨一筆,而這都是《慶餘年》這種無鬧劇難以比肩的。
隨着當下時代越來越輕浮、觀眾們越來越注重一時快感。
其實也導致了國產劇越來越爛,因為當觀眾沒有審美,它們就猶如被市場擺弄的機器,所以哪些劇最輕鬆、最無腦,它們就越愛看什麼。毫無營養、也不懂的吸收,只想打發時間。
諸多問題都導致了《鶴唳華亭》如此上佳劇被埋沒。
甚至最開始大家都不知道該劇,聽到劇名就嗤之以鼻,有的更不知道它想講什麼便退避三舍,完全沒有慾望接近觀看。
可只有你真的去看了才會發現,這部劇從製作、表演、劇情、立意真的好過《慶餘年》許多,因為這部劇講的不是瑪麗蘇的上位史,講的探討時代下人性的身不由己。
在這基礎上導演又雜糅了懸疑燒腦元素,更讓該劇呈現水準相當高遠。
除了其他層面上優秀,最重要的是該劇所傳遞的悲劇內核。
在西方他們的作品都會有個貫徹始末的內核,如莎士比亞的作品,其作品內核就在因果,如日本《挪威的森林》《我是貓》等作,則表現了日本濃郁的物哀風格。
那在中國傳統文化裏,哪個詞又是我們的精神核心呢?
其實就是身不由己!在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制度裏、在儒家禮學的蠶食下,有太多人、太多事都身不由己,都無法脱離這種倫理道德的約束。
其中有身不由己的背叛、身不由己的妥協、身不由己的放棄。
《鶴唳華亭》恰恰就反應了中國文化中的這種悲劇內核!
而這方面也是國產劇很少有的試探,或考究的台詞、或低沉對談,除了充斥着中國厚黑學的文化底色外,更讓我們看到了那些人的身不由己。或家國情懷、赤子之心,在這種被大義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