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鏡拿着話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今天微博上有個熱搜,給我看迷了。
熱搜的來龍去脈,是因為演員宋軼的一個新劇。
這劇號稱是經典愛情喜劇《粉紅女郎》的新版。
名為《愛的理想生活》。
宋軼在其中出演的角色,是“結婚狂”。
可能很多小夥伴不一定看過老版的《粉紅女郎》。
我先給大家科普一下。
多麼富有年代感的海報
《粉紅女郎》的故事,改編自台灣著名漫畫家朱德庸的《澀女郎》。
它描繪了四個性格各異的當代都市女性。
其中既有夢想成就一段幸福婚姻的“結婚狂”,也有“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萬人迷”。
她倆之外,還有個不諳世事的“天真妹”,以及事業心極重、沒什麼所謂女人味的“男人婆”。
老版劇裏飾演結婚狂的是劉若英
新版劇集裏,宋軼出演的,就是劉若英曾塑造的結婚狂。
這次鬧出的熱搜,問題出在劇方在宣傳時,放出的結婚狂專屬海報。
海報上的宣傳文字有“好嫁風”穿搭推薦的意思,當時也上了熱搜。
“好嫁風”這個名詞,算不上什麼新詞,但大概也有人不太理解它的意思。
它算是一種定義模糊的穿搭風格。
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這樣穿看起來很純淨、和美,有一種待嫁閨中的淑女感”。
比如這一身裝扮
也有一種理解,是説這樣的穿衣風格,是為了讓自己更好嫁出去。
因為它的服飾搭配很清新,又有着易於接近的居家感,所以可能會有人“看了就想娶”。
劇方當初發佈“好嫁風”海報,用意可能就是展現一下劇裏的結婚狂設定:
她為了成就婚姻,穿衣都很用心。
按説因為這個角色設定,放出符合設定的海報,沒啥毛病。
但時代進步了。
這幾張海報,引起了部分人的不滿與強烈抗議。
這股抗議風潮,主要和當下的大環境有關。
女性平權、獨立的意識在覺醒,“好嫁風”定義模糊,你可以當它多少沾了“取悦男性”的邊兒。
它被批評,不意外。
令我意外的是,很多人順着這個機會,開始狂噴飾演結婚狂的宋軼。
這倆還是比較温和的
這個邏輯我就不太懂了。
如果説宋軼接戲有問題,那站在她的立場上,《粉紅女郎》曾是國產劇裏的經典。
它的故事,本質上是描述女性的女性主題戲。
她沒理由放棄這次機會。
然後劇開播,她配合劇方做一波宣傳,最大的問題是沒意識到“好嫁風”在當下不合時宜。
除此之外,宋軼怎麼就“腦癱”、“物化”、“魅男”、“有毒”了呢?
雖然這件事的最後,宋軼沒有給自己辯解,而是主動道了歉。
劇方也將海報上的“好嫁風”更換成了別的文字。
但我怎麼就覺得這麼憋屈呢?
海報上的文字好改。
但如果劇情裏結婚狂做出了什麼本符合人設,卻不符合女性平權意識的行為……
下一次,是不是宋軼要再次道歉,然後劇方刪減、修改甚至下架本劇?
況且這劇裏萬人迷、男人婆、天真妹,都是帶着標籤化的,很容易被攻擊。
很多人和我的觀點一致,覺得此事過分解讀了
其實,不管是老版的《澀女郎》,還是老版的《粉紅女郎》劇集。
對結婚狂這樣的角色也好,對其餘的女性角色也好,都賦予了“觀念不斷變化”的運動性。
一開始刻板的人設,隨着劇情,都軟化並有了各自的正向人生之路。
我相信新版《粉紅女郎》後續的角色命運,也不會是單純的將標籤延續到底。
這張海報就揭示了結婚狂一定會有所蜕變
但現在的輿論環境,基本屬於沾火就着。
一點點火星,也要弄到燎原之勢。
説實話,今天的文章,我猶豫了半天要不要寫。
畢竟從papi醬生娃,突然被全網冠以“婚驢”之名後,女權話題就變成了極端主義代名詞。
一個正常女性結婚生子,孩子隨着父姓,就要被叫做驢嗎?
前段時間,《唐人街探案3》上映,也有人因為片裏一些台詞、情節,提出質疑。
有些質疑,換個角度看確實有理。
可能這股東風因此猛吹,連吳孟達去世,都有人跳出來,説達叔出演了很多污辱女性的電影。
按照這個邏輯,星爺更是該罵
有一個道理,按説應該是作為觀眾、影迷、讀者的普遍共識:
影視作品或文藝作品裏的角色行為,是按照他們的設定之邏輯行事。
這種設定和行為邏輯,不一定符合當下的價值觀。
但如果角色為此付出了代價,或故事本就發生在此種價值觀盛行的世界,過分的批評,就是吹毛求疵、矯枉過正。
這個駁斥“周星馳電影辱女”的網友,辯駁觀點很贊
就像上面那個網友説的:
以周星馳的電影為例,他永遠都在刻畫小人物。
只是小人物也分男女罷了,男盜女娼,是底層的生存法則啊。
這時你要求他要拍出更獨立的女性角色,批評他電影裏的女性都是賣肉的,就有點超綱了。
況且,在星爺的電影裏,就算出現了做皮肉生意的女性——
比如《喜劇之王》裏的柳飄飄,她明明極其清純又獨立。
一句“我養你啊”的承諾,讓她在出租車的後座上痛哭流涕。
這哭,可不是因為被侮辱和被傷害。
而是因為愛情。
仔細回溯那些昔日經典,如果放在今天的輿論環境中,都很危險。
像《水滸傳》,105個男人和3個女人鬧革命,男女比例嚴重不符,需要施耐庵復活重寫。
很多人記憶裏的童年動漫經典《七龍珠》,小悟空趁布爾瑪睡覺脱下了她的內褲。
這會不會讓小悟空和好色的龜仙人一起上斷頭台?
一個健康的世界,不應該如此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宋軼的遭遇,拋開劇集本身的宣傳策略問題,它已經映照出一個危險的信號——
當女權問題成為藝術創作必須避險的懸崖,那女權影視或文藝作品,就會因此消失。
一個話題沒有任何包容性存在,當然就走向全面封閉。
如果女性向往婚姻就是婚驢;
如果影視作品裏不能有女性追求居家生活,這樣的女性都是“給男人當老媽子”;
如果一個女孩主動喜歡一個男孩,就是“獻身的母狗”;
如果所謂的獨立女性就是厭男、必須站在階級對立的頂峯,站半山腰都不成……
那這是不是勇者鬥惡龍,最終勇者卻變成了惡龍?
有些極端化的性別對立,甚至觸及到了英雄(該網民為男性)
最後,希望看完這篇文章的小夥伴能和我互動一下。
如果你覺得當下的輿論環境確實太苛刻,請點在看,給我力量。
如果你覺得是我錯了,請在留言區説出你的理由。
我不會拒絕任何觀點,但我支持“平權最重要的首先是公平”。
今天就這樣,順便提醒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