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是學生在高中學習過程中的一大坎。進一步可以衝向學霸,退一步可以掉成學渣。所以家長們和同學們都該好好看看這篇文章了。
聽一位媽媽抱怨:
兒子原本很聽話,但讀高二以後,突然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父母跟他説什麼話,他都要頂撞回來,有時乾脆不搭理。
期中考試成績有進步,媽媽本想趁這個機會跟孩子好好溝通一下,沒想到孩子反應讓人無語:
媽:兒子你真棒,這次成績不錯,媽為你驕傲!晚上想吃啥,媽媽給你做?
子:吃啥都行。
媽:這一段成績有進步,説明你只要有信心,一定能成功,兒子,你是最棒的!
子:啥最棒的,棒不棒我自己最清楚,什麼都是最棒的,煩不煩啊。我先睡一會,困死了。
媽:去吧,一會兒我叫你。哎,你這回在班上能進前10名了吧?
子:媽——您就別問了。
媽:……………
類似的抱怨,我聽過很多次,故事的主角都是高二學生。這可不是巧合,這其實是很普遍的"高二現象"!
什麼是“高二現象”
“高二現象”是指高中生進入高二後,出現了一系列學習和行為問題。比如:不完成作業、厭學、逃學、脾氣暴躁、頂嘴、打架、早戀、結交不良朋友等。
對於“高二現象”,重點高中的一位資深年級主任曾用了一個詞:“逢二必亂”。他説,不光高二有這種現象,初二的學生也存在這種情況。因為高一學生剛入校,對學校還不熟悉,不敢越界,不敢貿然打破規則。
到了高二,正遭遇着漸漸變難的數學、物理等學科,漸漸逼近的升學壓力,以及越來越豐富多彩的高中生活,各種問題就冒出來了,尤其是學習成績相對差一點的同學。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針對全國六省一市的2萬餘箇中學生家庭的調查顯示,多數二年級家長無論在親子關係上還是教育方式上,都未能採取適宜的方式來應對子女的變化。每個老師和家長都會碰到“高二現象”。
對此,曾有一位校長做過一次調查,讓本校學生給自己寫信。結果收到1000多封信,內容包羅萬象,等於是完成一次高中生心理調查。其中,最煩惱的不是學業壓力較大的高三生,而是高二生。
在教育圈裏,確實有種説法,叫‘高二現象’。這次學生的心裏話也驗證了這種説法,所以高二孩子,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裏,我們都要特別關心。
“高二現象”的焦點問題
高二容易迷失方向
高二階段由於很多學生目標不明確,既沒有高一時的雄心壯志,也沒有面臨高考的緊迫感,是一個容易出現動盪和茫然的時期。一旦遇到挫折,特別是考試中受到打擊,就會自我懷疑,產生焦慮。
有調查顯示:一半以上的學生感到整個高中階段有成績明顯退步的階段,其中大部分學生感到這個階段在高二:(1)偏科現象嚴重;(2)孤獨感和焦慮感較強。
高二戀愛率是三個年級之最
高二的學生熟悉環境,熟悉老師和同學,又還不用高考;同時,他們所要承受來自社會方方面面的壓力越來越多,他們非常需要理解和關心。
為了尋找被珍視的感覺、為了現在自己的傑出和與眾不同,在攀比和從眾心理的影響下,好多學生開始蠢蠢欲動。
“不許跟某某聊天,打招呼也不行,每天晚上必須説一遍喜歡我。”
羅女士幫兒子整理書桌,發現一張語言曖昧的紙條,一看便知是女生寫的,而有如此語言,説明兒子與這個女孩的關係已經非同尋常。羅女士本想好好教訓一頓兒子,晚上便親自接兒子放學,誰知在學校門口,她卻看到好幾對男生女生手拉手親密地往前走。
某中學教育處主任介紹,早戀現象主要集中於高二年級,同學之間肆無忌憚地開玩笑,部分男女生表現過分親密。
不管是哪種現象,都可以説他們的“日子”都不好過。這種由於在成長中出現的性機能成熟和性心理覺醒,給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和學習生活帶來了極大的障礙。
上網
高中階段,高二學生上網最多,尤其是男生,有的幾乎整天都泡地網吧裏,不停地打遊戲,餓了就在網吧幹吃方便麪,有的甚至逃課上網。
這些同學往往很難管教,有時即使老師在網吧裏把他們帶回學校,對其進行教育或者懲罰,也往往收效甚微,沒過幾天,其中大部分同學就會重回網吧。有老師在與學生談心時發現,一部分學生也考慮進沉迷網吧對自己的危害,甚至下決心離開網吧,但往往管不住自己,抵禦不住網吧的誘惑。
學習成績下降
高二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年級,一方面已經適應高中的學習生活,另一方面緊張的高三還沒有來臨,所以心理上比較輕鬆;同時,高二還要面對多個科目的會考,會分散高考科目的注意力……
在成績上,高二也是一個分水嶺,最容易出現兩級分化。一部分同學在高二進步很快,由成績中等上升為優秀,但也有一部分學生存在畏難情緒,將心思用在學習之外,成績迅速下降,對學習失去興趣,自暴自棄,從此一蹶不振。這樣的同學到了高三往往很難有所突破,高考的失利難以避免。
逆反心理嚴重
高二學生的另一特點是不服管教。一些同學對老師﹑家長的批評不再虛心接受,開始反駁﹑頂撞,甚至嘲笑師長,越是父母﹑老師不讓做的事,他們越起勁,一定要和師長對着幹。
為什麼會有“高二現象”
為什麼到了高二,學生會有那麼多的煩惱?
生理因素
青春期的孩子們認為自己身體上已經發育成熟,心理上也已經成熟,他們自認為什麼都懂,甚至比師長都理性,於是渴望獨立的空間,不習慣老師和家長對他們的行為約束和管教,對家長特別逆反。
高二學生的另一心理特點是表面什麼都不在乎,實際上從眾心理很重,既想標新立異又擔心脱離集體。於是有的學生出現了緊張﹑焦慮﹑自卑等不健康心理,由於心理發展與生理發展的嚴重不平衡,就會出現程度不同的對抗情緒﹑逃避﹑説謊﹑破壞﹑暴力等不良行為。
還有就是青春期性成熟帶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進青少年性意識的發展,怎樣去認識愛情、處理對異性的好感、性行為,這些問題他們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引導。但由於家長和社會對性知識教育採取閉鎖甚至恥於談論的態度,致使同學們產生青春期煩惱。
學習壓力
高二階段雖然沒有升學的壓力,但是翻開高二課本,老師們都有一個明顯的感覺:與高一知識相比,高二的知識內容要深得多﹑難得多。同學們在學習方面面臨着更大的挑戰,有的學生因此產生了畏難情緒,感覺學習吃力,上課聽不懂﹑跟不上,由此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時間一長甚至破罐破摔,放棄了學習。這也是高二學生學習方面兩極分化的重要原因。
雖然高考不是迫在眉睫,但是很多高二學生從他們的學長那裏已經領教了高考的嚴酷,升學壓力和社會就業壓力成為他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加上很多家長對學業的過分重視,往往造成許多青少年忽視參加其他社會活動,甚至因為學習而犧牲自己的興趣。
當他們的生活裏只有學習一個內容,自然會感到生活的單調、枯燥,就特別嚮往和迷戀外面的世界,常常和一些社會不良青年混在一塊,或是沉溺於網吧﹑歌舞廳等娛樂場所。
學習行為轉變期
所謂轉變期,我們都知道在初中,由於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決定了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較差,獲取知識主要是從教師那裏被動接受。
到了高一,這種情況雖然有所改變,但對老師的依賴還是比較重。
直到高二,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增強,獲取知識一方面從教師那裏接受,但這種接受也應該有別於以前的被動接受,它是在經過自己思考、理解的基礎上接受。另一方面通過自學主動獲取知識。能否順利實現轉變,是成績能否突破的關鍵。
怎樣判斷“高二現象”
怎麼判斷"高二現象"的發生呢?請爸媽先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1.你和孩子關係疏遠了嗎?
步入高二後,有些學生開始反駁、頂撞老師、家長,越不讓做的事越要對着幹;有學生還會有不同程度的叛逆、對抗情緒,甚至有鬧事等行為,自然影響到青春期的親子關係。
2.你的孩子還願意和你談心嗎?
高二階段的孩子,漸漸將同學、朋友作為傾訴心事的首選對象。有高二學生説:“和父母聊一些話題,比如明星、電視劇,家長不僅不瞭解,而且還會批評我不務正業。如果不方便説出口的,就自己寫完鎖進日記本里。”
據調查:
高中生向父親或母親傾訴心事的比例均在15.50%以下,跟朋友、同學交流心事的比例在58.07%以上。其中高二尤為顯著。
總結: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家長應該成為孩子成長的陪伴者,給孩子一定的空間,讓他們去想、去做自己的事情,在孩子的青春期階段給予有的放矢的關心,切不可通過偷看日記等方式瞭解孩子。想了解孩子,一個不錯的辦法是瞭解孩子喜歡的音樂、書籍、電影等。
3.你更關注孩子的心理,還是學習?
有學生進入高二後表示,自己的學習任務已經很重了,根本沒有精力再去做家長購買的教輔書,但家長還是熱衷於買各種練習題。
很多高二學生將學習問題歸因於客觀性因素,如學習難度加大。但家長多傾向歸因於子女的主觀性因素,二者對學習問題的歸因明顯不同。
這種對學習問題的認知不一,自然容易引發諸多親子矛盾。
4.你的孩子經常頂撞你嗎?
伴隨着高二學生生理上的急劇變化,他們的心理也出現了飛躍式的發展。他們敢於質疑家長的權威,對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對簡單、粗暴的説教方式不盲從,甚至拒絕接受。
同時,學生的個性也處在一個“暴風驟雨”式的發展時期,自我意識迅速發展,成人感增強,要求別人尊重自己,渴望獲得和成人一樣的標準和評價。
調查發現:
當面對父母的壓力時,高二學生選擇“向父母反抗”的比例最高。當親子之間對某件事情持有不同觀點時,47.22%的高二學生選擇“努力爭辯,説服父母”;而當子女不贊同家長的想法時,半數以上家長都會“和孩子一起探討”,30%左右的家長還會“想各種辦法説服他”。這既與高二學生“自我調節”的希望相悖,也易與高二學生“努力爭辯,説服父母”的方式,產生衝突。
家長怎麼應對“高二現象”
和孩子交心,和老師交流,和學校配合!這三點是關鍵!
1.做一個有品位的家長
視人視其友,要求孩子儘量與品行和學習都和自己差不多的同學交朋友,多向比自己優秀的同學學習。
2.做一個善於溝通的家長
默契配合,無事不成。常和班主任或授課老師就孩子的教育進行電話或信息交流,互相溝通,共同設計。要教育孩子學會解決自己的問題,敢於向老師、領導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想法,不要把矛盾交給家長。
3.做一個積極而不消極的家長
要相信每個孩子的未來都會是光明的。尋找孩子的閃光點,進步點,多表揚,多鼓勵,多督促。不説打擊孩子積極性的話,不糾纏孩子犯過的錯。
4.做一個懂一點辯證法的家長
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搞好學習的第一因素是自己。
5.做一個很細心、不馬虎的家長
看重結果,更注重過程。接送時要求孩子帶回作業本並認真看一看,促進孩子養成習慣,平時學習要抓緊,不能大意。注意加強孩子假期中的管理,提醒孩子多接觸健康向上的人和事,督促孩子每天都要有定量的學習時間,要利用假期多與孩子接觸、溝通。
6.做一個有認識高度的家長
承認差距,不求統一。文化課的差距不等於能力的差距,不等於綜合素質的差距,更不等於未來事業的差距。不苛求孩子,關鍵看孩子是否盡了力。看孩子的成績,更要看孩子的綜合素質,看孩子的品行與修養。不扼殺孩子的靈性,不忽視孩子的個性,不泯滅孩子的信心,追求孩子的提高,一點一點的提高。
7.做一個有見識、有修養的家長
當面教孩子,背後論短長。孩子犯了錯,決不護短;當面要批評孩子,背後和老師商議、探討,可論理,也可提意見。不委屈孩子,不錯怪老師。要善於把壞事變成好事。互相理解,共同配合,達到最後促使孩子不僅改正了錯誤,而且還有新的提高的目的。
8.做一個能與孩子交朋友的家長
鼓勵孩子參與各種活動,各種競賽,明白“社會上最需要的是勇氣,最能體現水平的是能力”這個道理。學會找機會鄭重其事的和孩子談有關學校的事,有關孩子成長的事,有關孩子品行表現和學習表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