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食物對於疾病進行治療或調理,稱為食治。食物有不同的性味,對於各個臟器的疾病有治療作用。唐.孫思邈《千金要方》有食治門,蒐集《內經》至唐以前的食物治療學説,並敍述多種食物的性味和治療作用,是着名的食治專着之一。
小竅門
一般情況下,可從食物的顏色、味道、生長環境、地理位置、生長季節幾方面來看。從顏色來看,綠色植物與地面近距離接近,吸收地面濕氣,故而性偏寒,如綠豆、綠色蔬菜等。顏色偏紅的植物,如辣椒、胡椒、棗、石榴等,雖與地面接近生長,但果實被陽光長期照射,故而性偏熱。
從味道上來看,味甜、味辛的食品,由於接受陽光照射的時間較多,所以性熱,如大蒜、柿子、石榴等。而那些味苦、味酸的食品,大多偏寒,如苦瓜、苦菜、芋頭、梅子、木瓜等。
從生長環境來看,水生植物偏寒,如藕、海帶、紫菜等。而一些長在陸地中的食物,如花生、土豆、山藥、姜等,由於長期埋在土壤中,植物耐幹,所含水分較少,故而性熱。
從生長的地理位置來看,背陰朝北的食物吸收的濕氣重,很少見到陽光,故而性偏寒,比如蘑菇、木耳等。而一些生長在高空中的食物,或東南方向的食物,比如向日葵、栗子等,由於接受光熱比較充足,故而性偏熱。
藥物鑑別
食物和口服藥物都是經口攝入,但被人體攝入後所起的作用不同。食物表現為營養功能,可提供能量和營養素,使人享受美味的同時並保持健康;藥物主要起治療作用,無營養作用,還常有副作用。藥食同源的食物,如大棗、綠豆、薏苡仁等,既有治療作用,也有營養功能。
營養素
食物是營養素的載體,是含有多種營養素的混合物;營養素是食物中的有效成分;營養補充劑是人工合成或提取自食物的營養素,補充膳食營養素攝入不足,但不能代替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