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八樓象女士
我在北京,今日晴
我是象女士,這是我們在一起的第218天
今天看了一篇Angelababy的採訪文章,還真看出了一些感想。
文章裏寫,Angelababy在接演《摩天大樓》之前,八個月沒有拍戲。她開始問自己做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為什麼要做演員?為什麼要拍戲?
以及她一字一句看了大家的評論,反思自己為什麼會給大家造成偏見。
緊接着她遇到了《摩天大樓》這部劇,飾演鍾美寶。這個角色雖然在第一集就被害,卻貫穿全劇,算是這部劇的靈魂人物。
Angelababy説她演鍾美寶的時候不敢鬆懈,強制自己不擁有那麼好的睡眠,因為鍾美寶是個有心事的人,看上去不應該是輕鬆而是沉重。
以上是那篇文章中的一小部分內容,很好理解,Angelababy是想提高演技的。
但關鍵問題不是“想不想”,而是“能不能”。我説句可能會被粉絲打的話,Angelababy很難有橫跨式的進步,注意是橫跨式。
她是美的,無論何時都是美的,其他女演員多少都有一些顏值崩壞的圖在網上流傳,唯獨她,是個奇蹟。
一段時間內,她甚至是很多女孩子的整容模板。
講一個真實案例。我曾經和一個朋友去看Angelababy主演的電影,她不止一次真心誇讚出現在銀幕上的那張臉,後來我這朋友有了點小錢,第一件事不是買包包,而是去日本做了個小整形,模板就是Angelababy。當然朋友如今越整越跑偏,所以現在再看到Angelababy的臉就變得更加感慨,以至於有一絲憤怒。
Angelababy最開始是模特,個人認為她顏值巔峯期正是模特時期,端正中摻雜着一絲混血感,很洋氣。
估計很多人都沒有想到,小模特出身的Angelababy能走到今天這一步,是小模特的最佳發展模式。
她2007年開始將工作重心轉向娛樂圈影視業。我今天好好看了看她這一路的發展,不得不説還是順利的。我承認其中有努力想要向上的衝勁,但也真的是命好,遇到了娛樂行業最繁盛的那幾年。
那幾年哪哪都能看到Angelababy,綜藝上、晚會上、電視劇電影中、時尚雜誌上……小新聞不斷,大新聞更是好多。2015年她和黃曉明的婚禮成了各大媒體衝KPI的絕好物料,而那一年距離她正式邁進娛樂圈還不到八年,這放在娛樂圈是一個很短的時間了。
我們常讀的名人故事,總是夾雜着很多懷才不遇又缺少運氣,所以太多人符合“大器晚成”這個詞,讀起來都有一份唏噓。
Angelababy像是腳踩一個奔跑機,一路狂跑、過關就跨、跋山涉水,彷彿都沒有喘息過,一路小跑完成着“女明星”這個選題,交上一份分數不低的答卷。
她是這個時代最“女明星”的女明星。有好看的臉,讓人羨慕的身材,源源不斷的話題度,和永遠挑動着旁人的好奇心……她不是活得不明不白的那類人,她想得開也想得明白,估計混跡娛樂圈的時候都不禁自嘆,“不就是這些路數麼”。
我見過Angelababy一次,全程沒有不完美的時刻,見誰都是一副燦爛的笑臉,嘴上掛着“謝謝你呀”、“辛苦啦”。
有那麼一瞬我是看不出她的真實性格的。有些明星的性格像是剛放進榨汁機的水果,一塊一塊的,非常分明;她像是被榨汁機完美攪拌過的奶昔,讓人看不到那麼具體細碎的生動瞬間,很模糊。
Angelababy是另一種“高情商”,她從不説很深刻很漂亮的話,就那麼明媚笑着,至少不會拒人千里之外。
所以我覺得她很難在演技上有非常巨大的進步,因為真正的演員大多有稜角,是混沌的、易碎的、甚至想不明白自己人生的人。只有這樣才能説服自己成為劇中的角色,帶着共情能力和軸勁去演繹。而她不是。
周迅並非科班出身,但被很多人認證是演技派。有靈氣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她演一個角色就要活在角色身體裏一段時間。演戲前先騙自己。
周迅説她演《紅高粱》的時候,就回想自己這麼些年的不如意,然後再投射到角色身上,看着角色這一生的不如意,一下就產生共情了。這種感情強大到,她多年後回看這部劇的片段還是會哭,眼淚收不住。
這就是一些軸和倔,加上強大共情能力的結果。很多好演員都有這種質感,比如郝蕾、袁泉、吳越……
她們總能找到自己和角色的相似點,沒有相似點就把自己裝進角色中,所以呈現出來的效果就像是在演自己,那麼自然那麼有刺痛感。
沒有共情能力,太懂得自己要什麼的人很難做成“好演員”,演戲畢竟不是做數學題,只要學會解題公式就能得滿分。
演戲需要強大的感性、感情和感知力,對於一路上朝着目標頭也不回的趕路人來説,這幾乎是掛在天上的詞,等到他們回過神兒來想要擁有,發現已經練就了過於無堅不摧的外殼,任何動情一幕都戳不到淚腺和心臟了。
所以Angelababy最擅長的是做一個毫無破綻的“大明星”。完美,華麗,但身上缺少一塊可以被攻破的軟骨。
她很像生活中的一類人。
做事只是完成結果,很少去感受過程。當然了,現階段很多人秉承這一做人做事原則,因為覺得這是個不配有真情實感的時代,付出真心,總要迎接一盆冷水。
想必大家在工作生活中都遇到過這類人,每天按時上班按時下班,工作從來不會出錯,但也不容易看到他有真情流露的時刻。
他們只是把工作當工作,需要投入50%,絕不會投入51%。
和他們相反的是有些理想主義、抱着一腔熱血在做事的人,他們的日常通常是慌亂的,因為熱情會打亂做事節奏,當然也更容易出錯。一項簡單的工作,被這羣人乾的是風風火火。
自認為,我和身邊的一些朋友可以歸類到後者。
我之前是寫娛樂稿件的,可能很多粉絲也是在那時認識的我。那些你們看到流淚的稿子,其實我自己寫得時候就已哭過一遍。
直到現在我都相信的一點是,想要通過文字打動一個人,首先得打動自己,倘若自己都覺得寫下的文字無滋無味,別人只會食如嚼蠟。
而這麼做的結果是精力會被快速耗光。比如上次我寫王霏霏和孟佳的十三年友情,需要整整一天的時間去緩解那種帶着感情狂敲六千字的心情。
放在演戲這件事上,大概是一個演員用着強大的感情和精力演完一個角色,需要好幾年去充電沉澱。而那些只把演戲當工作的演員,每年都能保證一定的輸出,掙的是盆滿缽滿。
這大概是演員掙得不如明星多的原因之一。
而帶着軸和共情去工作的另一種結果是,受傷流淚成了家常便飯。
我有個工作特別賣力的朋友,倒也不全是為了掙錢,80%都是一腔熱血。
我可以感受得到,她不只是在完成一份工作,那種投入真情的氛圍太容易分辨了。説句過於直白的話,她每次和合作方打電話都流動着一股子真摯,因為每一句話都像是在為自己爭取利益,而不是公司。
她比別人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感情,所以當現實朝她擺尾時,別人可以點着腳尖輕輕走過,但她做不到。那大概是一種被辜負的感覺,只會下意識想為什麼會這樣。
我步入社會生活之後,總覺得這類人和那些演一個角色遲遲走不出來的演員本質上相同。
投入付出、打包感情、受傷心寒、調整回血、繼續投入付出……
哪一類行事法則更好呢?我不知道準確答案,我只能説出自己腦子裏的答案。
我更願意去做一個花感情去共情世界的人。
是,這樣很容易受傷,會有無數個瞬間讓人意識到一切不值得,也會被現實打擊到想要放棄。
可是在輕而易舉就能將漫長歲月變得無趣麻木的當下,片刻的心碎都像是一枚珍寶。
這個時代裏不只看結果,不選擇直奔目的地的人,哪怕時不時有漏洞出現,偶爾受一次傷,可能在年老時都會慶幸自己擁有那麼真實熱烈的一刻。
人畢竟是感情動物,總要在感情作用力下給自己創造一些“信念”,只有自己相信了才會不遺餘力地去奔跑。即便被打個遍體鱗傷,也不會流下後悔遺憾的眼淚。
千言萬語只有一句,“甘願”最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