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洋娃娃在動!”3歲女童緊急送醫,醫生卻説孩子沒撒謊

説到玩具,每一代人的童年都會出現它們的身影,算是孩子童年不可缺少的玩伴。無論男孩還是女孩,對娃娃的喜好大多是不變的,頂多是蜘蛛俠和芭比的區別,而有了它們的陪伴,家長們才能忙裏偷閒、得到片刻的喘息。

隨着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娃娃的質量和外形也得到進一步完善,不光是材質方面,連逼真程度也越發接近真人。不少家長為了給孩子最好的,寧願花費高價去國外購入仿真娃娃,也要給孩子最好的陪伴,卻沒想過這種娃娃可能傷人。

前些天,我們小區就發生了一件大事,説是王家3歲的女兒半夜又哭又鬧,嘴裏不停説胡話:“媽媽,牀頭的洋娃娃在動!你快看!它在瞪我!”嚇得王家兩口子來不及找車,直接打120把孩子拉醫院去了。

“媽媽,洋娃娃在動!”3歲女童緊急送醫,醫生卻説孩子沒撒謊

那邊醫療車剛走,這件事就在小區傳開了,八卦傳聞越穿越離奇。第二天更有保潔人員報信:王家夫婦回到家,第一時間就把洋娃娃扔了,還是扔到小區公共垃圾桶的那種。

這下事情被説的更邪性了,一時間什麼風水都出來了。週末業主開會碰上王太太,我終於忍不住上去詢問孩子是不是在説胡話?

沒想到王太太一揮手,直接跟我解釋了整件事的原委。

“媽媽,洋娃娃在動!”3歲女童緊急送醫,醫生卻説孩子沒撒謊

鬧事的那個洋娃娃本是長輩送給她小女兒的禮物,屬於市場上比較流行的仿真人偶,因為材質觸手生温,造型逼真,非常受孩子們的歡迎。人家是好意,誰想小女兒不走尋常路,壓根兒不能看到人偶。王太太想着這麼好看的娃娃,哪怕擺牀頭看着也是好的,誰知小女兒半夜開始哭鬧,非説人偶的眼睛在動,還在瞪着她。

王太太一看女兒開始説胡話,還發燒了,這才意識到問題嚴重了,趕忙緊急就診。誰知到了以後,醫生反而説孩子並沒有撒謊,反而是家長做錯了。

“媽媽,洋娃娃在動!”3歲女童緊急送醫,醫生卻説孩子沒撒謊

原來,這一切都跟心理學上的恐怖谷效應有關。

恐怖谷效應出現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由日本的機器人學家森政弘提出。説來好笑,他本身是為了機器人外形的製作才研究的,卻沒想到陰差陽錯,反而證實了早先弗洛伊德提出的《恐怖谷》對人的影響。

森正弘表示,他在製作機器人的過程中,發現如果機器人與人類的外表達到極度相似的時候,人類會對機器人的存在呈現非常反感和負面的態度。這是因為機器人到底是死物,跟人類過度接近,反而會放大外形上的不同和僵硬,而這種氛圍被敏感的人過度放大,產生“行屍走肉”的錯覺

王家小女兒就是如此,她深受恐怖谷效應的影響,誤以為娃娃在瞪着自己,到了夜晚,這種恐怖會呈幾何式放大,這才有了哭鬧甚至被嚇到發燒的表現。

聽完整件事,我不僅感慨心理學的奇妙之處,另外,大家喜歡人偶娃娃嗎?

-----------------------

關注,你想了解的母乳餵養、輔食添加、疫苗接種、疾病護理、成長髮育,都能在這裏找到答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57 字。

轉載請註明: “媽媽,洋娃娃在動!”3歲女童緊急送醫,醫生卻説孩子沒撒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