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説起中醫,其實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説,應該是不會陌生的。中醫在我國已經發展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傳説當中的黃帝和炎帝時期,就已經出現中醫了。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中醫其實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一套理論知識。但是現在有一些人卻盲目的迷信信息。認為中醫效果特別慢。好像喝了半天藥也不太有效果。所以也有人認為中藥對於疾病的治療效果並不太大。真的是這樣嗎?
中醫在現代的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似乎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慢郎中'',只能治慢病,不能治急症。其實,這種看法是有失偏頗的,中醫中的針、灸外用療法,對應急症效果頗著,只是少被人們知悉罷了。
今天就舉一個因飲食不當而影響到胃正常肅降的功能,以致胃氣上逆,體內痰濕病邪集聚,引起眩暈的嘔吐相應的施加針灸的例子,以破人們的傳統觀念,詳情請隨小康接着往下看:
一.針扎
首先分析,治療則當和胃降逆止嘔,健脾消痰。那就要針扎內關,足三里,中脘三穴了。
1. 內關
2. 足三里
3. 中脘
內關是治療心胸腹疾病的驗穴。可降逆、寬胸、理氣,具有調節任脈的作用,常用此穴治療心悸、胃痛、嘔吐等疾病,都具有良好的效果。足三里為胃經的合穴,中脘為胃經的募穴,二穴能和胃降逆。扎完後大約過5分鐘,患者便會稍稍緩解了。
但若被針灸者體質較虛,可以再拿幾片人蔘片給患者含服。選方用法正確,效果便會十分明顯了,不到5分鐘,患者脈勢就會開始轉柔和。而後再行針一次,腹中嘈雜感明顯好轉。
二.艾灸
最後想要除掉病尾,則艾灸便派上用場了。照海是腎經上的穴位,同時也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蹺脈。灸此穴就可以治療咽喉部位的不適。加之風池穴,各做15分鐘懸灸,咽喉不適感,頭暈感均消失。
針與灸一直以來都是中醫治療疾病的獨特方式,不僅操作簡便,隨時可用,療效也常常出人意料地好。尤其面對急症時,針灸往往能起到重要作用。
就如醫籍《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中所言:''擅治急症,是中醫學的固有傳統,自古從今的中醫名家大師,人人都是'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高手,何以現代中醫就退出急症陣地了呢?可見時下世人視中醫為'慢郎中'其實是很錯誤的觀點的!
所以終於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一定有它流傳下來的道理。幾千年的發展已經集結了多少代人智慧的結晶了。所以中醫還是有它的精髓所在的。雖然説中藥喝起來可能效果比較慢一點。但是俗話説中醫是固本的。也就是説,終於可以從源頭上治療一些疾病。從而杜絕疾病的再一次復發。其實總之來説,中醫和西醫都有他們各自的長處。如果説我們真的身體出現問題的話,還是到醫院裏面聽醫生的話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