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芽媽聽説你才高八斗、學富五車、通曉八國語言,不知對“嬰語”可否瞭解?
聽到這句話,相信很多新手媽媽一定一頭霧水。好吧,看在你一臉尷尬的樣子上,芽芽媽就不為難你了。下面讓芽芽媽帶大家好好學習一下“嬰語”吧!
“嬰語”,是小寶寶的獨家絕學,此話一出,萌遍四方。但只可惜,這是一門長大就會遺忘的武學。
無數的大人為了博得小寶寶的一笑而苦心修煉“嬰語”聽力大法,而“嬰語十級”,更是被奉為語言的至高境界之一。
別看這些小寶寶年齡不大,但是卻掌握着世界上最難懂的語言之一,那就是“嬰語”。
雖然説,我們也是從那個時候過來的,但是現在的你,真的感覺會比一歲時的你更優秀嗎?你和“紙尿褲寶寶”的差距在哪裏呢?別擔心,芽芽媽會為你支招的!
01
嬰語一:媽媽,我吃飽了
如果你的寶寶眼睛眨巴眨巴的看着你並且嘴角微微上揚,可愛的小笑容也會不時的呈現出來。
並且寶寶的小嘴兒也是一張一合的,小胳膊和小腿也開心的晃動着,還時不時的伸伸胳膊,踢踢腿呈現出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那麼此刻的寶寶就是吃飽了,開心呢!
02
嬰語二:媽媽,我餓了
如果寶寶哭鬧的聲音是有節奏的由小到大,媽媽用手觸及寶寶的臉蛋兒或嘴邊兒時,他就會馬上扭轉頭,張開小嘴做出吸吮動作。
這個時候媽媽把手拿開,寶寶就會哭鬧得更厲害。而且在寶寶哭鬧的時候會出現嘴唇發乾,並時不時地用小舌頭舔嘴唇,顯得很煩躁,那麼就代表着寶寶餓了!
03
嬰語三:媽媽,抱抱我
相信很多新手媽媽都會發現,當你在寶寶旁邊整理被子,收拾衣服的時候,你會發現寶寶的小腦袋會隨着媽媽的身影而轉動。
不僅如此,寶寶還會眯着眼睛,撇着小嘴,仔細的觀察着媽媽的一舉一動。其實寶寶真實的想法是:“媽媽,你為什麼不過來抱抱我!”
04
嬰語四:媽媽,我要拉臭臭
當你發現寶寶在吃完奶後,臉上的皮膚漲的發紅並且皺着眉頭,似乎是在用力做着什麼。那麼芽芽媽告訴你,此刻的寶寶一定是在拉臭臭了!
05
嬰語五:媽媽,我好熱
如果寶寶的哭聲很大而且神情不安,小胳膊和小腿一直不停地舞動着,媽媽用手一摸,寶寶脖子上有很多汗的時候,這就表明寶寶熱了!
06
嬰語六:媽媽,我困了
如果你發現一向很喜歡和媽媽對視的寶寶突然開始不耐煩起來,出現打哈欠或者乾脆眯着雙眼不理睬媽媽的時候,那就是寶寶要睡覺了!
07
嬰語七:媽媽,我愛你
當寶寶聽到媽媽熟悉的聲音,就會興奮的立刻轉過頭來看着媽媽,嘴角微笑並時不時的發出嗯嗯啊啊的聲音來表達“媽媽,我愛你!”
08
嬰語八:媽媽,我害怕
如果你發現寶寶瞪大雙眼,左顧右盼,並且使勁的尋找着光源而且哭聲起伏越來越大的時候,媽媽們就要注意了,這是寶寶害怕的表現。
09
嬰語九:媽媽,我病了
如果寶寶突然出現劇烈的哭鬧,神氣活現的雙眼變得黯然無光並且眼神有些呆滯,那麼寶寶的這種哭鬧媽媽就要注意了!
這種哭鬧是一陣一陣的,並且是怎麼哄也哄不好的那種。但是過了一會,寶寶又可以自己玩耍或安然入睡,間隔一段時間後又會再次出現劇烈的哭鬧。這種情況表示寶寶可能生病不舒服了!
10
嬰語十:媽媽,我不想理他
如果家裏來了位滿臉絡腮鬍子的陌生叔叔,你會發現寶寶會把頭扭轉過去,不看他,因為寶寶不想理他!
寶寶長時間哭鬧怎麼辦?
1、找出哭鬧原因
如果六個月之內的寶寶出現長時間的哭鬧不止,家長一定要盡力的去哄寶寶,不能放任不管。
因為寶寶是不會用哭泣來吸引你的注意力的,他們的哭泣都是有原因的,基本上都是在請求父母的幫助。
2、針對性解決
如果寶寶只是由於身體不舒服導致單存的想哭,這個時候父母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來解決。家長可以讓寶寶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寶寶自然就不哭了,這對大一點的寶寶同樣適用。
例如:帶寶寶去另一個房間或者帶他去户外吹吹風等,都是轉移寶寶注意力的好辦法,這樣寶寶就會忘記哭鬧轉而去探索其它目標了!
芽芽媽小提示
如果寶寶長時間哭鬧很有可能導致大腦缺氧,甚至會有窒息的危險。
因此,家長一定要注意!寶寶長時間的哭鬧一定是有原因的,要趕緊找到問題所在並且及時解決,讓寶寶減少哭泣的時間。
寶寶長時間哭泣的危害是什麼呢?
嬰兒長期哭泣會危害大腦健康,這項科研證明長期哭泣會危害嬰兒發育中的大腦,導致今後呈現認知障礙
而且長期啼哭的嬰兒雖然最終會停下來,但不是因為他把握了單獨酣然入睡的竅門。而是因為他已筋疲力盡,不再對取得幫助抱有期望。
這種失望、壓抑的心情會讓他們釋放一種“壓抑激素”,將給寶寶留下一輩子的陰影。
雖然説寶寶偶爾的哭鬧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長期的哭鬧則會影響寶寶的健康。
而且,寶寶持續性的哭鬧還有可能是因為嬰兒腸絞痛,嬰兒腸絞痛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乳糖酶缺少而導致的乳糖不耐受,這些都會引起寶寶長時間的哭泣!
參考文獻
6個月內嬰兒不明原因哭鬧的影響因素分析.黃含秋.臨牀合理用藥雜誌,2016,9:26-27.
嬰兒病理性哭鬧的病因探討.劉克勤.陝西醫學雜誌,1990:49-50 9.
6個月內嬰兒不明原因哭鬧的危險因素研究.郝波,趙更力,張文坤,陳麗君.中國兒童保健雜誌,2006:44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