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後代: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中國歷史上晚清時期重臣,他是湘軍的創建者和統帥者,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他也是洋務運動的發起者之一。接下來由小編來為大家説説成曾國藩的後代。
曾國藩後人 曾氏治家理念
曾國藩是一位很有影響力的人物,他對近現代中國社會的影響深而且巨,儘管史學界對這種影響的評價仍然褒貶不一,但曾國藩教子與治家的理念和實踐,早已被社會公眾所欣賞。他所留下的《家書》,不僅影響了曾氏家族的好幾代人,舊時代的讀書人也幾乎人手一冊。即使在當代,由各家出版社出版的多種《曾國藩家書》作品,仍很受讀者的歡迎。能夠感動讀者的,除了書中那些通俗而親切的家訓格言之外,那就是還有一個成功的、且最具説服力的家教案例:湘鄉曾氏文化世家。
湘鄉曾氏文化世家,是湖湘文化世家的典型代表,構成這個文化世家主體的是一個龐大的人才羣體。
在科舉考試時代,這個人才羣體中有秀才、監生、優廩生、優貢生、舉人、進士達20餘人。廢除科舉考試之後,這個人才羣體中有160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不少人還留學歐美或日本等國,其中取得博士、碩士、學士和獲得院士、教授、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等職稱的多達百餘人。曾氏文化世家成員中,除曾國藩、曾國荃等因軍功受到清政府封賞外,有一大批傑出人才在許多領域為社會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在外交和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曾國藩之子曾紀澤以駐英、法大臣兼駐俄大臣的身份,於1879年赴俄談判,據理力爭,收回伊犁南境地區五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曾紀澤的兒子曾廣銓,精通英語、法語、德語和滿文,曾擔任清政府駐韓國和德國大使,後擔任京師大學堂譯學館總辦,是著名的翻譯家。在湘鄉曾氏文化世家成員中,還有曾約農、曾寶葹、曾憲森等翻譯家,都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在數學方面:曾國藩次子曾紀鴻是當時著名的數學家,有《對數詳解》、《圓率考真圖解》、《粟布演草》等著作行世。曾紀鴻的後裔曾廣鈞、曾昭權、曾昭桓、曾憲源、曾憲琪,以及曾國潢的玄孫曾憲澄(美國史蒂芬斯學院數學系碩士),第六代孫曾衞(南京大學數學系學士、上海財經大學管理學碩士、現任南京大學金融學院教授、保險系主任)等都精通數學,他們或以數學為專業,或供職於與數學相關的公路、鐵路、電機、採礦、計算技術等行業。
在化學化工方面:曾國華之孫曾廣植(又名廣錡),先後畢業於美國馬里蘭大學和俄亥俄州立大學,獲化學碩士學位,1957年回國後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是我國味道化學理論的創始人。曾廣植兩兒一女,分別以化學氣體元素命名。長子曾昭氚,留美化學碩士和工商碩士;次子曾昭氙,留美化學博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後;女兒曾昭氕,美國俄亥俄州玄大學化學博士。此外,曾廣植的次媳容勤奮也是留美化學博士、芝加哥大學Loyala大學博士後;女婿孫永奎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化工博士。可以説,曾廣植這個家庭已成為湘鄉曾氏文化世家中新興的化學世家。曾國潢之曾孫曾昭掄,1926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博士,建國後先後擔任北京大學化學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化學研究所所長,國家教育部副部長,國家高教部副部長等職,是我國新型化學的奠基人之一。
在文化藝術方面:曾國藩的曾孫曾昭杭,上海美術專門學校畢業,從事美術教育,1949年前曾任長沙華中美術學校校長。曾國潢的曾孫女曾昭燏是著名的文博專家,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長;曾孫曾紹傑是著名篆刻書法家,台灣文化大學教授;玄孫曾憲滌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曾在《法西斯細菌》劇中飾演主角,後導演多部電影。曾國荃的玄孫曾憲傑是著名畫家,曾聘為澳門華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聯合國文教委員;玄孫女曾憲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曾任清史研究所副所長;玄孫曾憲棨,美國奧克蘭加州大學大眾傳媒學碩士,台灣“國防電視製作中心”主任。此外,湘鄉曾氏文化世家成員在書法藝術上大都造詣頗深,如曾國藩、曾國荃、曾國潢、曾國華、曾紀澤、曾紀鴻、曾紀芬、曾廣鈞、曾寶蓀、曾約農、曾昭燏等,其中曾國藩、曾國荃、曾紀澤、曾昭燏的書法藝術成就尤高,後人以書法家視之。
在軍政與實業方面:曾國葆後裔中有十餘人進入軍界,其中五人是黃埔軍校的畢業生,曾廣泰和曾廣釒榮在國民黨軍中先後授予少將軍銜。曾國潢的曾孫曾昭承,哈佛大學經濟科碩士,曾任台灣工礦公司總經理;曾孫曾紹傑,既是書法家,又曾擔任台灣電力公司董監。
在醫學方面有曾寶菡,她是曾國藩之曾孫女,廣濟醫學院畢業,獲博士學位,曾任廣濟醫學院兒童骨科部主任。曾憲森是曾國藩的玄孫,曾在湘雅醫學院任教,其女兒沈一(隨母姓),北京海淀醫院護士長。曾憲文是曾憲森的弟弟,北京協和醫學院畢業,洛陽第三人民醫院主治醫師,他的女兒曾利,河南醫學院畢業,副主任醫師。曾憲文的孫女曾子凌,河南新鄉醫學院畢業,醫師。曾憲衡亦曾國藩玄孫,湖南醫學院教授……曾國藩直系六代,從事醫務工作者多達18人。曾昭懿是曾國潢的曾孫女,她是北京協和醫學院醫學博士,曾任北京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北京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曾國葆玄孫曾憲訂,是第四軍醫大學畢業,曾任武漢市第五人民醫院一分院院長。湘鄉曾氏文化世家,從事醫務工作者近30人。人稱“杏林世家”。
此外,在農業科技方面有曾憲樸,他是曾國荃之玄孫,英國倫敦大學理科碩士、澳大利亞大學終身教授,建國後任四川農學院教授,是我國園藝學會第一任理事長,曾任農業部經濟作物總局副局長;在鐵道交通方面,有曾昭桓和曾昭億,都是曾國藩之曾孫。曾昭桓畢業於美國伊利諾大學鐵路土木工程系,歸國後先後任復旦大學、廣西大學、交通大學教授;曾昭億畢業於南洋大學鐵路管理科,先後聘為湖南大學教授、長春商專教授。在電機學方面有曾昭權,他是曾國藩之曾孫,美國麻省理工大學電機工程學畢業,建國前後任湖南大學教授、電機系主任。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湘鄉曾氏文化世家的大人才羣體中,有一批傑出的女性人才。除前文中已提及到的曾昭燏、曾昭氕、曾寶菡、曾昭懿、曾憲楷外,曾國荃的玄孫女曾憲植,1927年考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1928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同年同葉劍英結婚,1946年曾任鄧穎超的秘書,建國後曾任全國婦聯副主席。曾國華之孫女曾廣鏞,創辦長沙淑慎女校;曾國藩之曾孫曾寶蓀,創辦長沙藝芳女校;曾寶荀,主持長沙藝芳小學。此外,在曾氏文化世家的女性人才羣體中,還有三位才女媳婦。一位是郭筠,曾國藩的兒媳,曾紀鴻的夫人,其父郭沛霖與曾國藩為同科進士;二位是劉鑑,她是曾國荃的兒媳婦,曾紀官的夫人,她的祖父是清嘉慶朝大學士劉權之;三位是陳光璐,曾國潢的兒媳婦,曾紀梁的夫人,她的祖父陳岱雲與曾國藩為同科進士。這三位才女媳婦對曾氏文化世家的形成和發展所取的促進作用較大。另外,曾氏家族女兒所生之子,也有不少傑出人物。如:聶其傑,是曾國藩之女曾紀芬與丈夫聶緝槼之子,建國前曾為上海總商會會長;俞大維,是曾國藩孫女曾廣珊與丈夫俞明頤之子,1946年任中華民國交通部部長,1949年去台灣後曾任“國防部部長”;張庚,是曾國藩曾孫女曾寶菱與丈夫姚源倫之子,建國後曾任中央戲劇學院院長。這些傑出人才,可以視為湘鄉文化世家人才羣體的外延。
湘鄉曾氏文化世家起源於曾國藩的祖父曾星岡,形成於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歷經八代,至今已有160餘年。在此160餘年間,中國社會經歷了清代後期短暫的“中興”、帝制的終結、民國的動盪、建國後三十年的折騰和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年的發展。這個以耕讀傳世、軍功起家的文化家族在此社會鉅變之際,也飽經風霜,深深地烙下時代的印記。這個文化大家族中,有因同情戊戌六君子而服毒自殺的曾廣和;有在抗戰中血灑疆場的曾昭正;有出於民族義憤投筆從戎的曾昭鏻;有1928年參加中國共產黨、久經考驗的革命家曾憲植。也有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的曾昭懿和曾憲洛等。對湘鄉曾氏文化世家來説,160餘年的風風雨雨,不僅沒有被摧毀,而且正以一種蓬勃之勢向前發展,這不能不説是一奇蹟。目前,湘鄉曾氏文化世家的成員分佈在世界各地,雖然有不同的文化環境,但都能以曾國藩的故鄉湘鄉為文化的發源地,説明湘鄉曾氏文化世家的文化血脈仍在這個家族中流淌。在湘鄉文化世家成員中,無論是本籍還是客居他鄉,無論是從政還是執教,也無論是務農還是經商,彼此保持着一種平等、友好、相互尊敬的親情關係。
第二,人才集中度高,文化跨度大。湘鄉曾氏文化世家由一個家庭而衍生如此多的人才,在湖南幾乎是唯一的,在全國也是少有。湘鄉曾氏文化世家的文化跨度大,其學術成果既有對中國傳統學術的創新,如史學、考據學、書法篆刻藝術等,更多的是現代科學技術中新的開拓,如數學、化學、醫學、電學和計算機技術等。既有繼承曾氏家學淵源的一面,更具有開拓創新的一面。最為難能可貴的是,曾氏文化世家成員,在某些學術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具有不可替代性。他們的學術成就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
湘鄉曾氏文化世家的文化成就除了成員個人的學術成果外,還創造了豐富的服務社會的文化成果。教育成果方面從創辦私塾、書院、翻譯館、女子學校、職業學校,到管理京師同文館、京師大學堂、選拔幼童出國,甚至到管理全國的教育事業。藏書成果有包括思雲館、求闕齋、歸樸齋、藝芳館在內的富原堂藏書樓。刻書成果包括《國朝學案》、《孟子要略》、《聖哲畫像記》、《船山遺書》,以及創辦晚清時期的各種官、私書局,等等。這些文化成果,直接服務於社會,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湘鄉曾氏文化世家之所以能綿延八代,之所以能造就如此龐大的人才羣體,之所以能創造如此豐富的文化成果,關鍵是這個家族有完整的文化理念,即治家理念,而且曾氏家族的治家理念和治家實踐,隨着時代的進步而與時俱進。
耕讀,是中國傳統的治家理念,也是中國文人所理想的生活方式。明末清初理學家張履祥在《訓子語》中説:“讀而廢耕,飢寒交織;耕而廢讀,禮儀遂亡。”曾國藩的祖父曾星岡是中國耕讀文化的景仰者,他在家廟的神位旁張貼一聯:“敬祖宗一炷清香,必恭必敬;教子孫兩條正路,宜讀宜耕。”曾國藩後來將其祖父的耕讀實踐歸納為八字,即“書、蔬、魚、豬、早、掃、考、寶”,這就是曾族家族的“治家八訣”。曾國藩將其祖父的“治家八訣”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加以提升,提出了以“耕讀孝友”既為途徑又為目標的治家主張。他在與諸弟的信中説:天下官宦之家,多隻能一代享用,能慶延一二代者鮮;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綿延十代八代。他希望曾氏家族成為耕讀孝友之家。曾氏家族之所以能成就文化世家,在於曾氏後裔謹守耕讀孝友的理念,並不斷將“耕”與“讀”的內涵加以擴展。
曾氏文化世家將耕讀孝友作為治家理念,實際上向其子孫後代指明瞭社會發展的三個基本法則。
第一個法則是:做事與做人同等重要。“耕讀”可以代表做事,做事要有做事的態度。曾星岡、曾麟書以及曾國藩兄弟等對如何做事均有論述,歸結到一個字就是“勤”,或者“早”。這個興旺的家族,必定是個勤勞家族。“孝友”可以代表做人,做人更有做人的藝術。曾星岡、曾麟書以及曾國藩兄弟對如何孝敬父母長輩、如何恭敬師長同僚、如何關心部屬幕賓、如何友愛兄弟子侄、如何睦誼鄉黨鄰里,也都有大量的論述。勤、早、孝、友是曾氏家族傳家的法寶。
第二個法則是:發展要以繼承為基礎。“耕讀”二字來説,“耕”是基礎,是謀生存;“讀”是提高,是謀發展。“孝友”二字來説,“孝”是對前輩的繼承,“友”是對自身的發展。打好基礎,努力提高,重視繼承,講究發展,這應該是這個家族發展為文化世家的着力點。
第三個法則是:家族的發展必須融入社會發展的主流。從耕讀孝友的本義來説,是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連的。耕的本義是耕田,它的社會意義是指某種勞動,教書的稱作“舌耕”,寫作的稱作“筆耕”,即使是思想家的思考,也是一種耕耘,所以漢代楊雄《法言》説:“耕道而得道”。社會發展了,耕的手段和對象都要隨時代進步。耕、讀、孝、友,同樣必須跟上社會的進步,甚至走在時代的前列,家族的文化才能發展。
正是基於對上述三個基本的思考,我們在本書中沒有對曾氏文化世家的人才羣體作個案研究,而是從思想與文化要素的層面,來分析曾氏文化世家的發展狀態,以及所取得的文化成就。耕讀孝友是湘鄉曾氏文化世家家訓中的核心價值,這種核心價值並不私秘,而是中華民族傳統核心價值的公開展示。至於這種核心價值為什麼能在曾氏家族中代代相傳,曾氏家族是否另有一套文化密碼,我們正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