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上學後,開始有了屬於自己的社交圈,其所接觸的生活環境不再侷限於家裏,其所接觸的對象不再侷限於父母家人。學校猶如一個小社會,孩子不斷摸索着與他人相處的技能,而孩子是否能夠在這個試探的過程中掌握主動權,這就決定着孩子在與同伴相處時是否處於被動的狀態。但因為缺乏生活經驗,孩子受同伴欺負的情況並不少見。
案例:
同事小嚴是個品學兼優的女孩子,從小到大都是“別人家孩子”的代名詞。她不僅成績好,還懂事聽話,別的小朋友想買玩具了就找父母撒嬌,在她這裏是不存在的,父母説不給買她就乖乖的把玩具放下。因為家裏還有一個弟弟,她從小被父母教育“要多讓着弟弟”、“女孩子就是要乖一些”等等。不僅在家裏乖巧懂事,她對同學也是這樣,凡事能忍則忍,也經常被同學欺負。
後來出了校園進入社會,工作上遇到不公平對待她也不敢給自己爭取利益。結婚後更是糟糕,丈夫對她不好,整天吆五喝六的,她還覺得沒什麼,誰勸都不聽。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的境況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寶媽的教育方式有問題。寶媽一味地要求孩子忍讓使得孩子在性格上表現出委曲求全、窩囊的一面,這也使得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受到了負面影響。
“窩囊”孩子有哪些特徵?1、沒有主見
如果孩子缺乏主見,就很容易被同伴忽視自身的想法,時間長了孩子就成為那個被容易忽略的人。沒有存在感,讓孩子更加容易受到同伴的欺負,因為在同伴看來欺負沒有存在感的孩子更加容易得手,所需要付出的代價更小。
2、性格自卑
當孩子的性格特徵中有自卑的特點顯現時,在集體生活中就很容易處於被動的狀態,孩子不敢爭取屬於自己的東西,常常處於忍讓退後的狀態。不敢抬頭看人的孩子更加容易成為被他人欺負的對象。
3、膽小怯懦
膽小怯懦的性格使得孩子更容易成為無辜的受害者,在校園暴力中膽小怯懦性格的孩子也更加容易受到欺凌。
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變窩囊?1、父母偏心造成的
對於二胎家庭來説,如果父母總是要大得讓着小的,對小的那一方偏心太過,老大的心理需求長期被壓制,不能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則會讓老大性子慢慢習慣了忍受,變得卑微,膽怯。
2、父母太過強勢
家長控制慾太強,喜歡對孩子事事都替孩子做主,剝奪孩子鍛鍊動手能力的機會。要是孩子一旦不聽話,就對他們非打即罵的,這種強制孩子屈服的方式。讓孩子慢慢依賴家長,不會獨立思考,缺乏主見。要麼會把孩子變成一個膽小自卑的人,要麼會讓他們長大後變得叛逆難管教。
3、強制孩子與別人分享
有的父母比較好面子,比如有孩子來家裏做客,就喜歡強迫自己的孩子把玩具拿出來跟別人分享。或者出去玩的時候,總是要自己的孩子讓着別人的孩子。這樣大人是在別人面前落了個好印象,但是卻把自己的孩子坑慘了,孩子也就會會慢慢喪失“自我”,最後變成討好型人格。
4、經常否定孩子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否定孩子,孩子沒有表達的機會,很容易導致自己產生沒有主見的性格特徵。所以父母一定要先聽聽孩子的想法,不要沒有等孩子把話説完就急於否定。
不想孩子被人欺負,家長應該怎麼做?1、別輕易否定孩子
父母在教育中不要輕易地否定孩子,多給孩子一點鼓勵讓孩子更加自信一些,在遇到危險時更懂得如何主動出擊保護自己。
2、學會尊重孩子
教育孩子,要以尊重和愛為前提,不要強迫孩子去做他們不喜歡的事情。當孩子為了保護自己的物品而不願意分享時父母通常會批評指責孩子。這種逼迫分享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更早地學會了委曲求全。
如果不能夠發自內心的分享,對於孩子來説就是一種道德綁架,孩子無法從分享中感受到快樂的一面。給予孩子選擇以及堅持自我的機會是孩子成長的有力保障。
3、培養孩子反抗的能力
父母與其為孩子規避風險,不如培養孩子反抗的能力。當然這並非是在教育孩子“以暴制暴”,而是以培養孩子自我保護意識為基礎。在遭到欺凌時孩子予以反抗的姿態會對欺凌者起到一定的一定的震懾作用。
4、不要在公開場合批評孩子
如果媽媽經常性在公共場合,面對其他小朋友批評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自尊心會受到嚴重打擊。由於害怕會再次受到打擊,他們不敢在人前表現自己,哪怕自己有時候被人欺負了,他們也不敢進行反抗。
因為他們已經在心裏豎起了一座自卑的牆,認為自己無論怎樣反抗都不會有好的結果,就乾脆放棄了。
5、多鼓勵孩子
父母多鼓勵孩子,可以讓孩子有勇氣面對挫折和打擊。而表揚可以讓孩子變得對自己充滿自信。父母的支持和肯定就是孩子“立起來”的底氣。
大家對於孩子挨欺負的現象有哪些看法呢?對此有哪些教育經驗分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