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大家做一道美味可口的川味冬瓜燉排骨,這是一道極具食慾的一道川菜,下飯特別香!不多説了!上圖
原料:冬瓜,排骨,姜,花椒,大料,泡椒,山萘,蒜,四川豆瓣醬,葡萄酒!
將冬瓜切成塊狀
排骨放入鍋中煮到斷生後洗淨備用
倒入食用油
放入花椒,炸香之後撈出
將排骨放進鍋中
依次放入,八角,山萘,泡椒,薑片,蒜,炒香
加入少量四川豆瓣醬和適量的葡萄酒,慢燉20分鐘
倒入冬瓜,再燉二十分鐘
直到冬瓜軟熟為止
這樣就ok啦!怎麼樣?有沒有食慾?快快動手去廚房大顯神通吧!
老鴨冬瓜湯的做法
2017-08-27
豆果美食
這道老鴨冬瓜湯是一款食材簡單、特別適合春夏季節的湯水,味道清淡鮮甜。有清熱解毒、滋陰養胃的作用,上火者和苦夏的時候食用更加。因冬瓜比較容易熟,所以要先把老鴨煲到差不多好了的時候,再放冬瓜進去,冬瓜煲半個小時放入葱花就可以了。
By 開心果子365Q 【豆果美食官方認證達人】
用料
老鴨 1只
冬瓜 300克
葱 3棵
生薑 4片
做法步驟
1、輔助食材準備好
2、冬瓜去瓤去籽
3、切成大塊,皮很有營養不要去掉,當然如果您嫌吃起來麻煩,也可以將皮削去
4、鴨子去內臟處理乾淨清洗好備用
5、剁成大塊,並放入開水鍋中焯水煮燙
6、煮開撈去湯麪上浮沫
7、完全撈去浮沫後,再繼續煮至湯發白
8、撈出過水洗淨油脂,這樣可以讓湯看起來比較乾淨和少油
9、選擇電飯煲或電壓力鍋,也可以是煮鍋湯煲鍋,鴨肉放入後,倒入沒過鴨肉的水,再放入生薑、葱段,開小火慢燉
10、燉至筷子可以大概插進去,即鴨肉八成熟時
11、放入冬瓜塊、適量的鹽,調製中火煮至冬瓜熟爛即可關火
12、 撒入葱花,裝碗即食
13、靚湯美美的享用吧!
小貼士
鴨子油脂較多,所以要想讓湯看起來純淨少點油花,前面焯水清洗過程會比較麻煩些
----------
豆果美食,家庭廚房領域最大的美食社區及交易平台;
85萬道美食菜譜,任您挑選,可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豆果美食】App查看。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阿信桃子”:留口水了,明天學着做!
(2017-08-27)
冬瓜玉米排骨湯 滋補養生湯 寶寶喜歡的家的味道
2017-08-20
豆果美食
By 揪揪耳朵
用料
排骨湯:
排骨 三斤
姜 一小塊
鹽 適量
料酒 適量
雞精 適量
桂皮 一塊
八角 一個
花椒粒 一小把
加入蔬菜:
玉米 一根
冬瓜 一大塊
做法步驟
1、底湯做法: 排骨洗淨泡幾個小時血水。 而後冷水煮排骨加料酒和姜。 煮到排骨變色,撇去浮沫。 同時做一鍋熱水。 把排骨放入電壓力鍋,倒入熱水,加姜,料酒,雞精,鹽,桂皮,八角,花椒粒。簡單就好不需要其他材料了。按排骨選項燉熟備用。 ps:做肉類都是冷水焯肉去血水,熱水燉肉。
2、冬瓜切片
3、玉米切段
4、排骨湯加入冬瓜,加一點點鹽,雞精。
5、同時加入排骨和玉米煮10分鐘。
6、美味營養的滋補湯出鍋。
----------
豆果美食,家庭廚房領域最大的美食社區及交易平台;
85萬道美食菜譜,任您挑選,可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豆果美食】App查看。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2017-08-20)
材料
冬瓜,海米、鹽、薑末,葱,植物油
做法
1、海米用温水泡一下,洗淨控幹水備用。
2、冬瓜去皮洗淨,切厚片備用。
3、熱鍋放油,把葱薑末放進去爆香,然後放入冬瓜。加入適量鹽,燉15分鐘左右,再把海米倒進去,在燉5分鐘左右,等冬瓜變軟即可關火。
(2017-08-21)
冬瓜丸子湯
眾所周知,相對於喜愛煲湯的嶺南人來説,北方人日常桌上的湯羹類較少。雖都叫湯,但理解與定義上相差甚遠。從作用上嶺南人的湯品具備依時令調節、滋養補益、平甘降燥等功效且可獨立食用。而北方湯羹更偏重滋味且多於其他菜餚的搭配上桌。而今天要説的這道冬瓜丸子湯,卻是個特例。
顏色青綠
老梁家中為北方人,家中對於湯羹不是很在行。常見的無非是最為家常的雞蛋湯、紫菜湯、酸辣湯等,基本上都是開鍋一衝一冒即得,十分簡單。而自打有記憶開始,印象中只有冬瓜丸子湯略麻煩,還得調餡並需要準備一會,並且一碗湯中有菜有肉,很像一道菜。長大後方知此為粵菜,何時傳入並如此具有傳播力均已不得而知。
下面所説的為老梁家中常用的,可能與廣東本地朋友的做法略有出入。肉餡以料酒、鹽、醬油、胡椒粉、葱姜等調味去腥,再同蛋清、澱粉沿同一方向攪打上勁,稍醃待用。鍋中寬水燒開後加入冬瓜塊,後轉小火繼續加熱,同時將肉餡擠成大小均勻的肉丸下鍋,直至肉丸全部入鍋轉大火繼續燒煮,待冬瓜變透明且肉丸內外熟透時即成。分碗食用時依據個人口味添加胡椒粉、香菜等。
可以説在今日南北口味之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好像一道冬瓜丸子湯更能讓大家放棄甜鹹粽、甜鹹豆腐腦等爭執,共品一菜。中華餐飲為一家,可能存在着地域口味的偏愛不同,但對於美食來説每位朋友還是會以味道作為最為重要的標準。
(2017-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