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冰箱
炎炎夏日,不吃幾口“冰”,怎能鎮得住這張牙舞爪的“熱魔”。夏天吃“冰”,不是現代人的專利,古人也特別喜歡用“冰”來消夏。
《清宮詞》中有這樣的詩句:滿堆冰果難消暑,敕進金盤哈密瓜。文末還專門介紹了“冰果”的做法呢:“以雜果置盤中浸以冰塊,都中夏日燕飲必備。”就是在盤中放上冰塊,再把各種水果置於冰塊上,達到冰鎮的效果。
但這還不是古代的冰箱,《周禮》中記載了古代冰箱,叫冰鑑。1978年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冰鑑,被認為是最早的“冰箱”。
它是一個2層的容器,外層是方形,裏面有一個圓形方口的缶,可以取出,水果、酒水等食物就是裝在缶裏,缶和外層冰鑑之間可以放冰。上面有個大蓋子,大蓋子中間還開了個小蓋子,取東西時不用整個蓋子打開,只要把缶口上面的小蓋子打開,就可以取裏面的食物了。還專門配有取食物的長柄勺子呢。
到了明清時期,已經有很多用紅木或黃花梨木做成的冰鑑,木質的外層,箱內鋪上鉛或錫,因為鉛和錫的導熱性差,保温的效果好,冰塊放進去,可以一整日都沒有完全融化。鋪了一層鉛或錫,既能保温,又能防止冰塊融化時,水會侵蝕到木頭。
用木做的冰鑑,表面的裝飾和色彩更豐富了,就像一件藝術品。鑑的底部有泄水小孔,冰融化後的水,可以通過泄水孔流出。箱體兩側設有提環,方便搬運。頂上蓋子,開有雙錢孔,既是摳手,又是冷氣散口。把冰鑑擺在室內,既能當冰箱,又是一台空調。
古代的冰塊古代沒有電,古代的冰箱不能像現在的冰箱這樣通過電力製冷,那古代的冰塊是從哪裏來的呢?
最開始時,古人用的都是天然冰塊,也就是寒冬臘月時,把自然界的冰塊運回來,放到地窖裏保存,也稱為冰窖。夏天用冰時,再從冰窖中把冰取出來。這種儲存方式,隨着温度的變化,肯定是有很大損耗的,所以,冬天採集冰塊時,通常都要按使用量的3倍來儲存。
採冰、運冰、存冰,都是費力又花錢的事兒,普通老百姓肯定是享受不上的,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享用。平民百姓只有採冰、運冰的份兒,在古代這還是個專門的職業呢,叫凌人。
到唐朝時,人們因生產火藥而大量開採硝石時,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可使水降温到結冰,從此,人們就學會了製冰,不再受季節的限制。
但據《列子》中記載,老子就曾經發明瞭製冰的方法,只是這個方法失傳。老子是道家創始人,道家善於用礦石煉製丹藥,所以,老子所創的製冰法,也可能就是硝石製冰。
有了製冰法後,冰量大增,冰不再只限於王公貴族享用,市面上也有冰塊出售了,只是價錢不會便宜就是了,還是稍有些地位的人才能享用。
宋朝時,除了冷酒,各式各樣的冷飲也逐漸多了起來。市集上的冷飲琳琅滿目,夜市的冷飲鋪子就更多了。“冰雪甘草湯”“雪泡豆兒水”“涼水荔枝膏”等,都是當時頗受歡迎的冷飲。
蘇軾 《元祐三年端午貼子詞·皇太后閣》中就有:“水殿開冰鑑,瓊漿凍玉壺”的詩句。
到明清時期,藏冰已不再單是官府行為了,也出現了很多民間冰窖,普通人也有機會享受到清涼一夏。
清代嚴緇生《憶京都詞》中就説到,“冰窖開後,兒童舁賣(抬着賣)於市。只須數文錢,購一巨冰,置之室中,頓覺火宅生涼。餘戲呼為水晶山,南中物也。”
這個時候,冰鎮食物已經遍佈大街小巷,盛夏時節,還有很多小販挑着擔子,沿街售賣“涼水”,就是一些冰涼飲品。
當然,總有些吃不上冰的人,但民間的智慧是無窮的,他們會把西瓜等瓜果食物,裝到籃子裏,再吊到井裏,用井水浸泡,過幾個時辰再拉上來,吃起來也是透心涼。
自然界中有個規律,春夏時陽氣浮於外,秋冬陽氣內收於裏。對於地球來説,浮於外就是地表以上,春夏兩季,地面上的温度比地下温度高,冬天正好相反,所以地下室、井水、海水都是冬暖夏涼的。夏天的井,就好比一個天然的冰箱。用井水冰鎮的方法,直到幾十年前冰箱還不普及時都還很流行,現在一些農村地區還照樣延用這種不花錢的冰鎮法呢。
怎樣吃冰更好?炎炎夏日,酷熱難耐,吃幾口冰鎮爽口的冷飲冰果倒也無妨,畢竟高熱中暑是會要人命的。
但是,我們也要知道,夏天的規律是陽氣浮在外面,中間的脾胃陽氣是相對較弱的,貪吃冰鎮食物,會給脾胃帶來無窮無盡的麻煩,或許有些問題不會即時發作,而是潛伏下來,秋後再找你算賬,甚至潛伏多年,最後找你算總賬。“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夏天消暑吃冰,還是要適可而止。
而且,也要學會一些方法,修補吃冰帶來的傷害。比如“冬吃蘿蔔夏吃薑”,夏天吃薑,就是應對冰鎮食物的,所以,愛吃冰的人,夏天也要多吃些姜。
重慶人、四川人大夏天也要吃麻辣火鍋,不只是上癮,也是本能,通過辣椒的温熱辛散,把積在體內的寒濕之氣排泄出去,才能保證身體的平衡。
所以,吃冰還是吃辣,吃薑還是喝涼茶,不是獨立判斷的,要根據個人當時的體質決定,日常飲食也應該做好平衡,不要一味的偏於某一方面,而導致身體的失衡。
給大家推薦一種姜的吃法,喜歡吃冰的人,或脾胃虛寒的人,可以常吃。
醋泡姜材料:嫩姜,陳醋,冰糖。
▼做法:嫩姜洗淨,晾乾水分,切成如1元硬幣大小的片,把薑片放到帶蓋的容器中,倒入陳本草,沒過薑片即可。如果不喜歡吃太酸,可以加一點冰糖一起浸泡調味。蓋好蓋子,泡7天后就可以吃了。
薑是老的好嗎?俗話説,“薑還是老的辣”,嫩姜的辣度沒那麼強烈,做醋泡姜一般建議用嫩姜即可。如果用來熬驅寒的薑湯或姜棗膏,建議用老薑。
姜要不要去皮?姜肉是辛温散寒的,而姜皮是辛涼清熱的,一般情況下,建議不要去皮,緩和姜的辛散之性。如果胃寒嚴重,或用於寒證時,建議去皮。
晚上能不能吃薑?醋泡姜建議早上吃,可以當零食吃,也可以就小米粥當早餐吃。早上陽氣生髮,姜也是辛散生髮之物,早上吃是同氣相求,更符合身體的規律。晚上陽氣要收斂,發散的食物應該少吃,以免導致上火、失眠、燥熱等問題。所以,一般無特殊情況,晚上不要吃醋泡姜,但炒菜時放點姜當佐料是沒問題的。如果晚上受寒,是可以吃薑或喝薑湯的。
姜要吃多少?一般來説,每人每天吃2-3片醋泡姜即可。我一般是21片姜泡一瓶,夠吃7天。這瓶開始吃的時候,就開始泡下一瓶,上一瓶吃完,新一瓶正好泡了7天,也可以吃了。就這樣2瓶循環,不會中斷。
一次多泡一點不行嗎?也可以,但泡的時間越長,姜的辣味越淡,發散的作用就減弱了,而醋的收斂作用增加了,想要散寒的話,效果就沒有泡時間短的好。
泡的時候,姜一定要洗乾淨並晾乾水分,盛放的容器也要乾淨,整個製作過程要無水無油,
否則很容易變質。如果全過程無水無油,醋泡姜即使放在常温下,也可以長期保存。
吃完薑片後,剩下的醋還能用嗎?可以,只要沒有變質,醋可以反覆使用,姜吃完了,再加入新的薑片即可,如果醋不夠了,再倒入新醋,沒過所有薑片即可。
每次取用薑片和新加入薑片時也要注意無水無油,以免腐敗變質。
結語夏日吃冰的習慣,自古便有,它本不是什麼惡事。只是現在獲得冰鎮食物太容易了,很多人吃起冰來肆無忌憚,結果把身體吃壞了。
要肯定的是,冰箱是一個偉大的發明,但它能給人類帶來福利還是災難,還要看我們怎樣運用。
夏天吃冰消暑無可厚非,但也要考慮自己的體質,並且要適可而止,還要學會及時的修復身體損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