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的故事流傳百年,至於他的死是我們的遺憾和憤怒,評書和正史上都説岳飛死於秦檜的陷害。秦檜嫉妒岳飛屢建大功,於是慫恿皇帝趙構連下十二道金牌召岳飛回都,然後誣陷岳飛要造,把他害死在監獄裏。
當時另一個元帥韓世忠曾經去問秦檜:岳飛到底犯了什麼罪?秦檜説:“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莫須有”三個字,會不會有弦外之音呢?如果不是秦檜想殺岳飛,那麼究竟是誰想殺他、而且能殺他呢?
岳飛有個大犯忌諱的地方,就是他的軍隊號稱“岳家軍”,自古皇帝們的心是相通的,趙構對此必然是極不高興。但這點兒事也絕不足以讓趙構下決心殺岳飛,看看岳飛之死前幾年內都發生了些什麼事情?
紹興九年“正月,金宿州守臣趙榮來歸。二月,命修《徽宗實錄》”。想來那趙榮帶回來了些趙構老爸徽宗的遺物什麼的,使得趙構忽然想起來要給老爸修改傳記了。不過,徽宗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小資皇帝,除了書畫上的成就之外,泡妞也是一把高手,但是治理國家實在是乏善可陳。那麼着急給他寫傳記做什麼?莫非是聽到了什麼蛛絲馬跡,要整理老爹的黑材料?於是趙構也不繼續讓趙鼎來寫黨史了,而是該派自己信得過、口頭又嚴實的秦檜來編寫。
紹興十年,“夏四月韓世忠、張俊、岳飛相繼入覲。壬辰,以世忠、俊併為樞密使,飛樞密副使,五月遣張俊、岳飛於楚州巡視邊防。”朝見皇帝以後,這抗金三大元帥之中韓世忠、張俊進了中央政治局,而岳飛只混了個候補,看來趙構和岳飛的關係開始冷卻了。
“秋七月戊戌,秦檜上《徽宗實錄》,進修撰以下各一官。丁未,加秦檜少保。命張俊復如鎮江措置軍務,留岳飛行在。飛以累奉詔班師”。秦檜筆桿子確實厲害,一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了的艱鉅任務,同時肯定還遞交了一本厚厚的、不能讓別人看到的內部文件,包括許多皇家。趙構不知道是高興還是害怕,反正給寫作班子每人提升一級,幾天之後,就有了趙構連下12道金牌逼迫岳飛回都的事。
岳飛一回來,馬上就倒了黴:“八月甲戌,罷岳飛……九月癸卯,鄂州前軍副統制王俊告副都統制張憲謀據襄陽為變……冬十月,戊寅,詔修玉牒。下岳飛、張憲大理獄,命御史中丞何鑄、大理卿週三畏鞫之。”岳飛七月回軍,八月就丟了官兒,九月有人報告説岳飛的養子岳雲和愛將張憲陰謀,十月趙構下令修改玉碟,就是皇家的家譜,緊接着就把岳飛下到了監獄裏。
這一段時間表很有意思:為什麼趙構一見了秦檜修改的《徽宗實錄》就馬上下金牌召岳飛回軍?把岳飛下到了大獄裏,緊接着就要修改玉碟?莫非岳飛和皇家有什麼牽連不成?
岳飛被捕以後,趙構最初派何鑄審訊,“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既而閲實無左驗,鑄明其無辜。”岳飛把衣服一撕,露出身上“盡忠報國”四個大字,何鑄馬上就明白岳飛是冤枉的了。這一段也很奇怪,身上刺字在那年頭兒是很流行的,當法官的,總不能認為身上刺個“忠”字就是忠臣吧?
這裏的真實過程應該是岳飛向何鑄説了什麼高度機密,或出示了什麼極有説服力的證據,才使得何鑄認為岳飛無辜。但是趙構已經將這些關鍵從史書中刪去,讀到才令人覺得這裏費解。
趙構聽何鑄一説,又驚又怕,大秘密可不能傳出去,先恐嚇何鑄一番,罷了他的官,然後就命令秦檜馬上把岳飛幹掉,殺人滅口。秦檜曾經建議讓岳飛和張憲當堂對質,以顯示自己依法判案,但是趙構卻説:“勿妄追證,動搖人心。”意思就是説:咱倆都知道老嶽造反證據是假的,你還瞎追證什麼?萬一他把那大秘密一喊,一旦傳出去,就天下大亂了,什麼也別問了,趕快殺人滅口吧。
“十二月癸巳,賜岳飛死於大理寺,斬其子云及張憲於市,家屬徙廣南,官屬於鵬等論罪有差。”這導致岳飛掉了腦袋的秘密究竟是什麼呢?自古以來,要造反的人,一定得既有賊心,又有賊膽兒,更重要的是得有賊能耐,如果沒有哪份兒能耐,只是瞎叫喚造反,壓根兒沒人正眼兒瞧你。
趙構手下的三大元帥,韓世忠、張俊、岳飛手下都有十來萬人馬,如果反誰都能折騰一氣。可是在那個講究忠孝的年頭兒,無緣無故起兵反皇上,肯定得不到老百姓的擁護。不過如果某元帥拿到一份類似先皇遺詔什麼的東西來搶他的皇位,形勢就完全變了,因為趙構的皇帝是自己封的,沒有老爹的命令,底氣不足啊。特別是岳飛,年紀最輕,人氣最旺,打起仗來也就勇悍。
岳飛身邊有兩個重要的女人,一個是他的母親姚氏,一個是他的老婆李娃。李娃比岳飛還大兩歲,湯陰縣誌上説她日夜協助岳飛佈置軍事,安撫家屬,“部下軍事有謀叛者,李夫人廉得之,不以言,一日會諸將於門,立命捕斬叛者,一軍肅然。這一段就有點兒奇怪了,聽説有人要叛變,把他抓起來,怎麼也應該交給你老公審一下麼,怎麼自做主張立刻就把他一刀砍了呢?莫非也有什麼事要殺人滅口不成?
岳飛的母親姚氏也有奇怪的地方。“嶽”字在北方許多地方讀做“藥”的音,姓姚的嫁了姓藥的,也蠻巧的。再看看宋史上岳飛出世一段:“字鵬舉,相州湯陰人。未彌月……河決內黃,水暴至,母姚抱飛坐甕中,衝濤及岸得免,人異之。”説岳飛才生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黃河發大水了,一家人都被淹死了,只有岳母姚氏抱着岳飛坐到一個大缸裏,才逃到了岸上。
看了這段,不但當時的人奇怪,我們現在人也一樣奇怪:月子裏的女人身體是最虛弱的,特別是姚氏,生岳飛的時候已經30多了歲,高齡產婦,又是第一胎,怕是連掙扎的力氣都沒有剩多少了,怎麼會大水把別人都淹了,只有她,還抱個孩子逃了出來?就算是在別人幫助下勉強跳進了水缸裏吧,我們知道水缸那個玩藝兒,底面積小,重心高,有一點兒風浪就翻個兒了,怎麼能載着她母子倆從黃河的大水裏逃出來呢?這裏八成是岳母姚氏在撒謊。可是她為什麼要説謊呢?
後來宋徽宗被金人抓走了,姚氏心急如焚,每次見了岳飛都提醒他一定要“迎回二聖”。那時宋朝經常派人去金國問候宋徽宗和宋欽宗。估計姚氏也給宋徽宗帶過信,告訴他那個逃出宮的宮女生了個兒子,現在是宋朝大將,一定要救他會來等等。那是紹興五年,宋徽宗接到信又驚又喜,一激動死了,消息傳來,姚氏悲痛欲絕,過了一年她也去世了。在臨死之前,姚氏把岳飛的身世和他講了,岳飛大驚,自己的父親竟然是皇帝,而且死在了金人手裏,自己居然是當今皇帝的哥哥,和他有同等的皇位繼承權!
岳飛覺得心裏亂得很,趙構那麼懦弱,不求收復失地,北方的老百姓們在金兵統治下苦受得大了,如果自己當了皇帝,肯定能把金兵消滅,建立一個富強的中華大帝國。可是趙構對自己不錯,又是自己的親弟弟,怎麼下得了手呢?岳飛越想越痛苦,於是就有了岳飛接連兩次撂挑子,什麼官也不想當了的故事。
趙構那時還矇在鼓裏,死活不讓岳飛辭職,而且金人大兵壓境,岳飛不得已,才又帶兵和金人大戰起來。可是,日子長了,秘密總有走露的時候,岳飛有個部下聽到了點兒什麼風聲,馬上被岳飛的老婆抓起來,殺了滅口,漸漸的,趙構也聽到點兒什麼風聲了。
紹興九年,“正月,金宿州守臣趙榮來歸。二月,命修《徽宗實錄》”估計趙榮應該帶來了宋徽宗的遺物,裏面可能也有姚氏給宋徽宗的信。趙構一見大驚,忙派自己的心腹秦檜以修徽宗實錄為名,好好檢查一下所有的宮廷文件,這已經是三十多年的舊文件了,而且在戰亂中又丟失了不少。不過秦檜也是個能人,終於把徽宗的起居錄找到了,其中有:崇寧元年x月x日,帝幸宮女姚氏之類的話。玉碟上應該也有類似的,崇寧元年x月x日,宮女姚氏有孕,後不知所終什麼的。
趙構把日子一對,正是岳飛的年齡!秦檜又呈上岳飛的一首詩:“寶刀歌.贈吳將軍南行:我有一寶刀,深藏未出韜。今朝持贈南征使,紫萬丈幹青霄......使君一一試此刀,能令四海烽塵消,萬姓鼓舞歌唐堯。”趙構看了更是疑點重重:你岳飛已經是元帥了,怎麼還有一把亮未出來的寶刀?莫非這寶刀就是指他自己的皇子身分?“萬姓鼓舞歌唐堯,”這堯雖然是好皇帝,可是他是把自己的皇位禪讓給舜了。你岳飛寫這個是什麼意思,莫非想讓我把皇位禪讓給你不成?這還得了,趕快殺了他吧!
岳飛有一首更有名的《滿江紅》:“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估計這句又把趙構嚇得夠嗆,你岳飛收拾金國,那只是從中國版圖的一半來收拾就夠了麼,你要從頭收拾,這是什麼意思?連我趙構一起收拾了?
下半闋的“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也很有意思,嚴格説來,此句對仗不工。靖康是年號,應該對個人名或地名才工整,臣子二字就對得有點兒牽強了,岳飛在這裏是不是也別有所指,指的是國恨家仇的雙重仇恨,為臣之恨,君主被虜,為子之恨,生父被囚。當然此句的原稿也或許是:“君父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對仗雖然工整,但因痕跡太明顯,才該成了靖康恥。此滿江紅有人説是後人偽做,理由是賀蘭山在當時西夏國,離金國遠了去了,岳飛和金兵大戰,怎麼會犯這等錯誤?應該説興安嶺才對,其實,如果真是後人假託岳飛之名所做,肯定不會有令人一眼看去就起疑的地方。
岳飛此處用了賀蘭山絕非筆誤,而是這正説明了他的志向遠遠不止收復宋朝的失地,打敗金兵而已,而且要繼承漢唐的疆土,連西夏國也要滅掉。更有意思的是,岳飛在此詞中還提到了匈奴,宋朝時,匈奴早已遷移到歐洲多瑙河一代去了,莫非嶽大帥也有心建立一個橫垮亞歐兩洲的大帝國?既然一百多年以後的成吉斯汗能做得到,為什麼嶽大帥做不到呢?岳飛的軍事能力不弱於成吉斯汗,而宋朝的人力,財力遠勝於蒙古。當然歷史是不允許假設的,但是如果岳飛的大帝國能成功的話,就不會有持續一百多年的天下大亂。沒有亂世的可乘之機,可能也就不會有以後的成吉斯汗蒙古大帝國。
可惜岳飛猶豫儘管猶豫,終究還是下不了決心把政權從趙構手裏奪過來,反而被趙構先下了手。岳飛想來也是後悔得緊,臨死之前除了“天日召召”再也説不出什麼話來了。未曾造反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南宋岳飛年輕時幹過的幾件“蠢事”
一説起岳飛,人們就想起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精忠報國”、“岳母刺字”、“槍挑小梁王”、“直搗黃龍”,還有“十二道金牌”、“莫須有”和“風波亭”。那是受歷代敬仰的一個英雄人物。但是,圍繞着岳飛,也有一些爭議,比如説岳飛是“愚忠”的代表,説岳飛不是民族英雄,岳飛的悲劇是他自己造成的,岳飛自己的性格決定了他悲劇的命運等等。
而有些人也開始給謀害岳飛的罪人秦檜翻案,有的説秦檜是無辜的,有的説秦檜殺岳飛也有一定的道理。一個900年前的歷史人物直到今天,依然成為人們談論的焦點。
民間流傳的岳飛形象和歷史真相到底有何差別?岳飛有沒有被神化?岳母刺字、槍挑小梁王等傳説背後的歷史真相究竟如何?下面為讀者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岳飛。
岳飛一入軍營,竟然接連幹了幾件讓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不僅差點毀了他的前途,幾乎就丟了性命,使他報國之路的第一年走得相當崎嶇坎坷。有人説,岳飛就是個“刺兒頭”,活該倒黴,但是也有人説這是岳飛的個性,必能成大事。
“刺兒頭”岳飛越級上書
“靖康事變”爆發之後,年輕的岳飛懷着一腔報國熱情,告別了母親與妻兒,再次參了軍,他想的是要保家衞國。可岳飛從軍不久,就幹了一件讓人意想不到的事兒,他給皇帝上了一道書。這個時候宋欽宗和宋徽宗都在金人手裏,他上書是給宋高宗趙構,也就是宋徽宗的第9個兒子、宋欽宗的弟弟。而當時,岳飛只是一個從七品的小軍官。
大家知道,過去武官也分九品。從七品倒數第三級的還是副手,那是很小的下級武官了。像岳飛這個級別的軍官,當時直接給皇帝上書的,我們按照史籍去查,只有岳飛一個人,絕無僅有。
1126年,靖康元年的12月,趙構接到宋欽宗的蠟丸書,讓他在河北的相州就任河北兵馬大元帥。岳飛就是相州人,所以他就在相州參加了宋高宗的部隊,投入宗澤手下,宗澤是河北兵馬大元帥趙構的副手,是副元帥。他是一員名將,當時已經年近70了。
金人北歸後,宗澤就重新佔領了開封,他頻頻地給宋高宗寫信,請他回駕開封,領導全國軍民抗擊金軍,趙構卻一路南逃根本聽都不聽。他從相州逃到北京,當時的北京就是現在河北的大名,然後從大名又逃到當時的南京,就是河南的商丘,最後逃到揚州。他越走離宋欽宗越遠,而當初宋欽宗讓他就任河北兵馬大元帥就是讓他救駕的。
他不僅越跑越遠,他還非常不信任宗澤。他信任的是當時的宰相黃潛善和另外一個副元帥汪伯彥。他後來甚至乾脆就罷了宗澤的官,讓黃潛善去接管宗澤的軍隊。
一心想報國的岳飛就是因為當時趙構的這種退縮而給皇帝上書的。那個時候岳飛還根本沒有意識到逃跑的政策是皇帝定的,他主要是指責黃潛善和汪伯彥他們不抗戰。
宋朝在等級上是非常森嚴的,越級上書在宋朝是非常犯忌的。岳飛當時告黃潛善的告狀信,最後居然就落到了黃潛善的手裏。但是,黃潛善好像也根本沒拿他當根葱,因為覺得這個小官有什麼可説的,所以就給他批了幾個字,叫做“小臣越職,非所宜言”,意思是這個事情根本就不關你的事,所以革除官職,開除軍籍,就是相當於我們今天的“雙開”。
擅自出戰
岳飛為自己這次越級上書的衝動,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史書上説,岳飛那時候的下場是很慘的,落得腰無分文,沿街流浪。但這並沒有影響他的報國之志,他後來很快又到了河北抗金前線,投奔了河北招撫使張所。他到張所部隊不到一個月,又幹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差點被推出轅門斬首。
原因還是因為他冒犯了頂頭上司,這次這個頂頭上司名叫王彥,這也是南宋抗金的一員名將。他比岳飛大13歲,他在張所軍中待的時間也比岳飛長得多。所以他是都統制,而岳飛在張所手下只做到統制。王彥就是岳飛的直接領導,頂頭上司。
岳飛投奔張所之後沒有多長時間,張所的河北招撫使就被撤職了,所以王彥的部隊就成為了孤軍,岳飛就跟着王彥到處打游擊。當初,王彥就駐紮在衞州新鄉石門山,就是今天的河南新鄉。王彥看見金軍勢大,所以他比較謹慎,不太去接戰,岳飛就對這件事情很不滿意。那時候岳飛才24歲,是一個年輕氣盛的少年將軍,他當眾指責王彥膽怯,説“今不速戰,而更觀望,豈真欲附賊耶!”意思就是你不接戰,你就是要投降金軍的意思嘛,對不對?那王彥沒有理岳飛,結果岳飛大怒,揹着王彥,率領自己的所部直接去跟金軍交戰。
岳飛戰果輝煌,他攻佔了新鄉,擒了金軍的千户,還殺死了金軍的黑風大王。但是擅自出戰是嚴重違反軍紀的,不出王彥所料,岳飛的輕舉妄動招來金軍的圍攻,而且禍及王彥,王彥的整軍被金軍打得七零八落。
王彥真的像岳飛所説的那麼樣膽怯,甚至是想投敵嗎?岳飛和王彥的選擇究竟誰對誰錯?這個問題歷史上也是有討論的。根據正史記載:“金兵盛,彥不敢進,飛獨引所部鏖戰。”就是這個“彥不敢進”,到底是因為確實膽怯不敢接戰呢,還是出於謹慎保留實力?從後來發生的事情來看呢,好像王彥並不是像岳飛指責的那樣是一個膽怯不敢接戰的人,因為在全軍被金兵打散了之後,王彥收拾殘部,而且在全軍將士的臉上刺了八個大字,“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從此江湖人稱“八字軍”,成為當時非常著名的一支抗金精鋭。從這些證據上看起來,可以説王彥並不是一個怯戰的將軍,岳飛當初是錯怪他了。
在這件事情上,岳飛又一次為自己的年輕付出了代價,一時衝動,就造成這樣的結果。後來岳飛聽説八字軍壯大了,他就單人匹馬,前往王彥寨門,磕頭謝罪,要求重歸八字軍。從這一點上講,岳飛還是夠膽量的,胸懷也大,敢作敢為,一人做事一人當。
按宋朝軍隊的軍制,王彥是可以把岳飛殺掉的,但是他沒有殺岳飛,也沒有接納岳飛,而且據史家考證,他連一點糧食都沒有周濟給岳飛。他讓岳飛自行前往駐守開封的宗澤那裏接受軍法處置。
王彥對這件事情始終耿耿於懷,九年後的1136年,岳飛的官階、聲譽已經遠遠超過了王彥,此時王彥病重,宋高宗有意讓岳飛接治八字軍,但是王彥堅決不同意。在這之後不久,有一次移防,王彥要坐船順長江往下游走,岳飛就在長江邊上帶着全體高級將領準備接待他,跟他共釋前嫌。王彥先是答應了,但當他的船隊到了武昌岳飛等待的那個碼頭之後,卻沒有靠岸,而是如箭一般隨風漂流而下。實際上這是王彥對岳飛的一種羞辱,就是我不給你面子,但是岳飛並不以為然,轉過身來還向自己的將領大講八字軍當年抗金的事蹟。
很多人在重新評價岳飛的時候,經常拿岳飛和王彥的衝突來説事兒,但如果完整地瞭解到這件事情的始末,就可以看出不是岳飛格局不夠大,而是王彥格局不夠大。如果王彥當初在石門山接納岳飛共同抗金,那他就是藺相如啊。
遇到伯樂
岳飛以戴罪之身回到宗澤的東京留守司。這個東京留守司也有紀律檢查委員會,人家對他所犯的罪行進行了調查。當時作出的結論是“軍中非大將令,副將下輒出號令,及改易族旗軍號者,斬”、“背軍走者,斬”,按照這個説法的話,岳飛得死兩回,所以他們就向宗澤報告,説岳飛應該處斬。
宗澤的態度和王彥的態度截然不同,他很瞭解岳飛是一個勇猛的年輕將領,也非常理解他,脱軍出戰金軍是出於愛國情懷,所以他就接納了岳飛。但是軍令如山,所以還是給他處以降級的處分。
宗澤這就等於給了岳飛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岳飛連續打了好幾個勝仗,所以宗澤很快又把他升回了統制。但是沒過幾個月,岳飛居然又跟自己的恩師兼伯樂宗澤犯顏相見,打起來了。
北宋是打仗非常講究陣法的朝代,宋太宗趙光義曾親自帶人寫了一本《平戎萬能全陣圖》,專門教將領怎麼佈陣。宋仁宗趙禎在位期間也編了一個《武經總要》,他親自畫圖來説明,並且教大家怎麼佈陣。宗澤是進士及第,是個儒將,他給了岳飛一大堆兵書,是專門研究佈陣的,並對他説:“爾勇智才藝,雖古良將不能過,然好野戰,非古法,今為小將,還可應付,他日為大將,非萬全計也。”
宗澤這一番話是很有深意的,他的意思很明確:你是野路子,小打小鬧可以,將來要遇到大陣勢的話,你還真得要手頭有點東西,肚子裏有點東西才行啊。
岳飛卻很不服。他拿到陣圖,看了一段時間之後,宗澤就問他陣圖看得怎麼樣了?他説:“所賜陣圖,飛熟觀之,乃定局爾。但古今不同,豈可按固定陣圖,兵家之要,在於出奇,不可讓敵看清,方可取勝。”大致的意思呢,就是岳飛認為,這圖太死板了,我打仗的時候,如果照這個圖來打,顯然就會失去很多變化的機會。所以他的理論就是:“兵無定勢,將無常法”,這才是為兵之道。
宗澤是河北兵馬元帥府副元帥,而且他是進士出身,年近古稀,德尊望重。岳飛是農民出身,只是一個統制,屁大點的官,而且什麼文憑都沒有,年紀才24歲,居然對一個有心栽培自己的上司説這種話,實在是不識好歹,太不給面子了。然而,宗澤卻沉默了一會兒説,“爾言是也”。意思是你説得對,有道理啊。
從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第一,岳飛確實是大將之才,他24歲的時候對兵法就早有研究,而且有自己的看法。第二,岳飛性格率真,敢想敢説,哪怕面對自己的恩師兼伯樂,他也不稍加掩飾,人龍剛氣,迎空撲面而來。
岳飛投奔宗澤不到一年,68歲的宗澤因病去世,在宗澤去世之前,他沒有隻言片語提到自己的家事,後事怎麼安排,而是大呼三聲“過河、過河、過河”。過哪一道河?過黃河;過了黃河是什麼地方?是北邊;北邊是什麼地方?是被金軍佔領的宋朝的淪陷區。
宗澤是一輩子對岳飛影響最大的一個伯樂,他跟岳飛相處的時間其實並不長,但是他不僅僅是從軍事上影響了岳飛,也從人格上影響了岳飛。宋人對宗澤有一句非常懇切的評論,叫做“雖身不及用,尚能為我宋得一岳飛”,認為宗澤最大的貢獻就是發現岳飛,並且重用岳飛。
歷數中國古代被冤殺的十大名將:韓信岳飛上榜
盤點中國古代被冤殺的10大名將: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你厲害,你輝煌,可是在一個陰暗的角落,總是有那麼一小撮人在盯着你,想方設法弄死你。他們跟你沒有什麼仇,僅僅是因為嫉妒,他們不明刀明槍的跟你動手,常常是藉助一個擁有權利的蠢貨去幹這事兒。看到這樣的冤案我們常常會無明火起,拍案痛罵。這也是歷史的另一種魅力:讓人憤怒,悲涼和無奈。
NO.10范雎進讒殺白起
冤枉指數:6
白起是春秋戰國時代繼孫子和吳起之後最出色的將軍,在大秦統一全國的進程中,白起參與指揮了兩次足以影響歷史的大戰:長平之戰坑殺了趙國四十萬人馬,使趙國一病不起;討伐楚國的戰爭,成為了春秋戰國時期繼孫子之後第二個攻克楚國都城郢都的大將,還挖掘了楚國先王的陵墓,使東方六國心驚膽戰。嚇的普遍失去了抵抗意志。
當時秦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好象很快就能統一全國了。可悲的是范雎這樣一個人物也犯了小人之過——嫉妒。利用自己和秦王的關係好,老是抓機會説白起的壞話。終於有一天,秦王在外面征戰,要求白起帶兵配合一下。白起認為這次戰役發動起來不值得,就給秦王提了個建議,説自己不去為好。這是個純技術性的建議,結果被范雎鑽了空子,説白起要造反,秦王本來就對戰無不勝的白起有忌憚,於是賜給了白起寶劍,讓他自殺。
中國古代被冤殺的十大名將
秦國名將白起
白起憤怒的問到:“為什麼?”後來轉念一下子想通了,“我在趙國殺了四十萬人,難道還不應該死嗎?”白起死了,秦國一時將才接應不上來,起用了范雎的老鄉一個叫鄭安平的人,結果這個窩囊廢一出兵就捅了漏子,被活捉了。秦王有一次不經意的在范雎面前説:“白起要是活着,怎麼會遭到這樣的失敗呢?”范雎羞臊的臉都紅了,知道秦王在埋怨自己,於是找了個機會辭職走了。結果秦國統一的步伐又推遲了幾十年。
“戰神”白起是怎麼死的?
秦王派出使者,帶着寶劍,追上白起,命令他自裁。
他接到寶劍,對天嘆道:“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意思就是,我犯了什麼罪過,非要落到今天的下場?
白起自殺的地方,在杜郵,就是今天的咸陽市東郊,渭河北岸的任家嘴。對於白起,多數秦國人自然是同情的態度。秦始皇即位之後,念他勞苦功高,把他的兒子白仲分封於太陽,千年之後,繁育出了白居易。白居易在《太原白氏家狀二道》中追憶先祖白起,這樣寫道:“後非其罪,賜死於杜郵。秦人憐之,立祠廟於咸陽,至今存焉。”唐宋時期的白起墓和白起祠廟,沒能保存到現在。1970年,解放軍三五零三廠施工時,發現了白起墓的墓道,出土了數件兵器、佩劍等文物,如今都保存在咸陽市博物館。
NO.9伍子胥被殺
冤枉指數:6.5
這事兒聽着簡直就象是在騙大傻子,藩王威脅的是誰?扯掉對誰最有好處?明擺着是皇帝自己的主意。可是景帝呢?一點兒都不象個敢作敢當的漢子,為了討好七國讓他們罷兵,順水推舟的説:“對對對,沒錯沒錯,是晁錯要撤,不光自己要撤,還逼着我聽他的。”把晁錯給殺了!中國的事兒就是這個德行,你永遠也整不明白。領導幹部閉着眼睛在台上説瞎話,還TMD説的有板有眼!真是可惜了晁錯這個材料。
伍子胥是司馬遷最佩服的一個歷史任務,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伍員身負國恥家仇,卻忍耐着巨大的悲痛和徹骨的憤怒等待時機,幾十年艱苦奮鬥矢志不渝,最後終於殺回了故鄉幹掉了自己所有的仇人,真是一個有血性的烈丈夫!”
伍子胥的偉大在於他對中國傳統的那種以德報怨的觀念不屑一顧,在他看來,烈火就是要用冷水撲滅,惡人就是要用武力來制服!所以當好朋友申包胥責備他説:“即使國家對不起你,你也不應該反過來毀滅這個國家啊。”伍員鬚髮倒豎説出了一句讓千古之下的小人為之顫抖的名言:“以德報怨,則何以報德!”
凌厲,個性鮮明的人必然得不到好結果。這是中國延續了幾千年雷打不動的公式,伍員死了,他殺了一個小人費無極,又被另一個小人伯痞弄死,歷史彷彿和他開了一個玩笑。從此,中國的英雄們開始了一個無奈的宿命:活得風風光光,死的窩窩囊囊。
伍子胥鞭屍的典故
伍子胥之父兄為楚平王所害,他立誓要報仇,逃到吳國,幫助吳王闔廬攻破楚國的郢都。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
用鞭子抽打300下是件很辛苦的事情,重新坐上車之後的伍子胥一面擦着額頭的汗珠一面回想着剛才的一幕幕情景。雖然沒有完全腐爛仍能看出一點楚平王生前的模樣,但畢竟死體與活人還是很不一樣的。在這張死人的臉上,一點也沒有了當年的殘忍沒有了當年的盛氣凌人,死人就是死人。一鞭子下去,沒有聽到痛苦的慘叫也沒有看到呲牙裂嘴和皮開肉綻,有的只是蒼蠅亂飛驅蟲亂爬。腦袋被抽掉了下來,也只是在地上滾動一下,沒有哀嚎沒有求饒,有的只是旁觀者捂住鼻子表情古怪。
伍子胥在想:我奮力把這個已經腐爛發臭的屍體打得更不成樣子,又得到了什麼?是的,想當年父兄為楚平王所殘殺,自己死裏逃生,內心的仇恨喚醒了無盡的能量,幫助吳王打敗楚國,就是為了報這殺父之仇。可是,鞭打一個死人一具死體和折磨一個活人還是不一樣的。如果鞭打一個活人,就免不了會有慘叫哀嚎和求饒,免不了會有血肉橫飛皮開肉綻。我的仇恨也就會在他人的慘叫哀嚎血肉模糊之中消失。如果沒有,如果楚平王是條硬漢子緊咬牙關不哭喊一聲甚至還在不停地辱罵我一家子,那他的寧死不屈也更能刺激我鞭打的力氣啊!可是,這些都沒有發生。要是能在自己滿腔怒火燒得最旺的那一刻把楚平王千刀萬剮就好了!但這一切註定都不會發生。在仇恨燃起的那一刻,我殺不了他;而在我能殺他之時,仇恨已逐漸消退。最最無奈的是,我沒有可能帶着眼前的精兵良將去與若干年前的仇人廝殺。過去的作惡者不是現在眼前的這具屍首,過去的受虐者也不是現在的我。
不去想它了,伍子胥對自己説。仇與恨的問題有點玄乎,但體力的消耗卻很實在。在馬車的搖晃之中,這位必將流傳千古的人物很快進入了夢想,打起盹來了。
NO.8呂后誘殺韓信
冤枉指數:7
韓信的可愛在於他身上具有一種當代美國式的那種自信和坦率,他心裏有什麼話都敢於説出來,不管你是誰,不管你心裏怎麼想。比如舉幾個例子:例子一:他被平定齊地之後,不顧忌諱,公開給劉邦寫信説:“齊國這個地方民風刁悍複雜,請讓我代理這個地方的王(假王),鎮壓一下這個地方的邪氣。”有人説韓信這是借功勞向劉邦要挾,可是我覺得憑着韓信那種光風奇月的胸襟才不會這樣,我相信他是從純技術角度出發的。
例子二:韓信被貶後,曾經在大街上看到了呂后的妹夫樊噲,如果要用現在人的看法,自己這麼倒黴的時候看到了皇后的親戚!那還不趕緊上去巴結一下,跟呂后套套近乎!(彭越就是這樣沒出息,在蜀地被髮配的時候看到了呂后跪着哭求讓呂后把他調回老家去養老。)韓信偏不,笑咪咪的罵樊噲:“看見我來了還不磕頭!”樊噲懾於韓信往日的威望,馬上下馬磕頭:“能在這裏看到大王真的很榮幸!”韓信哈哈大笑,敲了敲樊噲的腦袋:“你是侯,我也是侯,用不着再象以往那樣下跪了!唉,真沒有想到,我韓信今天居然會淪落到和你和周勃這樣的大老粗為伍!”説完了扭頭就走,一點都不在乎樊噲在射向他背後那怨毒的目光。
例子三:被貶後在皇宮和劉邦聊天,劉邦試探着問他:“韓信啊,你説句實話,你説我這樣的去帶兵打仗,憑我的才能到底能帶多少兵啊?”説完後可憐巴巴的看着韓信,希望他看在自己是皇帝的份兒上能鼓勵一下。韓信腦袋一晃,想都沒想就脱口而出:“你撐死也就帶十萬兵吧,再多了肯定亂套。”劉邦氣的目瞪口呆,挖苦的回擊了一下:“那你呢?”韓信想也沒想:“我當然多多益善了。”劉邦更氣了,説了一句非常小家子氣的話:“多多益善,那我為什麼是皇帝,而你只能供我驅策呢?”韓信這才知道把皇帝給氣着了,趕緊給了個台階下:“您善於統帥將領嘛,所以我帶多少兵都是你的。”話説到這個份上明擺着是敷衍皇帝,劉邦無論如何也樂和不起來了。
不出所料,後來呂后把韓信給殺了,劉邦當時開心的不得了,簡直得意的忘了形,居然追問了呂后好幾次:“殺了?真殺了?”(這不是杜撰,史記上有記載,高祖又惋惜又高興。這兩種表情加起來可夠難看的。)然後夫妻兩個為了矇混過關,捏造説韓信圖謀聯合陳希(一個小角色,屬於流氓投機分子,造反被劉邦鎮壓了。)造反,我覺得這個理由劉邦自己都不相信,韓信連樊噲都看不上,會巴巴的上趕着去找陳希?
NO.7漢景帝殺晁錯
冤枉指數:7.5
漢朝建立的時候,劉邦認為秦朝是被郡縣制度給害的,地方上權利太小,所以一出現造反的事情,郡縣沒有力量應付。所以學周朝,分封各個王,還殺白馬宣誓,只能姓劉的當王。他把十幾個兒子弄到各個地方當王,心想不管誰造反當皇帝都姓劉,沒關係。
可是後來的皇帝可就苦了,這些個王一個個的越來勢力越大,到了景帝的時候,有的王自己鑄錢流通,中央根本控制不了。景帝就找人謀劃這個事兒,晁錯也是這個意見,於是倆人一拍即合,成了合作伙伴,開始搞削藩。這些王不幹了,起來造反,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師出得有名啊,公開説推翻皇帝自己取代太赤裸裸了,於是想來想去整了個“清君側”,意思是説皇帝是好的,就是讓晁錯給把持了,逼迫皇帝撤藩。
個人認為春秋到秦的時候,中國的風氣非常的好,把誠信看得比命還重要(比如侯贏報答完了主子信陵君,覺得欺騙了國王對不起國家,居然自殺了;還有比如燕公子光去拜訪田光,跟他談機密的事情,囑咐他不要泄露,田光認為公子光這樣説是侮辱自己的誠信,也自殺了。)。就是從漢朝以後,風氣開始變壞,都是劉邦和他的這幫子孫造的孽。
NO.6司馬昭殺鄧艾
冤枉指數:8
司馬昭我個人認為在中國歷史上是最陰的人物之一,先不説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就説他指使手下成濟殺掉皇帝吧,皇帝擺開了架勢要去進攻他的王府,半路被一隊兵給殺了。瞎子也看出來了是司馬昭指使的,可這小子楞是抱着皇帝的屍體大哭,還喊着要凌遲了成濟給皇帝報仇。連他的手下都看不過去了,有個叫陳泰的説:“成濟只是個侍衞,太小了吧。你哪怕把帶隊的賈充(司馬昭的親信,帶隊指揮成濟殺了皇帝。)給殺了,也能稍微的矇蔽一下天下人的耳目啊。”
司馬昭假裝沒聽見,繼續痛哭。這樣的人肯定幹不出什麼好事兒,後來鄧艾、鍾會兩路討伐蜀漢,走之前,鍾會的大哥鍾愈就跟司馬昭説:“我弟弟不知道深淺,一直把自己當作天下奇才,讓他帶兵恐怕會出亂子。”司馬昭説不會,你放心吧。鍾愈走後,司馬翻身就對親信説:“鍾會的大哥説的不錯,我對鍾會真的不放心。”他手下問:“那你還讓他去?”司馬昭説:“這次去討伐蜀漢有很多困難,很多大將都不敢去,如果沒有膽量卻強迫他們出發,那會毀了大軍。鍾會這個人有膽量,一定能成功,事成後我再收拾他。”
果然後來鍾會嫉妒鄧艾的功勞,上書説鄧要謀反,請司馬昭授權自己去討伐鄧。司馬昭這個時候還沒有完成針對鍾會的部署,就順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請求,讓他火速進攻成都。自己偷偷的命令衞灌潛入鍾會軍中聯絡反對鍾會的將軍,並且命令賈充火速進入漢中,斷了鍾會的後路。這樣,可憐鄧艾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糊里糊塗的成了司馬昭拖延時間的一個棋子兒!!!一代名將死的如此的不值,真的讓人感到惋惜。
後來有個大臣叫段灼的實在看不過去,給他兒子司馬炎寫了個奏章,説:説鄧艾謀反太説不過去了,鍾會的人馬是他的四倍,就駐紮在離成都不遠的山谷裏,都控制着要道,就是個白痴也不會選擇在那種形式下造反啊。而且鄧都七十多歲了,有今天沒明天的人了,難道還想當皇帝嗎?司馬炎知道這其中的奧妙,司馬昭活着的時候大概就交代了説鄧艾只是被自己小小的利用了一下,説他謀反根本就是扯淡。所以司馬炎立刻就給鄧艾恢復了名譽,可是人都死了,這種馬後炮啥用都沒有。
NO.5宋文帝殺檀道濟
冤枉指數:8.5
南朝時候的劉宋在一開始的時候是很兇猛的,北邊一直打到山東和河北,西邊攻克了關中地區,差一點兒就提前統一了全國,這有賴於兩個出色的大將,西邊是王猛的孫子王鎮惡,北邊就是南朝著名的猛將檀道濟。這兩個人都是死於自己人之手,比起王鎮惡的死,檀道濟更為冤枉。
檀道濟的事蹟不多説了,量籌唱沙巧退魏兵,樹上開花從容撤軍。不光勇猛非常,而且謀略超羣,是北魏最忌憚的南朝猛將。劉裕生前就很看重他,臨死的時候還託付檀好好為兒子效力。他兒子劉義隆繼承了皇位,歷史上稱文帝,客觀的説,這傢伙不是個糊塗人,而且在政務上還是個好手,把國家治理的不錯。可惜的是他有點兒忌諱檀的勇猛和威名,這就給小人進讒創造了機會。後來事情的發展完全是中國式的陰謀,一個小人使勁兒的挑撥,理由也模模糊糊,皇帝呢就順水推舟下詔命令檀自殺。
旨意到了檀那裏,檀憤怒的頭髮上豎,折斷手裏的弓擲到了地上,大聲的痛罵:“你們這不是在毀壞自己的萬里長城嗎?”
N年以後,北魏的越來越強大,不斷的向南吞噬宋的疆土,一次魏的大軍甚至打過了長江!宋文帝嚇得向東逃到了鎮江的北固山上。看着山下的魏兵自由往來,文帝哆嗦着嘴唇説:“檀道濟要是活着,絕對不會讓魏兵如此的囂張。”
NO.4楊廣殺高穎
冤枉指數:9
我們知道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難得的好皇帝,他治理的天下是四面平八面光,好的不得了,歷史上記載,他國庫裏存的糧食到了唐太宗的時候還沒有吃完!!!而且自己還相當的怕老婆,跟結髮妻子獨孤皇后倆人恩恩愛愛,他老婆都過意不去了,説皇帝自古以來都是三宮六院的,你一個妃子都沒有也不好,讓天下人看了好象我不賢惠似的。就做主給他物色了幾個妃子。
文帝手下著名的大臣很多,其中最有威望最得力的干將就是司徒高穎。這個人文武雙全,打年輕的時候就跟隨文帝,很多好主意都是他出的,而且居中調度,幫助文帝統一了天下。他德高望重,被百姓讚美稱頌,連皇帝的幾個兒子都很尊敬他。可是文帝死後,兒子楊廣上了台,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兒,開始玩命兒的糟蹋他老爹留下來的家產。
高穎當朝,極力的勸阻他少幹荒唐事兒,楊廣懼怕高穎的威望,還不敢太胡來,但是心裏很恨高穎。當時楊廣手下有個叫楊素和宇文化及的,倆人兒都很恨高穎,嫌他擋在前面不允許自己接近皇帝,耽誤了自己的前途。就開始蒐羅罪證,誣陷高穎。終於最後抓住了個什麼把柄,我也沒太記清楚(不能怪我,史書上寫的就不清楚),不清不楚的把高給殺了。
高穎一死,楊廣去掉了最大的一個心病,開始為所欲為,手下楊素和宇文化及也開始篡奪了朝政。不過楊廣這個人很有意思,猜疑心特別重,跟任何人都不交心,他不管你是君子小人,今天寵你,也許明天心血來潮就找個理由作了你。所以楊素他們的日子過得也並不舒服,有一次楊素病了,家裏人説找個大夫看看吧,楊素嘴角露出一絲苦笑:“吃什麼藥看什麼大夫啊,現在我死了,你們還能得到加封和賞賜。要是不識相的硬邦邦的活着,不知道哪天就被滅了族。”於是玩命的縱情歡樂,楞是把自己給折騰死了。這也算是誣陷高穎的報應吧。
NO.3唐莊宗殺郭崇濤
冤枉指數:9.5
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其實是個很有本事的人,甚至比他老爹都有本事。李克用死後,留下了不少乾兒子,個個威望隆重,戰功赫赫,有人就擔心李存勖統帥不了這些人,勸他殺掉一些,鞏固自己的地位。李存勖不答應,他知道要統帥這幫人,首先要讓他們心服!於是自己在投降的士兵裏挑選了五百個騎兵,讓他們騎白馬使用銀槍,號稱銀槍校節督。充當自己的衞兵,每當碰到硬骨頭的時候,李自己就帶着這些兵對他的幹兄弟門説:“你們在這好好待著吧,看我給你們打個樣兒看看!”親自衝上去把對方解決。結果手下的這些人越來越怕也越來越服。
同時李還注意提拔年輕人才,充實自己的班子,這個時候他選上了年輕幹練的郭崇韜。郭這個人很了不起,真正是一個上馬治軍,下馬治民的人才。開始的時候很多人不服他,後來他一次次的立功,人們越來越佩服他,稱他為唐的後起之秀。後唐立國後,唐莊宗李存勖開始躺在功勞本上享受,但是這個時候有郭崇韜擔任尚書僕射,盡力維持着,大局還好。
後來,莊宗命令郭帶着太子去討伐四川,一路上,郭盡心盡力,用智慧和謀略很快的平定了蜀地,並且日夜的教導太子好好學習。太子呢,只是個十來歲的孩子,性格有點兒叛逆,對郭的嘮叨和管束很不耐煩。結果太子手下有個嫉妒郭的大臣就開始吹風,説:“太子啊,你看郭這個人太討厭了,咱們殺了他吧,這樣就沒人管你了,你就可以好好玩兒了啊。”太子眼睛一亮:“真的嗎?那你幫我把他弄死吧,我也討厭這個傢伙。”
於是一個暗殺陰謀就這樣兒戲般的開始了,這個進讒的人在太子府里布置好了,就假傳太子的命令,讓郭近來議事。郭一點兒防備都沒有,在堂上看到了太子和他身邊那個進讒的人。就上去磕頭,剛剛跪下還沒來得及説話,那個人抽出袖子裏的大錘當頭就是一下子,把郭當場給砸死了。
事後太子都有點兒害怕,那個兇手説:“這事兒簡單,咱們羅織點兒罪名就好了。”於是編了一大堆瞎話,寫了個本子給了莊宗。莊宗一開始看到了很吃驚,喃喃的説:“我跟郭認識的時間太長了,郭不會造反吧。”手下的一個戲子過來説:“咳,殺了就殺了,這有什麼啊。現在太子就在四川,可不能逼急了他,不如就順水推舟同意了吧。”莊宗也真是混蛋,拿起筆來批了個好字,還賞賜了“平叛”的有關人員。
這個事件在朝野造成了相當大的震動,很多大臣從這件事情上看到了莊宗真的是糊塗了。他的那些幹兄弟也開始蠢蠢欲動。後來,太子由於沒有了郭的輔佐,很快從四川被趕了出來,狼狽的逃回了京城,莊宗知道冤枉了郭,非常後悔,聲望也受到了極大的損害。一天夜裏,莊宗的乾哥哥李嗣源帶兵衝進了皇宮……
NO.2宋高宗殺岳飛
冤枉指數:9.5
岳飛死的吧,可能還不算冤枉,為什麼這樣説呢。這小子你伐金就伐金吧,伐金的人多了。可是你不該提出“迎回二帝”這樣的口號,結果口號一喊,把宋高宗給整了個不尷不尬,哦,我這兒費勁八力的指揮着伐金,把兩個皇帝給接回來,那我往哪兒擺啊。
實際上,本來高宗對岳飛是非常信任和喜愛的,岳飛呢,本人沒有什麼背景,也不是出身世家。僅僅是因為作戰勇猛被宗澤賞識,曾經對高宗提了那麼一下。高宗就注意了這個人才,着意培養,短短几年,就提拔到了與韓世忠同級別的大將。後來岳飛在襄陽屯田,有人進讒説岳飛的權利太大,可能要造反。高宗根本不信,把書信包了一包給岳飛,表示我信的着你,以後再有類似的信都原封不動寄給你。岳飛特別的感激皇帝,於是對皇帝保證説:皇帝你放心吧,我一定會攻克黃龍府,迎回二帝!高宗看了後立刻吐血。
終於,歷史安排了一個倒黴蛋兒出來為皇帝承擔責任了,這個人就是秦儈。這小子也知道岳飛不好扳倒,但是他抓住了皇帝的心理,一天,他戰戰驚驚的説到:“岳飛提的口號自然是能鼓舞人心,激勵士氣,可是皇上啊,天上不可以有三個太陽啊。”高宗心裏一震。
岳飛終於死了,這個直腸子到死也沒弄明白奧妙在哪裏。他向皇帝討説法,皇帝沒辦法,給了三個字“莫須有”。
NO.1崇禎殺袁崇煥
冤枉指數:10
袁崇煥在關外的寧遠(今天的錦州附近)附近,死死的遏止了清兵進關的要道,使明朝可以騰出手來,專心致志的對付李自成的起義軍。清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屢次在寧遠城下受挫,袁崇煥象堵在喉嚨裏的骨頭,吞不下,吐不出。還生生的噎死了太祖皇帝努爾哈赤!
戰場上解決不了的人,可以戰場外解決。於是范文程出了個主意,讓皇太極從蒙古借路,從科爾沁南下,進攻北京。這是一次名副其實的冒險行動,清軍拋棄輜重,輕兵急進。這個時候的北京政府慌了神,正商議遷都的時候,袁崇煥從關外殺回來了,舉朝歡騰。好消息一個接一個,袁崇煥在城外首仗打敗了皇太極,現在兩軍正在城北對陣紮營。接着,北京城裏開始有流言,説袁要和清軍和談,後來流言越來越神,説是袁私自把山海關防線打開了個口,放清軍進關。皇帝的疑心越來越重,與此同時皇太極和范文程正在城外偷笑……
這時候一個太監趕回來了,他是從清軍的俘虜營裏回來的,説晚上睡覺聽到了帳外的清軍將領在慶祝,説袁崇煥馬上要投降大清了,還要把崇禎作為禮物送給皇太極呢。崇禎一聽就火往上撞,一點兒都沒有想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太監是怎麼樣從設防嚴密的清軍大營裏出來的。
後來的事情發展是非常讓人痛心的,崇禎用了最殘酷的刑罰對待袁,還發動百姓去撕咬袁的軀體。百姓們不知所以,上去紛紛割袁身上的肉,活活把袁給弄死了。這樣對待功臣,讓所有忠於大明的將領齒冷。後來洪承疇在松山大戰中被抓後,在清軍中發現了投降過來的袁崇煥的部將祖大壽,開始厲聲痛罵:“國家有什麼地方虧負了你?”。祖大壽絲毫不以為侮,厲聲回擊:“袁督帥又有什麼地方虧負了國家!”洪無語良久,後歸降。
大盤點:三國曆史上著名的十大冤家死對頭!
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可以説是人一生中最感到過癮的事兒,這種例子哪個朝代都有,三國時代最多——兩個完全同一當量的英雄,卻偏偏不在同一個陣營,好象老天爺故意的安排,安排他們給後人演出一幕幕好戲。
NO1曹丕VS曹植
曹操在三國時期,應該算是一位大政治家,劉備、孫權是無法與之比擬的。在宋代以前,對於曹操的看法,比較接近於歷史的真實面貌。《資治通鑑》裏這樣評價,説他“知人善察,難眩以偽。識拔奇才,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獲其用。與敵對陣,意思安閒,如不欲戰然;及至決機乘勝,氣勢盈溢。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對之流涕,然終無所赦。雅性節儉,不好華麗。故能芟刈羣雄,幾平海內”。這樣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在他生命的末期,還是很清醒的,作了死後繼承的安排,但也無法避免他駕崩不久,兒子們便開始的互鬥。在中國,再英明的帝王,也難能免除這種可怕的接班之爭,可見權力這東西,是多麼強大的誘惑了。
曹操生前一度屬意曹植,因為這位詩人屢有不俗的表現,曹操愛才,有心想傳位於三兒子。作為文學家的曹操,也許很欣賞他這個詩人兒子的才華,但他更是一個政治家,從曹氏政權長治久安的角度考慮,就覺得江山基業交給曹丕,要更有把握些。這樣,曹丕上台後,由於曾經有過這樣一段歷史背景,這位置差點讓曹植坐了,當然不能輕易放過。
曹操死了,曹丕立刻把曹植找來,他恨透了曹植,想找個最毒辣的招數來羞辱他。想來想去,自己最嫉妒他的詩才,就命令他七步內寫首詩,結果曹植做出來了。曹丕沒辦法,只好把他貶回了封國。後來曹丕伐吳回來,還到山東去看了曹植,大概哥倆敍舊以後又唸了念兄弟的感情,曹丕封曹植為陳王。
不過曹丕由於發自對曹植的憎恨,對宗師的兄弟都非常苛刻,四弟白馬王曹彪被他給逼迫服毒自殺。曹姓的諸王也被他拼命的擠兑,依仗和府邸的規模都大幅度裁減,宗師的王爺們受到的待遇很差,還經常被地方官欺負。同時呢,卻非常信任外姓大臣,比如司馬懿,這也給後來的變亂創造了條件,設想一下,假如宗師兄弟們有權利的話,後來司馬懿就算是叛變,只要有個有威望有勢力的曹姓王爺站出來一揮手來個“清君側”,司馬懿還真不好弄呢。
不過也有另一種説法,説曹植勾引了曹丕的美女老婆甄夫人,還寫了著名的《感甄賦》。後來曹丕當了皇帝以後果然殺了甄夫人,更加印證了這個説法。明帝曹睿(就是甄夫人親生的兒子)繼承了皇帝位後,曾經想毀掉《感甄賦》,讀了以後覺得文章太美了,沒捨得下手,但是還是覺得名字不雅,容易引起人議論,就改名為《洛神賦》。這樣看來事情原來越有眉眼了,弄不好明帝曹睿就是曹植的兒子也不好説呢。
對抗級別:9
點評:曹植的才華橫溢無可非議,作為一個藩王或者宰相搓搓有餘,但是他不同帝王之道,權謀不及曹丕。他的才華主要在文學上,對於治理國家他根本比不上曹丕。尤其是要成為一個政治家,光是才華是不夠的,權謀帝王之術是最重要的。
NO2姜維VS鄧艾
姜維——(202年-264年),三國時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
鄧艾——(197年-264年),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將領。其人文武全才,深諳兵法,對內政也頗有建樹。鄧艾多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蜀漢姜維。
演義裏有描述,這兩個人的對抗也是非常的精彩。在鄧艾之前,姜維在西線幾乎沒有遇到對手,打一仗勝一仗,還獲得了祧西大捷那樣的勝利,殲滅了好幾萬魏軍,比諸葛亮的戰果都大。
可是鄧艾一出來,情況就不一樣了。舉兩個例子:一;有一次,姜維在在白水跟鄧對峙,姜維初戰有點兒小小的不順利,於是派廖化把大營向鄧艾那裏移動,自己玩兒了個金闡脱殼,跑到後面去抄襲洮城。鄧艾一看就明白了,對手下説:“別傻忽忽的在這兒跟廖化耗了,沒看到打了敗仗還移營靠近我軍的,這分明是想粘住我,姜維一定去偷襲洮城了。”於是帶兵星夜去了洮城,佔領了城池,才沒有失敗。
二;就是段谷大捷,當時姜維和胡濟約好在分兵兩路在南安匯合,結果胡濟遲到了,沒來。鄧艾打了個時間差,在姜維行軍路上埋伏,把姜維打了個大敗。還有就是後來的侯和大捷,也是鄧艾佔了上風。
後來攻克成都以後,鄧宴請手下的將領,喝醉酒後得意洋洋的説:“要説姜維啊,真可以算是當代的健兒了,可惜他遇到了我,所以才走投無路啊。”
不過鍾會非常欽佩姜維,寫信勸降他説:“我在魏國的時候就聽説過你在巴州和漢中建立的威名,當時就很景仰你,希望你能來,讓我好好的瞻仰一下您的尊容。”姜維當時確實也報着恢復故國的念想,私下告訴後主:“您再忍忍,我馬上就能幫助您恢復國土。”姜維於是假裝投降了鍾會,鍾會樂壞了,寫信給司馬昭説:“中原的名士,沒有一個能和姜維相比的。”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姜維臨死之前,還是拉了鄧艾當墊背的。
對抗級別:8.5
NO3魏延VS楊儀
魏延——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期間魏延多次請諸葛亮給他統領一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因而認為自己無法完全發揮才能,心懷不滿。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相互爭權,魏延敗逃,為馬岱所追斬,並被夷滅三族。
楊儀——三國時期蜀漢大臣。初為荊州刺史傅羣主簿,後私自投奔關羽,任為功曹。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劉備讚賞,擢為尚書。因與尚書令劉巴 不和,降為弘農太守。建興三年(225)任丞相參軍。五年,隨亮出軍漢中。八年,遷長史,加綏德將軍。亮卒,他部署安全退軍。亮生前定蔣琬繼己任,儀僅拜中軍師。十三年,因多出怨言,被削職流放至漢嘉郡。至郡覆上書誹謗,被收獄,自殺於獄中。
魏延是個人才,但沒得到諸葛亮特別的重用,在諸葛亮手下受楊儀這種低級別人物的氣,真為他很不平。
楊儀這個人,沒什麼大才華,有點兒小聰明。擅長幹瑣碎的事兒,調集點兒糧草啊,管理管理錢財啊,是個好手,偏偏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