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霸王別姬真相:虞姬真是自殺?

由 撒宏才 發佈於 八卦

  《霸王別姬》對於許多人來説可謂耳熟能詳。歷史上到底有沒有虞姬這個人?從現存的史料來看,應該是真有其人,因為兩部重要的史學着作——漢初陸賈所着的《楚漢春秋》以及司馬遷的《史記》都提到了虞姬這個人。陸賈和司馬遷生活的時代,離楚漢爭霸時代相距不遠,所以他們的記載應該是可靠的。

  《史記》中虞姬或引自《楚漢春秋》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虞姬的描述其實非常簡單,甚至都沒有記錄她的名字,只是説她是一個姓虞的美人:“有美人名虞”。到了唐代的《括地誌》一書中才出現“虞姬”這個名字,但“虞姬”的意思,也並非是“姓虞名姬”。“姬”在古代只是女人的一種代稱,很多人把它理解成是姓虞名姬,實在是一種誤讀。

  在京劇裏,虞姬自刎而死,讓人不勝浩嘆,那麼,歷史上的虞姬真的自殺了嗎?應該是沒有。歷史上最早記載“霸王別姬”這段故事的,應該是陸賈的《楚漢春秋》,但這本書在南宋之後就失傳了。現在能看到的對霸王別姬故事記述最早的史書就是《史記》了。


  《史記》中是這樣記載的:“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這段文字,很可能是司馬遷從陸賈的《楚漢春秋》中轉述過來的,因為《漢書》的作者班固曾在《司馬遷傳》中説:“司馬遷據《左氏》、《國語》,採《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於天漢。”國學大師王利器先生也曾説:“蓋司馬遷撰《史記》據《楚漢春秋》,故其言秦、漢事尤詳。”也就是説,司馬遷寫《史記》時,參考過《楚漢春秋》。

  司馬遷為何沒寫虞姬自刎

  需要注意的是,《史記》中司馬遷並沒有寫虞姬自殺身亡。司馬遷為什麼沒有寫?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陸賈在《楚漢春秋》中也沒有寫虞姬自刎一事;二是《楚漢春秋》中記述了虞姬自殺身亡的事,但司馬遷認為有違歷史的真實,所以沒有采用。前一種可能性大,也就是説,陸賈在作《楚漢春秋》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寫虞姬自殺身亡的事。陸賈約生於公元前240年,約卒於公元前170年,他生活的年代離那段歷史比司馬遷更近。所以,如果他沒有這麼寫,那麼只能有一個推斷,即虞姬並沒有自殺。

  《垓下歌》“和歌”存爭議

  在《史記》中,司馬遷只記載了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唱完之後,虞姬也和了一首,內容是什麼?司馬遷沒記,但唐朝有個叫張守節的人記了,他在《史記正義》一書中從《楚漢春秋》中引錄了這首和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這首“和歌”的真偽,也存在着爭議,有人認為“和歌”是後人的偽作,一是不符合秦漢時期詩歌的風格,二是如果《楚漢春秋》中真有這首“和歌”的話,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為什麼沒引用呢?

  虞姬和項羽感天動地的愛情,成為蕩氣迴腸的燦爛傳奇,故事雖然感天動地,但那只是“故事家”言,當不得真。歷史上的虞姬很單薄,後來的故事,是民間作者不斷演義出來的,口口相傳,到了明代甄偉所着的小説《西漢通俗演義》,才形成了比較成型的故事版本,京劇《霸王別姬》,使這個故事更加家喻户曉,但離真實的歷史,卻越來越遠了。


  真相:虞姬不是項羽老婆

     熱播的古裝大劇《王的女人》譭譽參半,成為近期觀眾和網友討論的熱門話題。其中備受爭議的是將項羽、劉邦、虞姬、呂雉4人的故事進行重新編寫。對於觀眾的質疑,編劇於正頗為不滿,稱虞姬這個人物《漢書》裏面根本就沒有,是京劇裏虛構出來的,既然是虛構的,為什麼不可以改編,為什麼她就一定要和楚霸王在一起?難道史書裏真的沒有虞姬這樣一個真實人物嗎?虞姬和項羽的關係究竟怎樣呢?

     歷史上的虞姬確有其人

     北國網、遼瀋晚報記者採訪了百家講壇主講王立羣,王立羣告訴記者:“在文學史上虞姬這個人物是真實存在的,並且是以正面的形象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裏曾經記載:‘有美人名虞。’由於‘姬’是對古代婦女的美稱,所以後人冠以‘虞姬’之名。”

     史書中對虞姬的記載只有寥寥數筆,但是作為藝術形象,對虞姬的刻畫是非常豐滿的,王立羣説:“虞姬作為藝術形象最早出現在元代戲曲裏,在元明雜劇和傳奇中,虞姬一直是作為道德符號出現,但缺乏完整的藝術形象,直到京劇《霸王別姬》,虞姬徹底轉變為情感實體,成為舞台上的美麗女性形象之一。”

     項羽妻子另有其人

     曾有傳説:虞姬是吳中虞氏美女。項羽初隨伯父項梁起事,轉戰到吳中。那一年項羽24歲,正值青春年少,血氣方剛。虞姬是項羽軍中一員戰將虞子期的妹妹,美麗而好武,虞姬十分愛慕年輕勇猛的項羽,自願嫁給他為妾。


     王立羣稱,《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由此可判斷虞姬是伴隨項羽左右的。但從其他史料中可判斷項羽的妻子另有其人,可並無記載其妻的真實姓名。由於項羽生性多疑,手下團隊多任用項姓將領和其妻子的孃家人,所以推斷虞姬並非項羽的妻子,她並沒有任何封號,只能稱其為“王的女人”。

     後虞姬死於四面楚歌聲中,張愛玲曾感嘆:“假如他成功了的話,她將得到些什麼呢?她將得到一個‘貴人’的封號,她將得到一個終身監禁的處分……他們會送給她一個‘端莊貴妃’或‘賢穆貴妃’的諡號……”的確,就算楚霸王當了皇帝,虞姬也不過是成千上萬的貴妃中的一個而已。

     虞姬血染處長出“虞美人”草

     一把劍,兩刎頸。成就了英雄項羽和愛妾虞姬千古愛情的悽婉美談。王立羣介紹,對於霸王別姬這段,《史記·項羽本紀》中有簡略的交代。“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楚漢相爭,楚王屯兵垓下,兵少食盡,被漢王軍隊重重包圍。漢王聽從張良的計策,命漢軍高唱楚歌,以動搖楚軍軍心。項羽聽見四面楚歌大驚,“難道漢王已經得到楚地?怎麼他軍中楚人這麼多?”於是起牀,在帳中飲酒。霸王有寵姬虞姬和烏騅駿馬,乃慷慨悲歌,他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和歌而舞,霸王見此情況,自知將敗,泣淚數行。

     在文學作品中,描寫虞姬為了不拖項羽後腿,便對項羽説:“賤妾生隨大王,死亦隨大王,願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轉身,突然從項羽腰間拔出佩劍,向自己項上一橫,就這樣香消玉殞。項羽撫屍大哭一聲,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上戰馬,殺出重圍。但終究沒有逃出漢兵的追擊,到了烏江邊無處可逃,自刎於江邊,這年項羽才31歲,當年的虞姬大約20多歲。傳説在虞姬血染的地方長出了一種罕見的豔美花草,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美麗多情又柔骨俠腸的虞姬,就把這種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這名稱就一直流傳到今天。


  虞姬害死了項羽嗎 項羽與虞姬的悽美愛情故事

     虞姬什麼品格讓現今人依然傳誦-----堅守婦道的虞美人

     在古代,弄權的女人都美麗,而一些美麗的女人卻不都弄權。她們默默無聞,堅守婦道,無私奉獻,光彩照人。虞美人就屬後一種。

     虞美人即虞姬,是項羽畢生鍾愛的一個女人。

     有人説項羽和虞姬的愛情是天生一對,地配一雙。這項家和虞家原都是楚國貴族,秦始皇滅楚後,遷移到今江蘇省宿遷縣過隱居生活。項羽和虞薇從小一起長大,兩小無猜、青梅竹馬,這兩家於是結為秦晉之好。

     虞姬嫁給項羽之後不久,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開始了。項羽和叔叔項梁帶着八千子弟兵也樹起了義旗,項羽從此戎馬倥傯,開始了緊張的軍旅生活,南征北戰,晝夜廝殺。作為妻子的虞姬,隨軍行動,項羽戰到哪裏,她就跟到那裏。

     戰場的形勢瞬息萬變,先是陳勝、吳廣的義軍發展迅速,所向無敵,主力部隊都進入了關中,打到距秦國都城咸陽只有幾十裏的地方。咸陽城兵臨城下,情況萬分危急;可不久秦軍在張酣帶領下反撲,迅速扭轉了戰局,吳廣在滎陽失敗,陳勝在陳縣被殺,項梁也在定陶戰死。


     每當項羽在外苦戰,虞姬就守在帳中等項羽回來,時刻掛念着前線的戰事,心裏七上八下。有一天項羽回來,虞姬連忙把他迎入帳內,但見項羽形容疲憊,神色倉皇,精神狼狽,不像從前得勝回來雄赳赳、氣昂昂的大英雄氣概,便知道有些不好。

     等到項羽坐定,喘息略平,便帶着笑臉,輕聲細語,小心翼翼地問起前方的戰事。當她聽到項梁戰死的消息時也不禁失色,悲傷萬分,可臉上又不敢現出驚慌的神色,怕惹起項羽的煩惱。她連忙命人擺上早已準備的酒餚,藉着美酒,替項羽解悶消愁。這種時候她只能把悲傷的淚水偷偷嚥下去。

     就這樣,在項羽領兵出戰時,她給他鼓勵,寄予深情厚望,保佑平安歸來;在項羽凱旋歸營時,她以翩躚舞姿,千般柔情,萬般嫵媚,歡歌娛曲給他祝賀;在項羽遇到挫折的時候,她便以“勝敗乃兵家之常事”的話給他撫慰;甚至她還會穿了戰靴,披上繡甲,騎馬跟着項羽在陣上衝鋒,作他堅強的後盾。有了這一強大的精神支柱,項羽越戰越勇,所向披靡。


     鉅鹿之戰,楚懷王派宋義和項羽帶一支大軍去援救陳餘。俗話説,救兵如救火。然而主將宋義害怕秦國勢力,拖拖拉拉,逗留不前,項羽怒而殺死宋義,帶領軍隊渡河進軍。項羽破釜沉舟,揚言只准備三天的糧食,以向全軍表示此次作戰有死無生、誓死一拼。

     在鉅鹿與秦軍的大戰中,項羽的人馬無不以一當十,奮勇廝殺,呼聲動天,殺聲震地,項羽大破秦軍。鉅鹿之戰後,項羽已成為各路諸侯軍的領導者,成為諸侯上將軍,凡是參加鉅鹿之戰的諸侯軍無一不歸其麾下,甘心情願聽從他的號令,一直隨他西征。接着他坑殺投降過來的20萬秦軍,帶領大軍浩浩蕩蕩地殺向咸陽。

     秦滅亡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他分封各路有功的人,或為王,或為侯,虞姬也被封為美人。當時皇帝的內宮分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八等,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名位上自然是低於皇帝,以“美人”封虞薇已經是比較高的名號了。自此虞美人的名字傳揚開來。


     項羽是一個性格暴躁的男子,卻也是個用情專一的人。他始終愛着虞美人,成為歷史上的一段佳話。劉邦進入咸陽後,項羽跟着進來,一把火燒了阿房宮,收集秦朝宮殿中的金銀財寶,全部運到他的根據地彭城,卻將阿房宮內成百上千的美女盡數遣散,純粹就是為了討好虞美人。

     劉邦和項羽作為起義軍的兩支展開了龍虎之爭。戰爭開始的時候,項羽佔有絕對優勢,後因他內心仁弱,對敵人也講仁慈,漸漸地處於不利的地位。在楚漢相爭的第4年,項羽和劉邦的大將韓信在垓下展開激戰,就是歷史上着名的“垓下之戰”。

     虞美人在帳篷中心驚肉跳,惴惴不安,苦苦地等着項羽的歸來。項羽回來了,這一回他中了韓信的十面埋伏計,他雖然靠着一支畫戟,有鍾離昧、季布在左右奮力相幫,殺散一層又一層的漢兵,殺出一條血路,逃了出來,但自己的人馬,已丟了八成。他自起兵以來,像這樣的失敗,尚是破題兒第一回。


     漢軍把項羽的營地圍得水泄不通,而且漢營中的韓信,還編出一曲楚歌,教軍士在楚營外四面唱和。其歌詞無句不哀,無字不慘,使那些殘敗的楚兵,無不懷念起遙遠的家鄉,一時間鬥志全無,一個個在夜色掩護下陸續逃散。楚霸王夜不能寐,心情煩悶地坐在軍帳中飲酒。當時,面對他寵幸的美人虞姬,面對多年伴他馳騁戰場的駿馬,楚霸王撫今追昔,感慨良多,心潮難平。他禁不住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知道自己的滅亡已經無法避免,他的事業就要煙消雲散,他沒有留戀,沒有悔恨,沒有嘆息。他惟一憂慮的是他所摯愛的、經常陪伴他東征西討的虞美人的命運和前途。毫無疑問,在他死後,虞美人的命運將會十分悲慘,於是無限哀傷地唱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悲歌。

     虞美人在旁聽了,泣不成聲,若斷若續地吟道: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那些未曾散去的親信和侍臣,在旁見了,個個情不自禁,大放悲聲。這時,營中更鼓敲了五下,項羽回頭對虞美人説:“天將明瞭,我當冒死衝出重圍,你將怎麼樣!”這時的項羽,竟然説不出讓虞美人一起突圍的話。虞姬雖然得到項羽寵愛,與項羽難捨難分,但她也是最理解項羽的。


     為了不使項羽為難,便對項羽説:“賤妾生隨大王,死亦隨大王,願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轉身,突然從項羽腰間拔出佩劍,向自己項上一橫,就這樣香消玉殞。項羽撫屍大哭一聲,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上戰馬,殺出重圍。但終究沒有逃出漢兵的追擊,到了烏江邊無處可逃,自刎於江邊,這年項羽才31歲。

     劉邦後來以禮埋葬了虞美人。後來,在虞姬血染的地方就長出了一種罕見的豔美花草,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美麗多情又柔骨俠腸的虞姬,就把這種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這名稱就一直流傳到今天。

     橋林民間傳説:項羽北征並未帶虞姬隨軍,後虞美人思夫心切由江北順江而上在行至"石磧鎮"(今橋林),驚聞"籍(項羽)兵敗烏江,寶馬贈亭長,頭臚送故人",虞姬傷痛欲絕,拔劍自刎於石磧橋頭.後人感憐其與霸王之情誼改"石磧鎮"為"失姬鎮"。

     揭秘:中國古代十大幹亂政誤國的紅顏禍水


     妹喜

     傳説夏朝最後一代天子的妃子。嫁給桀之後,縱情聲色,恣意享受。酒池肉林,裸身嬉戲。桀還製造了一個"傾台",供他們倆玩樂。據説妹喜愛聽"裂帛"之聲,桀馬上命令各地每天進貢絲綢一百匹,讓人輪流撕開來給妹喜聽。如此浪費民脂民膏,這在全國人口還沒有北京市海淀區人那麼多的夏朝簡直是不可饒恕的。據説當時很多老百姓被逼得家破人亡,走投無路。他們指着太陽罵道:"時日曷喪­吾與汝偕亡!"由於桀專寵妹喜、不理朝政,很快他的夏朝就被"方圓百里"的小部落商給滅掉了。


     妲己

     著名的商紂王的妃子。雖然大家都知道這個人,但傳説多為不可信,尤其《封神演義》,更將其化為"九尾靈狐",扯得神乎其神。據估計妲己應該和妹喜差不多,都是超級美女,進宮之後縱情聲色,導致國王們不理朝政且嚴重腎虛,同時國家的各種矛盾在當時恰巧又非常尖鋭,最後導致國家滅亡。紂王據説本來還是很有本事的。據説他力大無窮,剛剛當王的時候很有進取心,東征西討,打仗很厲害。可惜,一旦誤入歧途,身敗名裂,國破家亡。


     褒姒

     也就是"烽火戲諸侯"中的那個從來不笑的美女。《東周列國志》把她的身世説得很神奇,但是實際上估計也就是"褒"部落的一個美少女,出於政治原因被獻給了周幽王。個人認為這個褒姒應該比妹喜妲己要強,歷史上沒有很強調她的"縱情聲色",而所謂"烽火戲諸侯"則完全因為周幽王這個老色鬼自己搞的,看人家不笑就非要逗人家笑,最後不惜動用國家機器開超級大玩笑來逗人家樂。雖然證據不足,但我還是覺得這一定不是什麼褒姒要滅亡周朝的"陰謀",她不笑估計是性格本來如此和而又身處危險的境地所導致,而周朝的滅亡和這之前不久周厲王造成國家動盪元氣尚未恢復加上幽王身邊漢臣作亂所至。誰之過­臭男人之過。


     西施

     從某個角度説,西施是"英雄",屬於"地下黨"那夥的。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説,也就是從吳國的立場來看,西施就是處心積慮的"紅顏禍水"了。夫差的滅亡和她還是有一些關係的,當然夫差在戰略決策上在戰爭指揮上犯下了更加不可饒恕的錯誤,但是夫差沒有最後滅亡越國,西施的枕頭風就有巨大作用了。還有,吳國人在當時在人種上更接近"華夏"人。越國在人種上屬於馬來人越族--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越南國史》(越南人自己寫的)就奉勾踐為自己國家的祖宗。所以呢,這個西施也是有"干涉中國內政"的嫌疑的……


     呂雉

     就是劉邦的老婆,呂后。呂后其實並沒有像前四位一樣直接或者間接導致國家滅亡,但她在世的時候壓制劉家,扶植呂家,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古人最重視"家族統治"而非常反感媳婦家"篡位",所以呂后當然要算非常有代表性的"紅顏禍水"。另外,呂后手段也太過歹毒,從她對待劉邦的小妾--戚夫人上可以看出來。據説呂后等劉邦一死就把戚夫人手腳全剁掉,挖出眼睛,刺聾雙耳,割掉舌頭,扔到廁所裏做"人彘"。真是殘忍,讓人難以接受。


     貂蟬

     性質同西施差不多。雖然董卓是借她的力除掉的,但是她當然也是一個處心積慮破壞人家家庭和睦、政局穩定的一股禍水。當然,如果《三國演義》裏面鳳儀亭那段歷史真的存在的話,貂蟬主要還是被人利用:這禍仍然要算男人惹的。

     賈南風

     這賈南風應該是所有列舉出來的"紅顏禍水"中長得最醜的一個了。史載,賈后個子很矬,臉色青黑,眉後有一疵,其醜無比。可是她陰辣險毒,無所不用其極。這裏插一句嘴,説説她的丈夫--晉惠帝司馬熾。有一次,人家報告:某某地發生饑荒,餓死了很多人。他問:為什麼­答:沒糧食。説道:真弱智啊,沒糧食,他們不會去吃肉麼­那就餓不死了。這樣一位二百五,當然鬥不過賈后了。


     賈后把他治的對她服服帖帖,皇帝對她又害怕又喜歡,以致很少去"臨幸"別的女人。賈后雖然很醜,但是奇妒無比。有一次她聽説某妃子懷孕了,居然挺着長戟當飛鏢把人家捅死了!同時,這個賈后也內行不修,寵愛"美男子",搞得短暫的晉朝烏煙瘴氣。這還不算,她對政敵也是心狠手辣,頻繁利用軍閥之間的矛盾拉了這個滅了那個,直接導致了"八王之亂"的發生,可見這個賈后是多麼可惡。

     但是,細一想,賈后能幹出這些事情來,和男人們有直接關係。首先,是楊駿把她弄上來的,結果不但沒有控制人家,反而讓人家把自己的命"控制"了。其次,她的丈夫也太過傻了,如此傻冒的一個男人,怎能管好家務,更別説國家了!再者,賈后身邊也圍繞着很多"面首",為之出謀劃策,甚至出兵出力助紂為虐。


     楊玉環

     楊玉環大家最熟悉了,就是楊貴妃了。"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帝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楊玉環的美麗,估計是誰都不能抗拒得.而由於她的美麗,"春霄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不但如此,"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這樣,唐玄宗怎麼能治理好國家­最後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由盛而衰,和楊玉環的受寵不無關係.從這個角度看,楊貴妃當然是"紅顏禍水"了。

     雖然一般都認為唐玄宗是被楊貴妃"害了",但我看這個罪過還是唐玄宗本人要大得多.安史之亂首先應該歸罪的就是天寶時候唐玄宗的寵幸小人,不理朝政,同時好大喜功,疏忽邊防,完全沒有了開元時候的進取心.楊貴妃是美女,唐玄宗要寵幸她,但是假如換了一個美女,唐玄宗還會不會幹出那種寵愛美女不理政事的情況呢­我看當然會!古代的皇帝,無論是"明君"抑或"昏君",九成以上都是好色的。


     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康熙乾隆哪個不是娶了一堆老婆生了一堆兒子­只不過他們那時候各種矛盾還不尖鋭,沒有因為寵愛女色而直接亡國罷了.這麼説來,像楊玉環、妹喜、妲己的事情就好解釋了:這個錯誤80%以上要歸罪於那些好色的男人!沒有那些人的好色,這些"禍水"不會被推到這麼高的位置;沒有那些人的好色,這些"禍水"也不會成為國家破敗的導火索!所以,危害最惡劣的,是男人的好色。

     客氏

     客氏是明熹宗天啓皇帝朱由校的乳母,她的搭檔就是臭名昭著的--魏忠賢.客氏是河北農婦,18歲就被選進宮給小皇子做奶孃.這個客氏一定深諳兒童心理學,朱由校小時候被這個客氏哄得離不開,一離開就大哭大鬧不止,不吃不喝.後來客氏憑藉着小皇子--小皇帝對自己的感情,一步步掌握了後宮.同時,宮裏新崛起了一個太監--魏忠賢.他和客氏一樣,會籠絡校皇子得心,也能使用手腕,想盡各種方法讓小朱玩,最後根本離不開他了。


     客氏同魏忠賢一拍即合,居然搞起了"對食"(也就是太監和宮女的夫妻關係,但是這時候客氏已經有一個"太監丈夫"了,所以客魏對食恐有"破鞋"之嫌).倆人密切配合,一內一外,牢牢控制小皇帝,把國家弄得烏煙瘴氣。

     慈禧

     那拉氏怎麼得寵的­這個那拉氏本來僅僅是個宮女,要不是她在花園子裏唱起南方小調勾引咸豐皇帝,更重要的,要不是咸豐皇帝色心陡起,對這個"南方美女"傾心有加,中國的歷史也許會被改寫.要知道,清朝的皇帝混蛋者甚少,遠非明朝可比,如咸豐,他還是一心要治理好國家,並且有一定的能力的,身邊也有大臣輔弼.但是由於他迷上了那個"蘭兒",並且不顧自己身體羸弱,"盡情享樂",結果才當了十年皇帝,就腎虛而死精盡而亡,留給慈禧一個"垂簾聽政"的機會--那拉氏的上台,離不開咸豐的好色。


     納拉氏怎麼掌權的­當然是滅掉了肅順等八大臣之後.但是慈禧可不是穆桂英,她滅掉那八個人還是依靠她的小叔子--奕忻的助紂為虐.沒有奕忻這種人的鼎力支持,怎能有"西太后"的作威作福­。

     那拉氏怎麼破壞"百日維新"的­那也離不開榮祿和袁世凱兩個.這就不多説了.西太后之所以能從1860到1908為害中國近五十年,還和同治皇帝的不爭氣、光緒皇帝的懦弱以及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一幫人的力保有直接關係.這些人才能高則高矣,但是他們愚蠢地不分好歹一心支持"朝廷"--這是誰之朝廷­他們心裏當然知道,這是那拉氏那個女人一個人的朝廷!他們可以殺掉千萬個"長毛"、"捻匪",可以平息"河湟馬家軍"和"哲的沙爾汗國",甚至敢於在洋人面前拍案而起,可是卻一心一意為這個大禍水賣命效力。

     絕代風華:揭秘誤上皇帝龍牀的悲情紅顏


     “後持躬謹恪,鬱翼贊內治,殫竭心力,無微不飭,於諸務孜孜焉。罔弗周祥。且慮父兄之有不幸,故憂勞成疾。上則皇太后慈懷軫惻,今後悲悼逾常;下則六宮號慕,天下臣民莫不感痛。惟朕一人,撫今追昔,雖不言哀,哀自至矣。”這是清順治皇帝福臨為董鄂後親筆作的御製行狀中的一段。真可謂字字血,聲聲淚,其悲慟欲絕之情、哀婉悽苦之狀躍然紙上。

     董鄂後,即董鄂妃,公元1660年,即順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這位順治皇帝最寵愛的賢妃玉殞香消,病逝於東六宮之一的承乾宮,年僅二十二歲,被追封加諡號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為了追悼這位愛妃,順治皇帝不僅下令舉國哀悼,而且親自動筆,飽含深情地撰寫了《孝獻皇后行狀》。為了懷念這位紅粉知己,這位多情的皇帝以大量的追悼董鄂妃的《御製哀冊》、《御製行狀》的具體實例,展現了董鄂妃的美言、嘉行、賢德,洋洋達四千餘言,內容豐富的令人歎為觀止。

     那麼,這位董鄂妃究竟有多大魅力,能贏得順治帝的傾心相愛?又有何美言、嘉行、賢德,以至順治皇帝如此悲慟欲絕,以超常的喪禮來表達對愛妃的哀悼呢?

     一、不倫之戀,時尚女孩進宮路

     説起來,董鄂妃原是襄親王的福晉,後被順治皇帝執意納入後宮,成為無以復加的寵妃。

     襄親王,博穆博果爾,清太宗皇太極的十一子,與順治皇帝福臨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其生母是皇太極並建五宮中的麟趾宮貴妃博爾濟吉特氏,順治十二年,即公元1655年二月二十一日冊封為和碩襄親王,翌年七月初三日己刻卒,年僅十六歲。


     順治帝幼年即位,母親孝莊文皇后對他管教極嚴,加之朝廷大權長期由叔叔多爾袞掌管,形成了暴躁、猜忌的性格。孝莊文皇后出於政治順治皇帝冊立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詔書上的考慮,將自己的侄女、蒙古科爾沁部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之女立為皇后。這位小皇后從小嬌生慣養,尖酸刻薄,並不能體諒順治帝的苦衷,常常與順治帝發生口角,小兩口的感情並不和諧。因此,順治帝覺得事事皆不順心,內心很是苦悶。清初有命婦輪番入侍后妃的制度,董鄂氏經常到後宮入侍,這便給順治帝與董鄂氏的相識相戀提供了機會。

     董鄂氏的父親內大臣鄂碩曾在江南為官。董鄂氏跟隨父親身邊生活多年。江南的風雨不但滋潤了董鄂氏的美貌,也培養了這位滿族少女的才情。她的生活方式和服飾打扮深得漢族女子三昧,有別於當時一般北國的滿蒙女子,可以説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非常女孩。而這位美貌和才情相得益彰的非常女孩深深地吸引了這位多情的少年天子的心。丈夫襄親王博穆博果爾常年出兵打仗,董鄂氏倍感閨中寂寞,同時她對也對順治皇帝這位丈夫的九哥多有好感。於是,乾柴烈火,越燒越旺,這一對少男少女迅速墜入了情網,一時難以自拔。當時的《湯若望傳》中有一段湯若望自己難忘的回憶:

     順治皇帝對於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起了一種火熱愛戀。當這一位軍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時,他竟被對於他這申斥有所聞知的天子親手打了一個極怪異的耳摑。這位軍人於是乃怨憤致死,或許竟是自殺而死。皇帝遂即將這位軍人的未亡人收入宮中,封為貴妃。這位貴妃於一千六百六十年產一子,是皇帝要規定他為將來的皇太子的。但是數星期後,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於其後不久亦薨逝。皇帝陡為哀痛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像所致,竟致尋死覓活,不顧一切。


     從湯若望這段回憶來看,不言而喻的是,這位董鄂妃姿容絕代,才華出眾,在佳麗三千的後宮中贏得了順治皇帝專一的愛情,並至死不渝。

     二、紅粉知己,萬千寵愛於一身

     董鄂妃走進了順治皇帝的寢宮,雖然成為寵冠後宮的貴妃,萬千寵愛在一身,但她與順治皇帝的不倫之戀註定是一個悲劇。

     順治皇帝先後冊立兩位皇后。一位是他母親的侄女博爾濟吉特氏,由多爾袞做主定婚、聘娶。順治親政,冊為皇后。二人性格不合,順治廢掉皇后,降為側妃。另一位是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順治十一年,即公元1654年五月,年十四,聘為妃。六月,冊為皇后。她不久又受到順治帝的責斥。但這位皇后能委屈圓通,又有太后呵護,才沒有被廢掉。

     順治皇帝真正視為國色天香、紅粉知己的便是董鄂妃。順治皇帝對董鄂妃可謂是一見鍾情,至死不渝。有幾件事可以説明這位少年天子對董鄂妃超乎尋常的恩愛之情。


     一是晉升之速,典禮之隆。董鄂氏在公元1656年,即順治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冊為“賢妃”,僅一月有餘,即九月二十八日再晉為“皇貴妃”。這樣的升遷速度,歷史上十分罕見。十二月初六日,順治帝還為董鄂妃舉行了十分隆重的冊妃典禮,並頒恩詔大赦天下。在有清一代近三百年的歷史上,因為冊立皇貴妃而大赦天下的,這是絕無僅有的一次。

     二是盡改惡習,專寵一人。據當時的傳教士湯若望記述,少年福臨“和一切滿洲人一個樣,而肉感肉慾的性癖尤其特別發達”,結婚之後,“人們仍聽得到他的在道德方面的過失”。可見,福臨確實沾染了滿洲貴族子弟那種好色淫縱之習。可是奇蹟出現了,自從遇到董鄂妃後,少年天子變得專一起來。兩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謂“長信宮中,三千第一”、“昭陽殿裏,八百無雙”,真是“六宮粉黛無顏色、三千寵愛於一身。”

     三是尋死覓活,不顧一切。然而,枕上春夢剛剛三年,董鄂妃便撒手人寰。董鄂妃本來就體弱多病,生了一個男孩兒又百日而殤,這種打擊使得她一病不起,二十二歲之時就告別了深愛着她的少年天子。順治皇帝得知噩耗,痛不欲生,“尋死覓活,不顧一切,人們不得不晝夜看守着他,使他不得自殺”。順治帝輟朝五日,追諡其為端敬皇后。並在户部資金極為短缺的情況下,在景山建水陸道場,大辦喪事。同時令全國服喪,官員一月,百姓三日。順治帝讓學士撰擬祭文,“再呈稿,再不允”。後由張宸具稿,“皇上閲之,亦為墮淚”。以順治帝名義親制的董鄂妃《行狀》數千言,極盡才情,極致哀悼,歷數董鄂妃的嘉言懿行,潔品慧德。就在董鄂妃辭世的四個多月之後,福臨這位心懷無盡哀思的少年天子便溘然離世,追隨愛妃而去。


     三、天妒紅顏,多情天子空遺恨

     年僅二十二歲董鄂妃不幸撒手人寰,親眼目睹愛妃去世之時慘狀的順治皇帝悲悽地説,董鄂妃去世時,“言動不亂,端坐呼佛號,噓氣而死。轟後數日,顏貌安整,儼如平時”。

     董鄂妃去世後第三天,福臨諭示禮部:“皇貴妃董鄂氏於八月十九日薨逝,奉聖母皇太后諭旨:‘皇貴妃佐理內政有年,淑德彰聞,宮闈式化。倏爾薨逝,予心深為痛悼,宜追封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諭,特用追封,加之諡號,諡曰‘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其應行典禮,爾部詳察,速議具奏。”

     然而,在禮部大臣們擬議諡號時,“先擬四字,不允。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猶以無‘天’‘聖’二字為歉”。順治皇帝感到禮部為董鄂妃擬議的諡號最後四字為“温惠端敬”四字,明顯比有“天”“聖”二字的皇后低了一等,所以他深為內疚。

     不僅如此,順治皇帝還命令朝中上至親王,下至四品官員,公主、命婦齊集哭臨,不哀者議處,幸虧皇太后“力解乃已”。他欲將太監、宮女三十名悉行賜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後被勸阻。

     八月二十七日,董鄂妃去世的第八天,她的梓宮從皇宮奉移到景山觀德殿暫安,而奉命肩抬梓宮的都是滿洲八旗二、三品大臣。這在有清一代,不僅皇貴妃喪事中絕無僅有,就是皇帝、皇后喪事中也未見過。


     董鄂妃的梓宮移到景山以後,順治皇帝為她舉辦了大規模的水陸道場,有一百零八名僧人誦經。整天鐃鈸喧天,燒紙施食,香煙燎繞,紙灰飛揚,經聲不斷。在“三七”日,即董鄂妃去世的第二十一天,將董鄂妃的屍體連同梓宮一同火化,由溪森秉炬舉火。火化後,將骨灰裝入“寶宮”,也就是當時稱之為的骨灰罐。

     清制中平時皇帝批奏章用硃筆,遇有國喪改用藍筆,過二十七天後,再用硃筆。而董鄂妃之喪,順治皇帝用藍筆批奏章,從八月到十二月,竟長達四個月之久。為了彰顯董鄂氏的賢德、美言、嘉行,福臨命大學士金之俊撰寫董鄂妃傳,又令內閣學士胡兆龍、王熙編寫董鄂氏語錄。順治皇帝還親自動筆,飽含深情地撰寫了《孝獻皇后行狀》。這位多情的皇帝以大量追思董鄂妃的《御製哀冊》、《御製行狀》的具體實例,展現了董鄂氏的美言、嘉行、賢德,洋洋達四千餘言,讓人看到了一位多情天子無可復加的思妻之痛和天妒紅顏之恨。

     四、人生悲歌,此情可待成追憶

     寵冠後宮的紅顏知己魂歸西天,給不愛江山愛美人的痴情天子福臨的心裏留下了無窮無盡的哀戀和刻骨銘心的回憶。這在他親筆寫下的《孝獻皇后行狀》中可謂是淋漓盡致。

     董鄂妃是清廷內閣大臣鄂碩的女兒,閨名珊瑚。她原來是順治皇帝異母弟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嫡福晉,本來是可以以此貴婦人的身份,平平安安、養尊處優地渡過自己的一生的。但是天意弄人,使她錯上了丈夫的九哥、順治皇帝的龍牀。丈夫為此羞憤而死,董鄂氏服喪剛二十七天,順治皇帝便召她入宮,立為賢妃。當時順治皇帝十九歲,董鄂氏十八歲。然而,這位時尚女孩進宮之時,正是順治十三年,即公元1656年桂花飄香的八月。而她撒手人寰之時卻是四年後的又一個桂花飄香的八月。


     董鄂氏進宮被立為賢妃後僅僅一個月零三天,又被破格晉封為皇貴妃。而且這一次的破格在整個清王朝的歷史上也是空前絕後的:少年皇帝為冊立皇貴妃居然下令大赦天下。一個少年天子,一個是大家閨秀,郎才女貌,本來倒也是一對佳偶,然而一位兄長與自己的弟媳婦的結合,卻已經註定了這場“三角”的愛情故事將以悲劇結局。順治皇帝帝一生有十九位后妃,大都是因為政治聯姻而進宮的滿蒙佳麗。董鄂妃的入宮,不僅使當時皇后的寶座搖搖欲墜,而且讓眾多后妃倍感宮闈寂寞。於是,十八歲的董鄂妃不得不承擔着“紅顏禍水”的罪名。

     從前的襄親王福晉董鄂氏,現在以皇賢妃的身份走進了紫禁城的後宮。然而,在偌大的紫禁城裏生活着的,並不僅僅是寵愛她的順治皇帝,還有一羣因為她而失去寵愛的女人而在她們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一個龐大的外戚家族;還有因為這起愛情事件而失去兒子的襄親王生母靖懿太貴妃,以及同樣因為這個原因而與皇帝母子失和的孝莊皇太后。

     因此,董鄂妃在後宮裏從來沒有恃寵而嬌,相反,她生活得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當她得知順治皇帝要二次廢后是為了立自己為後時,反而苦苦為皇后求情,甚至以死相諫。為了表示謙讓,她甚至稱皇后為“母”。皇后生病,她“五晝夜目不交睫”。皇后的族妹悼妃去世,她悲哀得就象是她的親妹妹死去了一樣。


     對於其它的妃嬪也是如此:恪妃石氏患病,她親自照料三天三夜,端湯喂藥。她還撫養了承澤郡王的兩個女兒和安王的一個女兒,照料這三個小姑娘無微不至,如同親生的一樣。至於服侍太后,她更是察顏觀色,小心翼翼,左右奔走,“無異女侍”,太后偶染微恙,董鄂妃更是“朝夕奉侍,廢寢食”。

     她不干預政治,甚至不肯超越禮制和順治同桌吃飯。但是同時她反覆規勸順治理政要謹慎小心,不可以發佈錯誤的政令累及百姓。秋決犯人時,她流着眼淚請求順治要再三細查案情,不能枉殺無辜。在個人素養方面,董鄂妃這位經過江南風雨的時尚女孩的書、畫、經、史、佛學等均有相當高的造詣。

     結果,她的努力終於化解了皇太后的敵意,得到了皇太后的認可,到後來,太后的身邊簡直就少不了董鄂氏了,把她當成女兒一樣地看待。然而董鄂氏畢竟只有十八歲。長年過度的勞累、自責和惶恐,慢慢蠶食她的生命。不久,董鄂氏生下了皇四子。


     這個可愛的小生命帶給她無盡的歡樂和寄託,更讓順治皇帝心花怒放。所有的人都不懷疑,大清帝國的龍椅,總有一天是要讓這個襁褓中的小小人兒坐上去的,但是這個小人兒只給了他的父母一百零八天的快樂,就將他們帶進了痛苦的深淵。出世一百零八天後,還沒來得及取名的皇四子就在深邃隱秘的紫禁城裏原因不明地死去了。

     順治皇帝追封他早夭的皇位繼承人為榮親王,並專修陵寢。然而死去的孩子即使被封為親王,也安慰不了活着的母親。董鄂妃產後不盡哀痛,失於調養,喪失了生育能力。病體支離的她勉強支撐了兩年,也離開了人世。她死的時候不足二十二歲,和順治皇帝只有四年情緣。

     身體虛弱的順治皇帝不久染上了天花。面對病魔,迭遭打擊的皇帝早已意志消沉,無力與之對抗,奇蹟自然也就不會出現在他身上。第二年,即公元1661年正月初七凌晨的沉沉夜色之中,二十三歲的順治皇帝駕崩於養心殿,離董鄂妃去世的時間,才不過四個多月。這位多情的少年天子和董鄂妃死後都是火化的。因此,空蕩蕩的孝陵裏沒有他和董鄂妃的棺槨,只有他們的骨灰罈。

     風華絕代:隋煬帝龍牀上的三大極品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