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青評論
觀眾真正需要什麼?
3月20日,歷史劇《大宋宮詞》正式上線,被多家平台重磅推介。遙想當年,該劇導演李少紅曾以一部《大明宮詞》名聲大振,成為古裝劇領域的佼佼者。時至今日,《大明宮詞》仍在豆瓣擁有9.1分的高分,堪稱國產歷史題材精品劇作的代表。正因如此,《大宋宮詞》可謂“含着金湯匙出生”,早在開播之前數月,就受到了大量業內人士與“追劇愛好者”的關注。然而,正是在如此之高的外部預期之下,《大宋宮詞》開播後,竟然遭遇了一場“口碑滑鐵盧”,其豆瓣評分從“及格線”一路向下,迅速跌破4分。在寫作此文時,有74%的評價者給出了差評,僅有14%對該劇表示肯定。
乍看上去,《大宋宮詞》的演職人員陣容,即便不説豪華,至少也算得上出眾。不論是有諸多大作證明實力的導演李少紅,還是以劉濤、周渝民為首的明星陣容,都為外界提供了不少相信其水平的理由。然而,觀眾口碑不會説謊,更不會因為這些原因“手下留情”。從受眾反饋情況來看,該劇非但沒有利用好表面上的優勢,反而暴露出某些難以否認的問題。
縱觀各路網友對《大宋宮詞》的批評,可以理出一些頭緒。有人認為該劇對歷史的還原程度不足,其中不少細節貽笑大方;也有人認為該劇服道化發揮失準,華麗有餘而考據不足;還有人認為演員形象與劇本不夠契合,導致看起來有一種“違和感”;更有人認為劇情過於傾向“戲説”,顯得漏洞百出……總而言之,如果要給這部處於輿論聚光燈下的劇作挑毛病,很多方向都能挑得出來。
然而,倘若我們僅僅關注這些表面問題,認為網友挑出來的這些毛病就是《大宋宮詞》失敗的本質原因,恐怕有“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之虞。事實上,更多情況下,決定一部影視作品能否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取得良好表現的,都是其是否足夠亮眼、具有特別之處,而非在每一方面都做得周全。與平時我們經常聽到的“木桶理論”不同,對文藝作品而言,其成就與高度往往取決於作品的“長板”而非“短板”。對《大宋宮詞》而言,網友吐槽的這些內容,都不是其失敗的關鍵原因。缺乏具有新意的劇作思想,沒有深刻尖鋭的創作母題,在情感表達上也不夠真摯、濃烈,才是使其流於平庸的本質因素。
正式播出之前,許多觀眾都把《大宋宮詞》當做是《大明宮詞》的“精神續作”。在劇作的命名上,我們也不難看出,宣發方確實想“蹭”《大明宮詞》的口碑和熱度。因此,分析和解讀《大宋宮詞》的問題,迴避不了與《大明宮詞》的對比。
其實,不論是歷史細節的失真,還是帶有兒女情長元素的“戲説”,《大明宮詞》都一樣存在。論及服道化的考究程度,一部誕生於2000年的老劇也很難與現在這些既有經驗、又有資源的新劇比肩。讓《大明宮詞》成為一代名劇的,從來不是這些外圍因素,而是其在講述太平公主坎坷一生時表達出的人性思考,是其在描繪武周朝堂爾虞我詐時展現出的歷史縱深。
在《大明宮詞》中,既表達了個人的愛情追求與封建秩序的矛盾,也呈現了對盛唐氣象背後治亂邏輯的思考。在人物塑造上,不論是身為悲劇主角的太平公主,還是“不是主角、勝似主角”的一代女帝武則天,都是立體、飽滿、有血有肉、有愛有恨、譭譽褒貶皆在一身的。相比之下,《大宋宮詞》雖然繼承了“宮詞”之名,擁有更多的投資,更好的資源,卻丟掉了讓歷史劇立起來的精神內核,這不得不説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歷史劇一直是深受國內觀眾歡迎的影視門類,這也意味着觀眾對歷史題材劇作的要求會相對偏高,想要在歷史劇領域做出精品、受到認可,對創作者而言是不小的考驗。在事後評判一部作品時,觀眾可能會在各個角度上“花式找茬”,讓創作者無所適從。不管怎樣,創作者還應意識到:觀眾真正需要的,是創作者對歷史題材厚重感的深刻體察,以及讓人“帶着問題來,帶着答案走”的表達能力。
編輯/王鐘的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