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喜歡你的女生是會把你放在心裏的,在她的心裏有一個位置為你留着。
總想要和你聯繫,對你表達她的真實想法。
思念的話經常説,貼心的事經常做。
一個女生真的喜歡你的話,從不把你當外人,也不把自己當外人。
她看你的眼神,她和你在一起你的動作,她是否自然還是拘謹,都能看出她看你的程度。
愛你的女生就算是馬馬虎虎,也會因為你而變得貼心,懂事,不喜歡你的,總是和你若即若離你也猜不透,
喜歡你的女生總想着要和你聯繫,而不是一天見不到人,聽不到聲音。
情話經常要給你説,細心的事情也會做。
二,
一個喜歡你的女生是會卸下自己的鎧甲。
在你面前她不只是個有故事的姑娘,還是個真實的姑娘。
你可以知道她的真實性格是什麼樣子,可以知道她一頓到底會吃多少飯,
你可以知道她素顏是什麼模樣,可以知道她喜歡什麼討厭什麼,
也會歇斯底里,也會疾惡如仇,
不是一口一口的善良勇敢,最後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愛一個人愛的小心翼翼,好像也證明了其實對方都沒有那麼愛彼此。
三,
她願意接觸你的生活圈子還是牴觸你的生活圈子,
跟你在一起的狀態是積極的還是敷衍的。
看過一個電影,就是一個男孩找了一個女朋友,帶她見朋友,然後在路邊攤吃飯,
後來,那個女生吃了幾口菜就走了,反而遇到了一個高富帥就立馬對眼了。
其實喜歡你的女生既能和你吃路邊攤,也會尊重你的朋友,因為她喜歡的是你這個人,而不是現在的環境,
愛屋及烏,因為你的存在,會禮貌的對待你的朋友,而不是讓你難堪。
跟你在一起的時候,你説話的時候她在玩手機,你問問題,她就哦和嗯回答,
大抵是不喜歡跟你在一起的,所以還是趁早作罷。
四,
她是不是願意陪在你身邊,和你在一起。
其實女生也是會處在一個曖昧狀態的,如果她給了你希望卻遲遲不和你在一起,
那你可以先檢討自己的問題,是不是哪裏做的不夠好,改正後看她的狀態是怎樣的,
喜歡你的女生和你在一起之後,會時刻想和你在一起,哪怕你做的事情她並不喜歡,但是還是願意陪你,
不喜歡你的女生只會拒絕你,拒絕你,拒絕你。
五,
她是不是會和你經常聯繫,你是不是可以見得到人。
雖然十分不理解那些網戀被騙錢的男生是怎麼做到的,
但是也許一個會聯繫你的女生也會讓你很心動吧。
喜歡你的女生也會喋喋不休的跟你聯繫,告訴你今天發生了什麼,有什麼搞笑的或者不好的事情,
不喜歡你的女生,你總是不知道她的想法,不知道她到底不滿意什麼,想要什麼。
“音樂名曲或許會流傳好幾代,但是,作為社會的一種體現,音樂和其他藝術一樣,將遭到社會的淘汰。打個比方説,音樂可以存在於圖書館裏和唱片之中,有時出現在考古復原中,但它無法滿足存在於不斷變化的社會中的不斷變化的音樂的需要。” ——樂評人 亨利·普萊曾茨(Henry Pleasants)
電影《愛樂之城》有很多種解讀的視角——重度影迷能看到其中的“迷影”梗,歌舞片愛好者能找出諸多向經典的致敬,單純地當成浪漫愛情片來看,也可以收穫滿滿感動。
如果從音樂的角度切入這部電影,為整部影片定下基調的段落,應該就是男主角、爵士鋼琴手Seb和他的老同學/樂隊合作伙伴Keith的一場對話——
“我知道,這不一樣。但你説你想要拯救爵士, 如果沒有人聽,你還怎麼拯救爵士?恰恰因為你這樣的人,爵士才在消亡。 你在The Lighthouse對着90歲的人表演,孩子們在哪裏?年輕人在哪裏?你執迷於Kenny Clarke和Thelonious Monk,這些人都是革新者,如果你固守傳統,怎麼能成為革新者?你抱着過去不放,但爵士講的是未來。”
圓滑世故、懂得變通的Keith招募Seb作為自己的鍵盤手,三言兩語便戳破了男主角的糾結。Seb是一個帶着老派激情的“音樂原教旨主義者”,他只喜歡最“純粹的爵士樂”,為這種藝術形式的沒落和身邊人的不解而分外鬱悶:最愛的爵士吧變成了“西班牙風情餐廳”(賣 tapas 的桑巴舞廳!驢唇不對馬嘴!),作曲家Hoagy Carmichael坐過的琴凳,他姐姐一屁股坐上去數落他;連一見如故的女主角Mia,也在約會時忍不住事先擺明:不是想掃你的興,可我不喜歡爵士樂哦。
因為不瞭解所以拒絕瞭解,甚至帶着酸味誇其高深,這樣的人經常出現在你我身邊,而文藝青年們總是深受他們的打擊:週五下班準備去看個喜歡的樂隊巡演,總有人會適時來一句,喲,這麼文藝,真有追求。他們表面上是誇讚,實則以無知者無畏的姿態夾帶了一絲貶損。
不過公平地説,文藝青年的追求註定有些小眾,而小眾本身就意味着疏離感——特別是以爵士樂為例,能否欣賞這種一百多歲的純種美國當代文化,種族、性別、階級、語言、學識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以個人為承載主體的記述史,發展階段與當代歷史的呼應,演奏進程中的角色分配,“即興演奏”這一獨特的、與古典音樂完全相悖的方法論,都與我們日常接觸到的音樂形態截然不同。
進一步而言,“討厭爵士樂”更像是一種消極抵抗,一種用來解構“儀式感”的小聰明,一種自以為是的、並不好笑的幽默。對於中國樂迷而言,第一座大山是有太多的歷史課要補;對於美國本土聽眾而言,其自帶的神聖光環同樣拒人於千里之外。作為資深的爵士樂迷,導演達米恩·查澤雷(Damien Chazelle)借Mia之口説出了很多人的心聲,算是在自己作品裏,開了個無傷大雅卻又解恨的玩笑。
這種玩笑,經常出現在美國觀眾的視野裏:《慾望都市》的女主角Carrie曾對約會對象、帥氣的爵士貝斯手説過一模一樣的話;HBO喜劇《副總統》裏的女副總統 Selina Meyer,《衰姐們》的女主角Hannah,都不約而同地表示“爵士樂被高估了”、“雜亂無章,理解無能”。
這裏便是Seb和Mia,也是“爵士樂迷”和“普通人”之間的對立了。依靠主角光環、熱血的浪漫和Ryan Gosling帥氣的面龐,Seb將對方的無知化解為一段情緣的開始,還間接解救她於一場無聊的飯局(那個緩推鏡頭裏的喇叭頭,此時如此浪漫);他一根筋地想開家爵士俱樂部,挽救這“垂死”的音樂風格,但片中的界限卻顯得十分狹隘:誰才配得上“純粹”二字?是bebop還是free jazz?一定只能用原聲樂器嗎?
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有Seb這樣一派堅守復古路線的爵士音樂人,他們的風格被稱作neo-bop,一種爭議滿滿的學派。在這裏,品味幾乎上升到意識形態的高度,Thelonious Monk和Charlie Parker是他們的真神,而Miles Davis的“Bitches Brew”是忘本之作;他們抗拒任何搖滾或嘻哈元素,視電子樂器和數字音色如洪水猛獸,面對fusion jazz(融合爵士)更是如臨大敵。所以有不少人打趣道:在這些人眼中,爵士樂早在1965年就壽終正寢了。
(所以也不難理解Seb為了掙外快加入的那支泳池派對合唱團,看起來如此搞笑:那幾首上世紀80年代新浪潮單曲,充斥着廉價、浮誇的聲音,正是挑剔又火爆的Seb最丟人的死穴。)
現實中質疑neo-bop的聲音,在片中化作Keith,一位八面玲瓏、亦敵亦友的音樂人,於是也有了本文開頭的那段話。為了生活和愛情,為了未來,Seb加入了那支叫做“The Messengers”的樂隊。但他們玩的卻是浮誇的放克/R&B/流行音樂,音色時髦,伴舞誇張,歌詞直白得露骨;Mia終於來看了他的演唱會,但她(也就是我們)只能看見Seb空有一身爵士功底卻派不上用場,“不得不”左手插兜、右手在最酷炫的新款合成器上翻飛彈solo。台下歌迷為他的招搖而沸騰,甚至Mia也覺得這歌好聽——卻也能看出,這不是Seb所愛的那種爵士樂。
是名利讓他忘記了初心?只能説這裏拋出的又是一記老調重彈。不妥協的爵士大家其實很多,演奏薩克斯的Kamasi Washington,貝斯界的才女Esperanza Spalding,鋼琴家Robert Glasper和Jason Lindner同樣可以用時髦的聲音寫出現世經典。Seb的一廂情願,放入現實生活中反而特別彆扭——Keith説,“你抱着過去不放,但爵士講的是未來。”這是一句又浪漫又寫實的陳詞濫調。除了已經失去生命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有存在的音樂講的都是未來。但好笑的是,Keith的扮演者,著名靈魂樂歌手John Legend,在現實生活中同樣被爵士死硬派、為同樣的立場所詬病——他的音樂作品雖然叫好又叫座,卻難免被人當做“獻媚大眾”,“討個好賣相”。
故事在這裏,發生了理所應當的衝突。“音樂理想主義”讓人神采飛揚,但“音樂實用主義”餵飽了肚子——這份工作,不僅成了Seb對靈魂的質問,也築成了Seb和Mia之間的最大隔閡。此後二人事業逐步踏上正軌、越來越無暇顧及對方;飯桌上的一段爭論也道出了來自電影創作者對行業的思考:純粹的藝術是否值得追求?要取得藝術地位就必須失去大眾性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願意為了追求而犧牲什麼?犧牲多少?
藝術和商業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尤其對於文化行業,是長久以來爭辯不息的一道“天問”。你甚至可以説,導演這一次花了兩個小時,滔滔不絕地為你解釋“爵士樂”的含義,雖然片中的一系列“設問”並不周密——畢竟拍電影不是寫論文,音樂再吃重也無法詳細展開討論;但一次又一次重複這些“陳詞濫調”之後,我們還是順利領悟了爵士樂,以及更多的藝術形式所面對的兩難困境;也多虧了Ryan Gosling的主角光環,很多人才會在看完本片之後領悟到,Seb也許有些狹隘,但不是一個“守舊”的人。他想維護的不是爵士樂的“傳統”形態,而是“經典”的價值觀和方法論——那也是爵士樂的靈魂所在。(這也是我一廂情願的理解,可惜片中卻沒有更多篇幅展開了。)
我很喜歡Mia被拖回來參加的那次改變了她一生的面試——沒有劇本,沒有對白,只是講一個故事。Mia從容應對,因為她的回答就是一場表演,這場表演的精髓是“即興”與“溝通”,而且“每一次都是新的”——這場表演的方法論就叫做“爵士樂”,是她一生中,來自Seb最美妙的禮物。
毫無疑問,導演查澤雷愛音樂愛得深沉——他的三部長片,《公園長椅上的蓋伊和瑪德蓮》、《爆裂鼓手》和最近的《愛樂之城》,都是圍繞“爵士樂”展開的。這不是普普通通的冠以“音樂題材”之名的電影,音樂不在是一個行業、一種身份、甚至一種烘托劇情的特色工具——在查澤雷的作品裏,音樂即劇情——抽掉“爵士樂”,這幾部電影將轟然倒塌。
《愛樂之城》的故事毫不復雜,但如果將所有對好萊塢大片場時代和歌舞片的致敬放一放,我們看到的依然是查澤雷的作品裏那個不變的內核:一個音樂死宅,激情地熱愛着自己所熱愛的音樂,並且為了它不惜放棄一切——愛情,生活,一切。區別在於這個過程,在《爆裂鼓手》中是殘忍和一針見血的,在《愛樂之城》中被賦予了《卡薩布蘭卡》式的浪漫。
然而人們愛的,就是那些人專注於自己所愛的事情的樣子。“愛爵士樂”不僅是Seb的人設,也是他的愛好、激情、事業和性格。他的執拗、鬱郁不得志卻不妥協的樣子,和另一個世界裏的《醉鄉民謠》揮手呼應;更要感謝導演把他安置在如此浪漫的故事裏,他才能閃耀出感人的光芒。
同樣毫無疑問的是,查澤雷對鏡頭語言的掌控,幾乎完美融合了音樂的韻律感——無論是一個人的排練場景、舞台上的表演片段、樂手間的互動反應,還是以音樂為主體的大段蒙太奇,他總能以音樂的結構為標尺,賦予其精準的畫面,將音樂視覺化的同時,兼備電影的美感。如果説《爆裂鼓手》對音樂的呈現多多依賴於凌厲的剪輯,在《愛樂之城》裏,導演有了更超現實的表現空間—— Seb 在餐廳賣藝一場,他從老闆指定的聖誕曲目單中,通過三兩句的橋段便遊移到自己的即興篇章。突然餐廳燈光暗去,用餐的閒雜人等被省略,一束追光將“舞台光環”賦予男主角,也昇華了他的演奏——就觀影而言,這是介於現實與虛幻之間的冥想,卻是每一個在表演中淋漓發揮的音樂人心中,可以觸碰的、最真實的純粹之境。
不僅是爵士樂,不僅是音樂,藝術的奇妙之處便在於,可以帶我們瞬時超越身邊的庸常生活,帶我們去一個神采奕奕的世界。這就是我們去爵士俱樂部、livehouse、美術館……的終極原因。
唯一的小遺憾是,影片原聲帶中的曲目,大多和男主角所鍾愛的爵士樂無關。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泉大哥呀”:看過上野樹里的《搖擺少女》以後愛上的。
網友“中國澎友”:沒看過《愛樂之城》,知道爵士樂。
網友“豐收之歌”:看的想睡覺
網友“關鍵決心”:不好看
網友“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現實就是殘酷的,只有夢才美
網友“風林火山”:私以為,不好看
(1970-01-01)
成都文理學院(原四川師範大學文理學院)教育學院的暑假實踐任務表(部分內容)。成都晚報 圖
“跟喜歡的人表白被拒,然後去另外的城市旅行,順便聽一場演唱會,還給自己畫了自畫像,收拾好心情回家,給父母做一頓豐盛的大餐,”這不是電影中的場景,而是網友根據一份特別的暑期作業表勾勒的“暑期計劃”。近日,成都文理學院教育學院的一份暑假實踐任務表在網絡上引發熱議。記者看到,在這份任務表中,“跟喜歡的人表白”“去聽一場偶像的演唱會”“嘗試不同風格的服飾和妝容,找到適合自己的風格”等都作為拓展項目出現,正是這些有別於傳統暑期實踐的任務,迅速引發關注。
網友驚呼: “作業界”的一股清流
這份被掛在成都文理學院教育學院官網上的暑假實踐任務安排,分為常規項目和拓展項目兩類:常規項目是與專業相關的實踐活動且是學生必須完成的作業;而拓展項目類針對每個年級作出相應的安排。大三的學生有“製作中英文簡歷”“準備畢業同學錄”“學習插花、茶道”3項任務,其中製作中英文簡歷為必選項。“去拍一組喜歡的寫真”“跟喜歡的人表白”“嘗試不同風格的服飾和風格”“去鐘意的高校、心念的遠方旅遊”等9項任務則出現在大二學生的暑期實踐安排中,且要求完成項目不低於4個。大一學生有“給自己畫一幅自畫像”“去聽一場偶像的演唱會”等7項任務,完成項目不低於3個。
網友們對實踐內容討論得沸沸揚揚。截至目前,相關微博轉評1萬多次,點贊達27543次。不少人大呼新奇:“跟喜歡的人表白也成了作業?”支持者認為這份作業“親切有質感”,是“作業界的一股清流”。“我們學院已經連續四個假期是2000字的讀後感了”,“很有創新意義,就應該這樣”。甚至還有不少人表示“什麼學校啊?正好我在填志願呢。”“現在轉學還來得及嗎?”
不過也有網友表示,大學生還沒賺錢,這些作業會不會加重家長的負擔呢?網友“@糖凱西醬”就留言説,“學插花、茶道,拍寫真、旅遊、看演唱會,都是沒賺錢的學生,教學生以藝術情懷榨乾父母嗎?”“如果真做的話,有點難。我還是抄書吧。”
學生歡迎:這一次,發自內心想去完成
“我們也是第一次收到這樣的暑假作業!”成都文理學院2015級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宋力文告訴成都晚報記者,之前的暑假實踐作業都是和專業相關的,比如閲讀與專業相關的書籍或看幼兒教育相關的電影,並寫一篇讀書筆記或是觀後感。宋力文還告訴成都晚報記者,“如果説之前的暑假作業是從理性的角度出發來完成,那這一次我是發自內心地想要主動去完成”。
記者採訪了5位教育學院學生的家長,都對這份創新的暑期實踐持歡迎態度,表示會支持孩子多接觸社會。2014級學前教育專業母虹宇同學的家長何曉蓉則表示,對家長來説這同樣是一份新鮮的暑期作業,會根據女兒的個人愛好和家庭的實際情況選擇項目讓女兒參加。“我覺得旅行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內容,如果家庭經濟條件允許,可以讓孩子自己獨立出去見識一下。”
佈置老師:看似另類
其實符合學科原理
昨日,成都晚報記者前往成都文理學院教育學院,找到了負責佈置這次暑假社會實踐任務的老師——學前教育專業理論組老師張丹、學前教育專業藝術組老師李強。兩位老師都是“80後”,張丹31歲、李強29歲。對於在網絡上引起的反響,張丹坦言,沒有想過在網上引起了這麼多的關注。“之前我們收集了學生的意見,他們大多認為以往的暑期實踐太枯燥,所以我們結合自身大學經歷,在此次暑假社會實踐中做了創新,今年也是第一次嘗試。根據年級的不同,有些年級的拓展項目中多達9個選擇,學生從中選擇3項就算完成。”
面對微博上的熱議,張丹表示:“這些看似新鮮的拓展項目,實質都是基於學科原理設置,以及心理學等測評的考量來制定的。比如:向喜歡的人表白放進去,是因為學生都在20歲左右,處於青春期的活躍階段,是到了可以嘗試戀愛的時期了,表白也是對學生勇氣的一種鍛鍊方式;學習插花茶道可以培養學生的心性與審美;嘗試不同的服飾與妝容可以對自我認識的建構潛移默化 ……這些作業考察不是最終目的,主要是一種體驗,引領學生開闊視野,多接觸多嘗試,對自己認識、建構、完善,對生活的多角度解讀,形成生活的某種態度。”
專家點贊:個性發展與社會需求的有機結合
中國教育協會學術委員、教育專家紀大海認為,成都文理學院教育學院的暑期社會實踐內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紀大海還強調,社會實踐一定要將學生個性發展與社會實踐的需求有機的結合起來。
針對有些網友們擔心的“燒錢”,紀大海則表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家庭條件做選擇,但是選擇一定要多元化、多樣化。紀大海對“跟喜歡的人表白”和““旅行”表達了特別的欣賞,稱“人際交往、行萬里路都是另一種學習方式”。
(原題為《這份大學生暑假作業亮了》)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洛書_22”:哎,沒錢
網友“王林峯”:沒毛病啊
網友“2165987355”:演唱會的票價高不可攀,學生有這個能力麼。
網友“一隻大水怪”:文理學院是二級學院嗎?
網友“Mr.clock”:的確,我也覺得其實有這樣的必要,而且不一定非要做的太標準,資金方面大學生也可以自己去搞定
網友“世界不太擠”:你這樣搞得快成上山下鄉了
網友“大叔愛蘿莉”:就喜歡這樣的大學,我們也需要這樣開明的教育,學校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花錢,而是為了讓學生的大學生活更加精彩
網友“星璇”:哎,又是高人一等的指點,道德綁架的諸位,你們活的真無聊啊。人,生而不同,這些作業看似逗趣,其實是幫學生在社交中培養他們自己的思想。
網友“gxy”:現在的中國最需要的就是創新!如果連鼓勵開放的思想這一步都邁不出去,怎麼激發創造力?我就是大學生,我覺得我們的國家太缺乏創造力了!也缺乏應有的生活品味
網友“gxy”:傳播文化的目的之一不就是培養高雅的情趣嗎?學校的做法和教育的目的沒有衝突啊
網友“Zyl”:奇葩學校奇葩事。為什麼不鼓勵孩子們去社會實踐,或去老少邊窮地區體驗生活,或勤工儉學打短工幫家裏減輕經濟負擔?
網友“Zyl”:奇葩學校奇葩事。為什麼不鼓勵孩子們去社會實踐,或去老少邊窮地區體驗生活,或勤工儉學打短工幫家裏減輕經濟負擔?
網友“羅羅”:感覺這幾年一到畢業季大學就開始各種的奇葩演講和活動,説好聽了叫追趕潮流創新思想,説難聽了就跟譁眾取寵沒兩樣!
網友“Zyl”:奇葩學校奇葩事。為什麼不鼓勵孩子們去社會實踐,或去老少邊窮地區體驗生活,或勤工儉學打短工幫家裏減輕經濟負擔?
(1970-01-01)
上海每年有大小很多展覽,三伏天裏延安中路1000號的書展是我比較喜歡的。在一座離我辦公室不遠的、堆滿書的漂亮大房子裏,隨便逛,會遇見別有情誼的書和朋友,會有平凡時光裏波瀾不驚的欣喜。在這般心境裏發生過的小事情,於瑣碎日常中更易倏然想起,回憶皆舊,憶起時的情緒卻歷久彌新。
1
前年書展時,辦公室搬到了514,一個廁所隔壁。
《文匯學人》在嘗試大調整,要從黑白的改成彩色的,要從大開面改成小開面。前途未卜,內心搖擺,就像一朵雲,在同一個時刻又悲又喜,晴空萬里也會隨時下起太陽雨來。
大王是食筆會俸祿的,組織派他來援建。他常常從32樓晃下來,有工作指導工作,沒工作插科打諢,或者領我們吃吃夜宵,用食物忘記傷痛。
那年有點奇怪,書展都快開始了,連一張友情票也沒。去問大王要,他也沒有。我們很沮喪。“這位公子都沒有啊,門前冷落鞍馬稀,真是希望渺茫了。”大王正在經歷那個炎炎夏日裏一場莫名其妙的重感冒,悽悽自嘲:“是是是,公子落難,貧病交加。”
後來不知是誰雪中送炭了一疊。遺憾的是,那年極忙,開展前,我和不少擺攤的出版社朋友説,有空來看你噢,最後一個也沒看成。來之不易的門票也沒用上。
2
去年書展時,我們的辦公室已經在32樓的廁所隔壁了,與《筆會》當鄰居。
開展當天,在五角場憋壞了的個目丟下年幼的兒子點燈,跑來逛書展。我下班晚,她逛完又到我辦公室坐了坐。同事們都走了,靜悄悄的,個目去她偶像芳菲老師的辦公桌前轉了轉,流連不去,又折回我和only-one-plum坐的角落,東看西看。
“喔這是大王的書。”她點點《聽水讀鈔》。
“喔這是我做的書。”她點點《約堡的黃昏》和《南非歌行》。
“喔這是馬老的字。”她點點軟木板上的一張便箋,上面寫着“有誰知道在相遇前你們會經遇多少陌生的肩”。
我和個目興奮地聊了好久,她喝了兩杯純淨水,最後頑皮地把紙杯捏成一團,回家了。
第二天,大王説,我們去書展溜一圈吧,看看企鵝櫃枱有沒有好看的東西賣。他、only-one-plum和我,三個人,從東一館入口進去。大王手背在身後,像農科專家巡田,一路走過幾個興趣寡淡的攤位,另兩個人像逛廟會,左右瞎跑。人太多了,我們間歇走散。在商務出版社和三聯出版社的攤位前轉了轉,大王不見了。轉到廣西師大,他獨自在翻一本張充和的書,但only-one-plum找不到了。大王説:我今朝像在遛小狗,兩根繩子老是脱開。
在中華書局看了會兒書,only-one-plum又冒出來,我們打算繼續往前。我眼睛散光,抬頭撞見柱子上的一個廣告,兩眼放光,趕緊叫大王:“快看,這本書叫《歷史上的大叔》,(説的就是你這樣的呢)。”大王和only-one-plum停下來,走近看了一眼,又看了我一眼:“是《歷史上的人權》。”
走着走着來到一家賣紫砂壺博古架筆墨紙硯的鋪子,only-one-plum挑挑揀揀買了幾封彩箋。付錢的時候工作人員問她信用卡有密碼嗎?她激動地説:“有的有的,我的密碼是……”大王冷靜地制止了她,並告訴她有些事是不適合大聲説的。
我們走不動了,不再心猿意馬,穿越人海去找企鵝,馬上迷路了。中央大廳裏,我們的同事xeon正在給三體的活動拍攝,經他指點,終於在某個角落裏找到了人擠人的企鵝小店。大王説哦喲,哦喲我老人家腰疼,不知道從哪裏找了個凳子坐下,仔仔細細把店裏賣的環保布袋挨個捏了一遍,比較比較,最後什麼也沒買。我們撤回了辦公室。
接下來的幾天我又進去逛過幾次,參展單位的工作人員都忙得七葷八素。曾看過一個胡適晚年的視頻,他和好友住同一個醫院,卻彼此顧不上,見不着,他説那是“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圖書行業的小夥伴們庶幾如是。每年的這一週是他們集中在同一個封閉空間裏進行文化事業建設的一週,有多少相識的肩於奔走中經遇,也只能匆匆擦過,各忙各的。據説連晚上回家發的微信朋友圈都是這樣的:真想臉都不洗,直接倒下睡。
零星小事,恍如昨日,而新一年的書展又快開始了。
本文由文匯App授權澎湃新聞轉載,原標題為《上海書展時的小事情》。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唐奕奕@MAD”:三伏天逛書展 黃梅天看電影。上海的小辰光。
網友“hrm睿”:現場買,十塊錢。
網友“取諸懷抱之內”:這就是小城市和大城市的區別
網友“潘學良”:書展票怎麼買?我沒有怎麼辦?
網友“潘學良”:書展票怎麼買?我沒有怎麼辦?
(1970-01-01)
在任何一個與酒有關的圈子裏,你都很少會見到那些不喜歡喝酒,卻對釀酒有着極其高的熱情的釀酒師,但在上海,卻有這樣一個神奇的家釀啤酒愛好者——“血手”,他明明平時不喝酒,卻在家釀啤酒圈子裏有着相當高的知名度,甚至還有人用“大神”來形容他。在他看來,掉進釀酒這個坑純粹是因為好玩,“真的,釀酒並不難,不管是男是女,有沒有力氣和經驗,都能自己在家釀出好喝的啤酒。”
釀葡萄酒等太久?那我就釀啤酒吧
之所以將自己起名為“血手”,主要原因還是想自嘲一下,“剛開始釀酒的時候,買了個手動磨麥機去磨小麥,因為小麥特別硬,每次磨完之後都感覺體力掉線,而且滿手泡,於是就給自己起了這個名字。”
“血手”平時不喝酒,對於家裏人喝酒的習慣,也總是抱着規勸的態度,“我經常跟我爸爸説,少喝點酒,對身體不好。誰不希望家裏人身體好呢?”但一次和陌生人的短暫交談卻讓這個不喜歡喝酒的人,走上了釀酒這條路。
那是5年前的一個夏天,“血手”去家附近的小攤買水果,“當時我旁邊的那個人買了幾十斤葡萄,一看就是吃不完的,我覺得很奇怪,於是就跟人家搭訕了起來。”一問之下,“血手”才知道,原來這個人買了那麼多葡萄,是為了回家自釀葡萄酒的,好奇心驅使着他繼續追問,而那個自釀葡萄酒的人也滔滔不絕地分享着自己的經驗。
一層葡萄一層糖,聽上去簡單的釀造方法讓“血手”也興起了嘗試的念頭,於是果斷買了一堆葡萄回家,準備做“自己的葡萄酒”給爸爸喝。“可是回家查了資料才發現,市場上賣的巨峯葡萄屬於食用葡萄,和用來釀酒的釀酒葡萄根本不一樣,而且葡萄與糖的組合發酵出來的根本不是葡萄酒,衞生情況也得不到保證,那我想,可不能這樣,萬一吃壞了可真的倒黴了,”“血手”説。
“血手”自己釀造的不同風格的啤酒,每一款都各有不同。
但已經熊熊燃燒的熱情又怎麼可能輕易被熄滅,既然巨峯葡萄不行,那就買赤霞珠,糖和葡萄的組合不行,那就買家用的專業工具回來做。抱着這樣的信念,“血手”在網上砸了不少錢,當葡萄、工具都運到家了以後,他才發現,原來釀造一瓶好喝一點兒葡萄酒,至少得等上幾個月到1年的時間才行,“我當時想,要等那麼久啊,不如放棄吧?可是又不甘心,畢竟自己買了那麼多東西回來了,總得乾點兒什麼才行吧?”
潛水在家釀圈子的“血手”兜兜轉轉,忽然看到有家釀啤酒的達人出現,“釀啤酒的人告訴我,只要等一個月,就能喝到自己親手做的啤酒,我想,反正工具都差不多,為什麼我不做啤酒呢?”
説幹就幹,這個行動力超強的人果斷給自己買了一本名為《喝自己釀的啤酒》的家釀啤酒啓蒙書,在連續看了5遍之後,“血手”上網買來了小麥、酵母和其他一系列家釀啤酒需要的材料,親自動手釀酒了。
啤酒花,釀造啤酒不可或缺的材質之一。剛剛接觸家釀啤酒時,還需要從國外進行購買。
“其實我已經記不清楚自己第一次釀酒時候的配方了,”“血手”説,“手忙腳亂的當時,應該記下來的都沒記,唯一留在腦子裏的印象就是,哎呀,原來啤酒是這麼好喝的東西啊,跟超市裏的水啤完全不一樣!”遺憾的是,由於沒有記錄配方,這一讓人驚豔的風味在“血手”接下來的釀酒歷史裏從來沒有被複製成功過。
“冠軍也有幾個,亞軍和季軍大概有20多個吧”
第一次釀酒就成功,無疑給了“血手”相當大的鼓勵。在接下來的時間裏,這個因為好玩而接觸家釀的年輕人開始自學釀酒理論,從專業類啤酒釀造書籍到專業網站,只要能找得到,他都認真閲讀,“其實有很多困難,因為家釀啤酒並不算是什麼流行的玩意兒,獲取知識的渠道其實很少,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你又得掌握許多知識,對我們這些不是釀造專業出身的人來説,真的就是摸着石頭過河,要想從隨機成功通關到質量穩定,難度很高的。”
經過磨碎的用來釀酒的麥芽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放在“血手”身上,就是“成也小麥啤酒,敗也小麥啤酒。”“第一次失敗也是在小麥啤酒身上。磨碎小麥的時候,我把小麥磨得太碎了,以至於在製作麥芽汁的時候,因為小麥顆粒過於細碎,無法完成過濾這一步驟(指通過過濾網的工具,將渾濁的麥芽糊溶液過濾為相對清澈的麥芽汁),所以整款啤酒等於還沒開始釀造,就已經宣佈失敗了。”好在這一次,“血手”把這個失敗經驗記錄了下來,以後再也沒犯過類似的錯誤。
“血手”在某酒廠進行啤酒釀酒
釀酒時間長了,在圈子裏自然也小有名氣,一旦有了比賽,那麼將自己的作品送過去小試牛刀,也是理所當然。2014年,“血手”參加了上海國際家釀比賽,不僅獲得了兩個小組第一,同時還贏得了最後的總冠軍。2015、2016,連續兩年,“血手”參加了多項在國內舉行的家釀比賽,而他的成績就像開了掛一樣,總是能拿到好名次,“冠軍每年都會有幾個吧,亞軍季軍的話,大概也就二十幾個吧。”在今年舉行的鵝島 X imbeer“家鄉英雄”家釀大賽的比賽上,更有來自山西的家釀啤酒達人在聽到“血手”的名字後,半開玩笑地説出了“看來這次比賽大概又是‘血手’拿冠軍了”的話,“哪有一定拿冠軍的事情,”“血手”笑着説,“其實能參加比賽的人實力都很強,最後誰能拿冠軍都説不好。”
“血手”家裏的獎盃特別多,每一個都記錄着他在家釀啤酒這個領域裏的進步。
鵝島 X imbeer“家鄉英雄”家釀大賽的三強作品
在這場面向全國家釀啤酒愛好者進行選手徵集的比賽裏,來自上海的“血手”、居住在上海的美國人Joshua Cerreta和山西選手劉震宇走到了最後,而“血手”最終憑藉自己的家釀作品巧克力帝國世濤獲得了本次大賽的第一名。這一款酒精度達到11%的巧克力帝國世濤在釀造過程中添加了上海人熟悉的兒時味道——麥乳精,“既然説是家鄉英雄,那我想,總該要有點上海特色,於是就想到了小時候特別喜歡吃的麥乳精,尤其是幹吃麥乳精的味道,到現在還記得。”除了麥乳精之外,這款帝國世濤啤酒還有着明顯的橡木風味,在回味過程中能感受到明顯的苦味,“我的確是加入了經過烘烤的橡木片,以豐富其整體的味道表現力,但這也是有點兒失誤的地方,”“血手”説,“烘烤過程中橡木片被我弄得有點兒過焦了,因此回味的時候苦度會更高一些,下次得繼續改進。”
“血手”和他的獲獎作品,加了麥乳精進行釀造的巧克力帝國世濤啤酒
總有些機緣巧合的事 讓人無法真正放棄自己的興趣
中國人説“酒香不怕巷子深”,是有事實依據的,比如“血手”,因為一直在釀啤酒,久而久之就成了朋友間的“啤酒倉庫”,“去‘血手’那兒弄點好啤酒”已經成了朋友們的默契。
但這樣的默契也並不長久,因為釀酒始終是個體力活,磨碎麥芽、過濾、發酵、裝瓶等等的每個步驟都需要人不斷地彎腰,久而久之,腰椎間盤突出找上了“血手”,“醫生也説了,你如果以後還想好好走路,那就別再釀酒了。”
是要繼續行走還是繼續玩?“血手”果斷選擇了前者,狠狠心放棄了自己的愛好。“但是你説巧不巧?我已經想好不玩了,徹底放棄了,結果我在比賽上拿了全國冠軍,收到了一份想了很久的獎品。”這份獎品是一套德國全進口的自動化程度相當高的家用釀酒設備,這意味着,“血手”今後在釀酒時再也不用上上下下的勞動,也不用放棄自己的愛好了,“我當然高興,但我朋友比我更高興,説以後還能繼續喝酒了。”
這套來自德國的家釀設備讓“血手”重拾自己的家釀之路。
喝到家釀大神們釀的酒,是不少家釀愛好者的心願之一,而“血手”的作品恰好就是其中之一。曾經有人問過“血手”的家釀作品是否會進行銷售,對此,“血手”表示,並非沒有商業化的想法,“但更重要的是得做好基礎,畢竟一進入到商業化階段,精力肯定會被分散到其他方面,那這個與我最初做酒的想法就不一樣了,所以還得再看。不過要是真有人想喝,可以去鵝島精釀啤酒餐廳喝,參加比賽的那款啤酒會在餐廳裏進行限量銷售。”在“血手”看來,這次嘗試性的合作最好的地方在於,他只要管好自己釀的啤酒就行,其他都不用理。
在家釀酒?你也可以
在“血手”看來,在家釀酒其實是件挺簡單的事情,只要買點兒基礎設備就能完成。“現在和5年前完全不能比了,當時我想要買什麼,都得花很大力氣去找,有些還要從國外託人帶回來,可是現在,網上隨便一搜就能找到現成的家釀套裝了。”除此之外,麥芽、啤酒花、酵母等釀酒必須原料也能在網上輕鬆買到,有些賣家還能根據家釀愛好者的實際需求代加工麥芽,更是簡化了不少工序。
用來釀酒的小工具,算一算,要成為一個有追求的家釀啤酒人,還真得準備不少東西。
釀啤酒的過程其實並不複雜,用“血手”的話來説,就是“做粥、過濾、煮沸、發酵、換桶和裝瓶。”做粥指的是將熱水注入到已經磨碎的麥芽之中,使澱粉轉化為糖分,而過濾則是為了獲取澄清的含有糖分的麥芽汁。將澄清麥芽汁煮沸並冷卻之後,投入酵母,再等待2-3個星期(其間根據需要進行除渣換桶),之後即可進行裝瓶,經過瓶中二次發酵之後,就成了可以直接飲用的啤酒。
“一般初次釀酒的人建議不要太黑心,女生釀個10升左右,男生的話可以做20升的,一來這個量不會給大家造成體力上的壓力,二來成本也不高,失敗了就當玩一玩唄,”“血手”説,“小麥啤酒的話因為苦度低,很容易被接受,所以很多人在第一次釀酒的時候會從這款酒入手,但在過濾的時候難度比較大,我個人比較推薦釀造Pale Ale,過濾起來比較方便,網上也能買到專用的酵母,如果釀造成功,它的口感和超市裏的啤酒的區別也很明顯。”此外,“血手”還建議第一次釀酒的人不要過於心急,一下子買全所有的釀酒設備,“保温桶、蒸格、過濾網、煮沸桶這些可以購買,但是另外像一些冷卻盤管、磨麥芽機等對新手來説並不是必需品,不是必購設備。”
用來觀察酵母的電子顯微鏡,屬於高階家釀啤酒玩家的配備。
而對於普遍關心的家釀啤酒的衞生問題,他這樣解釋道,“過濾後的麥芽汁有一道煮沸殺菌的程序,同時也會投入具有殺菌防腐作用的啤酒花,所以大家不用太過擔心,但在這個環節之後,所有在家釀酒的人都會非常小心,嚴格注意環境衞生。我們也會配備專用的清潔液和消毒液,在每一次釀酒完成之後,對設備進行徹底清潔。”
煮沸麥芽汁,是釀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現在天氣比較熱,我不是很建議新手玩家在這個時間段家釀啤酒,因為外界温度較高的時候麥芽汁不容易冷卻,而且發酵温度較高的話,對於啤酒風味也會有影響,可能釀出來的酒會帶有一些不良氣味,反倒降低了自己的熱情,”“血手”説,“在上海的話,秋天和春天釀酒會比較好一些。”而對於不少已經有一定釀酒經驗的人來説,他則建議可以嘗試一些新玩法,“比如在釀酒過程中加入一些別的元素,像是我之前就曾經做過一款桂花風味的皮爾森啤酒,非常具有上海的秋天味道。”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我想説”:有才
網友“王盈盈”:中國頂級家釀啤酒
網友“泥鰍魚”:血手哈,我記住了。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