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
第二章:有病“擇藥當之”
第三章:養生要有平常心
編者按:養生其實,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習慣以及生活方式。在中醫的領域裏,就是把我們的養生之道分開來説了。那麼,下面就跟我們一起去看看中醫是如何細説養生的吧!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
中醫學的臟腑學説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並將其劃分為五大系統,人體以五臟(心、肝、脾、肺、腎)為核心,膽、胃、小腸、大腸、膀胱和三焦為六腑,五臟與六腑相表裏,並通過經脈的聯絡與皮毛筋骨、四肢百骸相聯繫,一主表一主裏,構成了人體的大致框架。
所以,肝與膽相表裏,有句成語不是叫肝膽相照嗎,它很好地形容了肝膽之間的關係。心與小腸相表裏,胃與脾相表裏,肺與大腸相表裏,腎與膀胱相表裏。
將以上分別聯絡起來,就形成了五大系統。我們在談論五臟功能的時候,談的實際上是五臟對於本身和其他連屬以及全身系統的功能。而我們在給五臟定位的時候,則為我們內部的器官了。
所以中醫的五臟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的功能遠遠超過了西醫的心臟、肝臟等解剖學中的各臟器的功能。
同時,中醫裏的一些表述,實際上是與古老的文化相聯繫、相通的。很多古時候流傳下來的成語,都有醫學道理在裏面。比如説,我們形容一個人容易發脾氣,叫肝火旺盛;形容一個人害怕,叫膽小如鼠。可見,肝、膽等器官,中醫認為它們是跟人的情緒和氣質分不開的。
在症狀上,比如説個人便秘,我們説他肺氣虛,在治療上或者飲食上就需要給他來一些補肺氣的藥品或食物,吃完以後大便就會下得順暢了,因為從中醫理論上講肺與大腸是互為表裏的。
比如説,一個人心煩易怒,他的心火特別旺盛,那麼這個火就會下移至小腸,體現在小腸上會產生什麼症狀呢?這個人可能在小便的時候會有灼熱的感覺。
《素問·玉機真髒論》就提出:“五臟相通,移皆有次。”這些學説如果按照現代醫學的概念去套,那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根本不可理解,但是這些經驗確實是從幾千年的臨牀經驗、生活實踐以及治療過程中總結歸納出來的,是很有科學道理的。
再比如説,肝通竅於目,肺開竅於鼻,心開竅於舌,小到微觀的症狀,大到宏觀的環境,都綜合在內了。所以只要把這種模型結構搞明白了,我們在養生方面就可以獲得一些健康性的指導。
有病“擇藥當之”
有很多人認為自己身體不舒服,然後就買很多高檔營養品回來補身體,覺得越是高檔的營養品就會對身體越有好處,我認為這完全是一種錯誤認識。
現在社會上經常有些藥品廣告不負責任地誇大療效,説是研究或發現了一個什麼東西,如何如何好,這個東西是人體必需的,標很高的價錢就讓你買。比如説,大家經常見到街邊有許多的商店掛着回收冬蟲夏草的牌子,而賣冬蟲夏草的人就會説:這東西有多麼好,多麼珍貴,上萬塊錢一公斤,你吃吧,吃了肯定能延年益壽什麼的。
我在這裏不是説冬蟲夏草不好,它的確是一味很珍貴的中藥,但並不是對所有人都適用,盲目使用甚至可能會有副作用。如今冬蟲夏草之神效似乎使人們進入一個誤區,此亦世風之變,物識之變所然。
如果你對照五臟體系的結構模型來看一看就知道了,我們講身體要維持一種動態平衡,那麼你的身體是否缺這種東西呢?如果缺這種東西,吃它才有好處;如果不缺,這個東西再貴吃了也沒好處。
中醫有一句話叫“有病擇藥當之”,就是得這個病就該吃這種藥,不是這個病吃這種藥就沒用。
在宋代曾經流行過一種可笑的養生方法。那個時代貴族以養生為一種殊榮,那麼他們養生流行吃什麼呢?他們吃石頭,就是那種鐘乳石。當時人的理解是,鐘乳石幾千萬年才長這麼長一點,所以吃了肯定能長壽,還給它起了許多好聽的名字。但實際情況是這樣嗎?當然不是了,現代人聽了可能都覺得難以理解。
我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個人是到京城去參加科舉考試的。古代的交通不發達,去一趟京城不容易,當他千里迢迢來到京城後,卻得了一種肺病。得病以後,找了很多大夫也沒有治好,身上的盤纏也快花光了,實在沒辦法了。
後來,他遇到一位高人。這個高人對他説:“你的病我或許能治。我跟你説,你到市場上去買兩筐梨。現在正好產紅肖梨,價格非常便宜。你弄兩筐梨然後擱在這驢背上,你就往家鄉走吧。回家路上每天吃多少梨不限量,如果吃完了你就再買些,每天就是吃梨。當到了晚上在旅館裏睡覺的時候,你就把這個梨擱在一個石器裏,把它給搗碎了,然後喝那個梨汁。”
想想也沒有其他的好辦法,結果這個人就按照高人説的方法去做了,結果回到家以後他的肺病真的就好了。為什麼呢?因為梨性是甘寒的,它本身對肺就有好處,就這麼簡單。結果當時不明真相的人,就傳説這種梨能解毒,導致紅肖梨的價格扶搖直上,把它吹得效果都神了。
養生要有平常心
長壽之心人皆有之,養生之術人皆求之。
養生,不能只求一法一術,也不能脱離現實生活,更不能不食人間煙火而脱離人之常情常態。
沒有生活質量的養生之術不但沒有意義,甚至是痛苦的。
中國傳統養生的概念稱為“衞生”、“養生”、“厚生”、“攝生”和“道生”等。
“衞生”是保衞生命;“養生”是養護生命;“厚生”是厚待生命;“攝生”是調攝生命;“道生”則是要求以上諸方面皆遵守一定的法度,就是《道德經》開篇明義的第一句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意是“人要遵循自然規律,自然要遵循宇宙規律,而宇宙要遵循一個法度,這就是自然而然。”
“養生之道”是指養生原則,要求人們在日常養生活動中要順其自然,法於自然。
“養生之術”是指在養生之道法則指導下采用的具體措施。在我們平時日常生活諸多行為中,如吃、喝、拉、撒(尿)、睡、行、動、坐、卧、走等都涉及養生措施。
中醫養生措施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根據每個人條件不同,相應採用不同的養生措施,所謂“因人施養”,“審因施養”。在家庭、社會羣體中,每個人的養生措施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加強體育鍛煉,乙需要着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着重調攝心態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體育鍛煉,或一律改變飲食結構,或一律養神靜心,這樣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的養生需求了。
再有養生措施不能刻意追求,也不能勉為其難,更不必活人受罪。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曾見到有的人為追求“清靜無為”就整日閉門謝客,盤腿打坐,閉目養神,也有人整日留戀山野之中,手舞足蹈,“採氣補身”,還有不少人在“生命在於運動”口號感召之下,風雨無阻,終日爬山或在公園裏摔打筋骨,也有的人為追求“老有所樂”便日以繼夜地“搓麻”不止,更有一些富有人士為追求長生不老,對珍奇名貴食品和補品情有獨鍾。
我們以為,如此養生不但不利於健康長壽,反而會損身折壽。
總之,養生,就是要根據生命規律,在平日生活中以平常心態和行為,適當地養護身心,保持或增進健康,減少疾病,起碼達到不求延年益壽,但求無病久安的目的。
結語:因此,我們對待養生的時候就要以平常心去對待,因為,養生之道也是講究原則的,都是依照事物本身的發展規律來進行的。(作者孔令謙 翁維健 ,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