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連日來持續高温,很多同事連午餐都草草對付了事,還有人換了簽名———“寧可在空調房餓死,也不做外出覓食的勇士”。習慣了與空調、電風扇為伴的現代人也許很難想象,在沒有電也沒有電器的古代,人們如何度過熱浪滾滾的夏天?其實,古人度夏不但充分體現了智慧,還十分低碳環保且有情趣。
評論:用冰塊降温的方法其實早在先秦就已經有了。那時存放冰塊的地方被稱為“窟室”。窟室是一間考究的地下室,每到酷熱的夏夜,貴族們在窟室中通宵達旦飲酒作樂,和今天人們下班後到冷氣十足的夜店喝上兩杯十分類似。
到了漢代,皇宮裏設有冬夏兩用的“空調房”,冬季用房叫“温調殿”,夏季用房叫“清涼殿”。清涼殿內有多重降温裝置———以石頭為牀,用玉晶盤裝冰塊,還有僕人站在一旁對着扇扇子。
唐代,長安城地位較高的大臣家裏也都紛紛建起“空調房”———“含涼殿”。含涼殿內有“扇車”,相當於今天的空調扇,只不過依靠的不是電能而是水能,用水轉動扇葉,風扇再對着涼水吹就能形成冷氣。這種裝置據説是中國最早的“進口空調”了。
宋朝的“空調房”已經開始考慮對空氣的淨化手段,廳堂裏擺幾百盆鮮花,“鼓以風輪”對着吹,不但涼快,還能起到“清芬滿殿”的效果。
再到明清時期,皇家宮殿房間內出現了可移動的冷源,即貯放冰塊的櫃子,上面鏤空,作為冷氣孔,中部空間還可儲存食物,如西瓜、冷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