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專家認為,爬行訓練可以加強寶寶的前庭和感覺系統的統一性,從而讓身體可以更加靈活的活動,進一步促進腦部發育。
執筆:喬蘇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後
有很多寶寶在學走路的時候都是從爬行開始的,然後慢慢的過渡到搖搖晃晃的走路,更有一些孩子沒有經歷過爬行,直接就開始了行走,有的家長會非常喜歡這種行為,認為這是因為孩子比較聰明,學東西快的表現,但其實這種認知是不對的。
本文圖片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同事朵朵媽最近在和我聊天的過程中,透露了朵朵的一些情況,她告訴我,朵朵快兩歲了,已經會走路了,但是走起路來總是摔倒,同手同腳的情況總是出現,四肢不協調。
這讓我有些驚訝,因為朵朵媽早在孩子9個月左右的時候就開始教他走路了,過了這麼久,照理來講,孩子也應該會正常的走路了,走路不穩、搖搖晃晃一般只會出現在開始學走路的幾個月。
後來在我的詢問下,朵朵媽才繼續説,當時教朵朵學走路的時候,他直接就站起來了,朵朵媽還想着這孩子天賦異稟,肯定能很快的學會走路,誰曾想,過了這麼久,也不見孩子進步多少。
她還跟我抱怨道,鄰居家的一個小姑娘,比他家孩子晚出生一個月,現在不要説走路,連跑都可以了。
我聽後感觸良多,不知道“不爬就走”的孩子聰明是哪裏來的謠言,實際上,孩子走路是個自然發展的過程,一般都會經歷過爬,再到走。少經歷一步對孩子的發育都有重要的影響。
“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區別在哪裏?1、大腦的靈活性
醫學專家認為,爬行訓練可以加強寶寶的前庭和感覺系統的統一性,從而讓身體可以更加靈活的活動,進一步促進腦部發育。
這是寶寶走路前的一種運動方式,在大腦的指令下,寶寶的左右肢體交替輪流運動,這種運動的衝動會通過腦橋交叉,從而使整個大腦都開始活動。
喜愛爬行的孩子因為大腦經常性使用,所以靈活度會高很多,同時,這種運動還能夠鍛鍊小腦的平衡作用,所以先爬行的孩子往往學習走路的過程比一開始就走路的孩子要更加穩定,而且學習的時間更快。
2、四肢的協調性
寶寶開始爬行的時候,全身上下和四肢都會參與到運動中來,孩子經常爬行就可以鍛煉出一個很好的協調能力。
在爬行的過程中,寶寶一定會頭頸揚起觀察四周的事物,然後四肢交替抬起來向前移動,這會鍛鍊孩子的胸腹、腰背以及四肢力量。
通過這種綜合性的運動後,寶寶就可以快速的學會支配左右手腳。
而孩子如果沒有經過爬行,直接就學習走路,便會在學習走路的過程中搖晃踉蹌,平衡力差,因為肌肉沒有得到充分的鍛鍊,力量也會相對薄弱,更難將簡單的步子走好。
3、對事物的好奇心強度
寶寶在還沒有學會走路之前,有很大一部分是憑藉觸感來感知這個世界的,所以他們總喜歡對周圍新奇的事物摸摸碰碰。
而在爬行的過程中,他們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不斷的探索更多的新奇世界,在孩子天然的求知慾下,這種自己探索的感覺往往讓他們更加的滿足。
相比較而言,將孩子抱到他所想去的地方就少了很多的探索過程,孩子不能感受到這個過程的樂趣,就容易對事物沒有新鮮感。
同時,愛爬行的寶寶往往體質更加的強壯,他們的性格也會更加的自信,活潑開朗,反應更加的靈敏。
父母怎樣幫助孩子正確的走路1、訓練孩子的爬行能力
一般而言,孩子在學習走路的過程中,會自主的先學會爬行,但是有的孩子還是不太會這個動作。
所以父母可以言傳身教,自己做一個爬行的動作,讓孩子跟着自己做,在好奇心的趨勢下,寶寶一般會非常樂意模仿。
2、鍛鍊孩子的協調能力
孩子如果慢慢的學會了爬行,通過爬行可以快速的到達他們想去的地方,那麼此時父母就可以考慮教他們走路了,先扶着寶寶的胳膊,慢慢的引導他們走,等到稍微穩健一些,就大膽的放開手讓寶寶自行行走。
可以在寶寶面前放一個“誘餌”,吸引寶寶朝着這個目標前進。
3、給孩子提供安全的環境
教寶寶走路時,一定要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周圍要沒有凸起來的地方,地板上最好鋪上海綿,以免孩子摔倒後受到損傷。
如果是在家裏的客廳教孩子走路,那麼注意茶几、書桌等邊邊角角的地方要貼上泡沫紙,以防寶寶磕到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