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看起來皮膚白嫩、精神十足、身材緊緻,但是我們卻每天無精打采、全身的贅肉、皮膚暗黃呢?其實在中醫上,這些都屬於體內濕氣過盛所引發的症狀。
中醫上講,濕氣一種津液過多的表現,“濕氣”長期在體內停留,會對身體產生很多損害,中醫稱它為“濕邪”。“濕邪在,百病在,濕邪除,百病無”,因此,要及時去處理體內的濕氣。
濕氣“重”的人,大多會出現這4種表現,希望你一個都不佔
1、舌苔厚膩
中醫四診中的“舌診”常用來判斷患者是否體內濕氣過重,“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苔如果很厚、發黃、發膩,這種是體內有濕熱的表現。
2、大便黏稠
中醫講“濕氣黏腸”,如果出現大便比較“黏”而且還會“粘”馬桶,很難衝下去,就説明體內濕熱過盛了,同時還會引起大便次數增多,排便總是不淨,溏軟不成形等
3、食慾差
中醫講“脾惡濕”,當人體內濕氣重的時候,就會出現食慾不振,甚至是無飢餓感、胃脹噁心等現象。
4、小腿發沉,全身乏力
很多人晨起的時候,都會出現四肢乏力,渾身不適不得勁,以為是沒睡好,其實這也是濕氣重的外在表現。
濕氣重除了以上4個表現外,還可能會有以下這些表現,佔得越多就越要當心了。
1、五官:皮膚暗淡,毛孔粗,易出油,長痘長斑;頭痛,頭昏腦脹十分不舒服;眼睛:眼周水腫,眼袋大
2、肢體:關節生濕,發生痠痛、麻木感;易出汗,有腳氣、腳臭;長滿濕疹、斑點、起水泡
3、器官:胃腸脹氣,大便粘膩或稀軟;肚子太大,贅肉多,看不到腳尖了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想祛濕不妨用這幾種食材泡水喝喝
《本草綱目》記載了一個“除濕邪”的名方,準備:赤小豆、薏仁、芡實、橘皮、茯苓、梔子、冬瓜、甘草、荷葉,配製成茶包,開水沖泡5分鐘,每天1-2杯,利濕降濁,帶走濕氣,還您身輕體盈,神清氣爽。
1、赤小豆、薏苡仁:脾虛天敵,祛濕雙雄;
2、芡實:水中人蔘,健脾祛濕,脾胃守護者;
3、茯苓:一克茯苓金不換,消水腫的利器,改善濕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