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吃荔枝有多難?乾隆收穫40顆荔枝,分給皇妃們,一人僅分一顆
如今六月份正是吃荔枝的好時節,淡淡的清香在還沒有剝開時便已溢出來。但剝開時,空氣中滿是獨屬於荔枝,帶着甜美的清香。裏面是半透明晶瑩透亮的果肉,咬一口便是滿滿的汁水,味道十分甘甜。荔枝其實很早之前就已經有了,不過古人可不能像現代人一樣吃個痛快,甚至於皇帝也不行。像楊貴妃倒是吃個痛快了,但卻因此留下千古罵名,後來的乾隆好不容易得到四十顆,後宮妃嬪便只能一人一顆,這還是莫大的榮幸。
最早關於荔枝記載的文獻是西漢時期司馬相如的《上林賦》,裏面寫的是離支,由此可見,當時人們已經意識到這種水果不能離開枝葉。荔枝並不適應偏北地帶種植,它喜歡高温高濕,最好是有陽光。雖然因為現代的技術,很多地方都能種植荔枝,但它的主要產地並不在北方,主要是南方,比如説廣東、福建、四川、台灣、海南等地。荔枝並不好保存,白居易做了總結:若離本枝,一日色變,三日味變。
就是説三天下來,荔枝的味道便會徹底的變了,三天對於現代來説其實夠用。而且還有一段成熟時間可用,快的話,一天甚至能把荔枝從廣東運去北京等地。留着售賣的時間便有好幾天,可古代社會不行,古代的交通技術沒有現代這麼發達。平常人出門走這麼遠,在古代估計要那麼幾個月的時間,運送貨物會快一些,可三天也很難到達。不過荔枝的味道實在美啊,這點作為美食家的吃貨蘇軾最有體會。
他寫了不少詩,都在表明一件事,荔枝好吃,我日想也想。紹聖二年四月十一日,是蘇軾第一次吃到荔枝,對荔枝極盡讚美。此後他念念不忘多年。《新年五首》問荔子幾時熟。《贈曇秀》説留師筍蕨不足道,悵望荔枝何時丹。《食荔枝二首》又説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好嘛,為了荔枝都願意長作嶺南人了。要知道當時的嶺南向來被人們認為是南蠻之地,沒幾個人也願意去,東坡先生對荔枝也是執着。
為了能吃到這鮮美多汁,清甜可口的荔枝,古人可以説是想盡了辦法。公元前111年 ,漢武帝在上林苑修了一個扶荔宮,就是想要將荔枝這類南方水果種植出來。這也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温室,可氣候相差實在太大,漢武帝種荔枝的計劃便破產。武帝不是吃貨,也不強求,乾脆作罷。可楊貴妃愛吃啊。為了博得美人一笑,玄宗想了個好辦法,從四川到長安之間修一條專門的道路,再令人以八百里加急方式送。
這便有了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荔枝是吃爽了,但也因此留下千古罵名,杜牧的這首詩便是諷刺為了最高統治者窮奢極欲的。因為為了貴妃的這一口荔枝,每年都得跑死幾個人和幾匹馬,如此的奢侈,不招惹罵名才奇怪了,從以上可見,荔枝在古代實在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貴妃被罵得如此慘,後來者荔枝愛好者乾隆便不能再犯這樣的錯,他想到了另外一個辦法。
清朝《哈密瓜、蜜荔枝底簿》是這樣記載的,在乾隆四十七年,福建巡撫在小桶裏面種上荔枝樹。在四月開花結果之後,馬上運上船走水路出發,到京城時剛好六月,是荔枝成熟的季節。相當於是把整顆荔枝樹都打包了過去,這點在電視劇延禧攻略中有出現,電視劇説的也是真的。荔枝樹被寶貝得不行,但分到皇帝手裏的還是不多。
《哈密瓜、蜜荔枝底簿》還記載了荔枝的分配,運來的荔枝一共是220個,這可是重複數過的。6月18號的那天,乾隆收到報告,説他的荔枝有36顆熟了。按照規矩,得拿十個供佛,剩下的乾隆讓人第二天早膳之後送過來,為什麼不晚上吃,小編也不知道。大概是太過珍貴,他得考慮怎麼分吧,第二天,乾隆皇帝想好了。首先,他娘也就是太后甄嬛得有兩顆,温惠皇貴太妃、裕太妃每人一顆。
剩下的得給皇后、令貴妃、舒妃、愉妃、慶妃、穎妃、婉嬪、忻嬪、豫嬪、林貴人、蘭貴人、郭貴人、伊貴人、和貴人、瑞貴人各一顆,皇帝自己算是最多的。看到這算是明白豬八戒嘗人叁果為啥嘗不出味道了,一顆能嚐出啥味道?現代人吃荔枝要不吃顧忌上火,估計能吃個飽。而且以上還是皇室才能品嚐一二,平常人家還沒得,作為吃貨,還是活在現代好啊。
參考資料:《舊唐書》、《哈密瓜、蜜荔枝底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