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賈玲發了條微博:
籌備三年,電影《你好,李煥英》今日開機。
難免有遺憾,總想如願以償。
可以重來,何其有幸。
今年大年初一,《你好,李煥英》正式上映。
作為賈玲自編自導的第一部電影,它出乎意料好評無數,成為春節檔的最大黑馬。
截至目前,票房突破20億,單日票房超越《唐探3》,位列首位。
賈玲也因此成為中國票房最高的女導演。
如果能親眼目睹這份成績,媽媽也該為她驕傲了吧。
要知道,李煥英的原型,就是賈玲的母親。
這部電影,正是賈玲寫給亡母的情書。
19歲那年,一個清晨,初入大學校園的賈玲,接到了家裏的通知。
父母去通稻草的路上,母親從草堆得很高的翻斗車上摔了下來,意外去世。
聽到這個消息,賈玲方寸大亂。
那一年,她還沒有自己的手機。為了打電話回家確認,她給車裏的每一個乘客下跪,求他們把手機借給自己。
但最終,賈玲沒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這成為她終身的遺憾。
跟這個遺憾一起的,還有她沒能給母親分享的許多好東西。
母親再也看不到她過得很好的樣子。自己事業成功了,也再沒機會去孝順她。
大概是對母親的遺憾太深,很多年以後,她終於以女兒的視角,重現了記憶中最美好最温暖的李煥英。
她説,“我不是為了當導演才去拍電影,是為了拍李煥英才去當的導演。”
當我們看着屏幕裏的李煥英,幾度失控,在電影院泣不成聲。
其實內心浮現出的是自己母親的影子。
李煥英這樣的女人並不少見。她是中國很多媽媽的真實寫照。
(以下正文含劇透,請謹慎觀看)
李煥英是一位性格温柔的母親。她説起話來總是面帶笑容,爽朗大方。
她省吃儉用供女兒上學。為了省車費,她把女兒送上去學校的汽車,然後獨自在大雪天步行回家。
女兒闖了禍,她也不會生氣責罵,反而會平靜地安慰。
每當看到她的笑容,你彷彿會感受到這世間所有的美好,忍不住陷入母親的温柔裏。
從小到大,曉玲從不是一個能讓人驕傲的孩子。
別的小朋友都能自理了,她還會時不時拉褲兜。
她長得不漂亮,成績也很差。因為考試不及格,作為家長的煥英不知道被老師叫去訓了多少次話。
但煥英沒有因此更嚴厲地對待女兒,反而給與了足夠的肯定和鼓勵。
高考結束,曉玲考上了成人教育學校。
一心想給母親長回臉,不惜找人偽造了張一本學校的錄取通知書。
母親果然歡天喜地地宴請賓客。
可謊言很快被拆穿。
酒酣耳熱之際,真正的錄取通知書以最不體面的方式,暴露在所有人面前。
曉玲膽戰心驚地以為,母親肯定會發脾氣,會狠狠責怪她。
想象中的責備卻沒有發生。
煥英如往常一樣,騎自行車載女兒回家。
坐在後座的曉玲攬着母親的腰撒嬌,你該想想,你女兒掙錢以後你要買什麼啦。
一句話逗笑了煥英。
她笑得眼睛眯起來。母女倆就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高高興興回了家。
成長過程中,這些瞬間實在太平常了。
每個人的生命裏,都曾有過“當時只道是尋常”的點滴。
可母親的温情,就藏在這些平凡的細節裏。
多年以後,當我們也開始承受生活的重壓,嚐盡全世界的苦,才會明白,
一個女人到底要用多少力氣,才能化解生活的全部壓力,把苦都擔在自己身上。
我們也才知道,
作為兒女,被母親的温柔撫慰過,到底多麼幸運。
温柔的李煥英,一直用絕對包容的方式,呵護着曉玲長大。
她的愛有多毫無保留、不求回報,全體現在電影的一個動人反轉裏。
跟現實中的故事相似,電影裏,一場車禍讓母親意外去世,幸福戛然而止。
但此時,電影卻創造了一個更加美好的意外,帶領曉玲穿越回1981年。
看到母親年輕的面龐,曉玲想,如果她當年生的不是我,應該比現在幸福吧。
所以回到從前,她最想做的事是改變母親的命運。費盡心思幫她嫁個更富有的丈夫,生個更優秀的孩子。
哪怕代價是,自己可能無法來到這個世界。
可她不知道,在她做這一切時,母親比她付出了更多。
由於煥英習慣性幫女兒補了褲子,曉玲聯想到,年輕時的母親根本不會針線活。
曉玲馬上明白了。
緊接着,這個呼之欲出的真相,給影片帶來了核彈級的淚點。
下一刻,看到她邊流淚邊跑着去找母親,觀眾終於意識到,
原來穿越的不只曉玲一個人。這個真相,只有母親自己知道。
回想起來,一個母親的眼神和心意怎麼藏得住呢?
重回年輕時代的煥英,擁有了重新來過的機會,當然也驚喜。
可看到從天而降的女兒,她的本能卻是喊了聲“我的寶”,然後伸手去接。
女兒那些刻意的撮合,她都明白。她配合,是為了讓女兒開心。
但她終究沒有接受富二代的愛情,回到了原來的人生軌跡。只為再一次擁有這個哪怕不能讓她驕傲、卻帶給她很多快樂的女兒。
穿越後的曉玲對煥英説,
你是大富大貴的命,我會看面相。
你以後的老公倍兒有錢,女兒很優秀,在美國上大學,月薪8萬……
煥英只對曉玲説了一句話:
我只希望我的女兒健康快樂。
如何形容這份深愛?拿網友的話説,
你以為你已經很愛很愛媽媽了,但媽媽遠比你想象中更愛更愛你。
在媽媽眼裏,女兒再胖再不成材,她也是世界上最獨一無二的寶兒。
哪怕再給她無數次重來的機會,她依然會選擇你成為她的孩子。
花絮中,有這樣動人的一幕:
作為導演的賈玲,看着監視器裏的母親在割水稻,突然紅了眼眶。
她覺得很心疼。
年輕時的媽媽,應該也像電影中那樣辛苦吧。
母與女的關係,或許註定會存在這樣的割裂。
母親見證了女兒完整的、年輕鮮活的前半生。
可女兒能參與並真正有記憶的,卻是母親青春不再的後半生。
就像賈玲説的,
打我有記憶起,媽媽就是中年婦女的樣子。
所以我總忘記,媽媽也曾是個花季少女。
而作為女性導演,她以細膩的觀察和感受,豐富了一個有魅力的八十年代女性形象。
年輕時的母親,也曾身體健康,生機勃勃,愛美漂亮。
她能用縫紉機做好看的衣服,可以打排球,能下地勞動,手腳利索。
她也有自己的朋友,閒暇時也會約上閨蜜,去小酒館喝酒。
我們身邊的媽媽們,女性們,大多也具有這些美好的品質。
可後來,母親的後半生似乎一無所有,除了孩子。
母親的身份對女人的改造是顯而易見的。這些變化,不過寥寥數語便可概括:
女兒出生後,李煥英幾乎沒為自己買過任何東西。
印象中她只説過一句,那件皮衣,要是再綠一點就更好看了。
這種對比和轉變,讓長大後的女兒們,漸漸理解了一個母親堅韌背後的苦。
於是,對如此平凡而偉大的一生感同身受的賈玲,在電影中加入了自己的私心。
“李煥英應該為自己而活。
她不僅是賈玲的媽媽,也是她自己。”
如今的賈玲,不負期待地成長為一個有獨立人格和積極生活態度的女性。
可當她回顧母親的一生,卻發現,感動之餘,更多是不忍心。
看到一個花季少女,頂着“無私”的標籤蹉跎於生活,把全部人生用來完成媽媽的使命,沒能體驗更多快樂。
那句“李煥英應該為自己而活”,何嘗不是在思考,
如果她更自我一點,而非被限制在賢妻良母的標籤之下,是不是可以活得更快樂。
但她永遠沒辦法知道答案了。
生命的告別太匆忙,有時甚至來不及跟你打招呼。
子欲養而親不待,恐怕是賈玲,以及我們每個人最難以跨域的坎。
在假期最後1天,離家的孩子不妨一起點個「在看」吧。
希望新的一年,我們都能對媽媽更關心一點,更包容一點。
餘生不長,別等待,別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