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3-6的幼兒,已經有高達91%的手機接觸率,而9-10歲的兒童,手機使用頻率已經和成人相差無幾了。
執筆:喬蘇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後
最近隨着疫情的影響,不少孩子被迫要去接受手機的使用,導致出現了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
許多孩子表面上在上網課,但沒過一會兒就點進了其他的界面,他們總是忍不住去玩遊戲、看視頻,許多家長對此毫無辦法。
但我們常常忽視了一個問題,孩子手機成癮關鍵不在於手機本身,而在於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問題。
本文圖片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兒童安全研究報告數據顯示:國內3-6歲的幼兒,已經有高達91%的手機接觸率,而9-10歲的兒童,手機使用頻率已經和成人相差無幾了。
可見手機對孩子的滲透率在國內是非常高的,在許多家庭中,孩子不再需要父母的陪伴,幹什麼都拿着手機,只願活在屏幕的世界裏,這體現了父母非常嚴重的教育問題,具體如下:
1、過度寵溺孩子,什麼要求都答應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説過:如果12歲以後孩子會在叛逆期出現問題,一般是6歲前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
有些孩子在青春期任性、自私,只考慮自己的內心感受,事情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就大哭大鬧,一點兒也不能忍受挫折,這往往就是在幼兒期,父母對他們太過寵溺,沒有原則的去包容孩子的錯誤,使得他們沒有形成良好的規矩。
孩子在三四歲時,如果想要一個玩具而沒有得到,最多用撒潑哭鬧的形式來表達不滿,但如果到了十三四歲,想玩遊戲而遭到父母的禁止,就會有更多的方式來對抗,比如説我們經常會在新聞上看到有的小孩因為不準玩遊戲而離家出走,服毒自殺。所以規矩從小就要立,要在一開始就斬除他任性的資本。
2、沒有做好榜樣
許多父母一邊呵斥着孩子別玩手機,一邊自己盯着手機沉浸其中。為什麼父母可以玩,孩子卻不可以?
雖然父母常常用“玩手機對眼睛不好,我是大人,玩手機沒有關係”等説辭來阻擋孩子玩手機,但是這在孩子的眼裏就是區別對待,憑什麼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孩子感覺心理不平衡,就會用更加叛逆的方式來反抗父母。
3、應對方式不理智,太粗暴
現在的孩子生活在鋼筋水泥和互聯網之中,沒有更加純粹的生活環境,要比我們那一代孤獨很多。
而手機就是探索這個複雜世界的工具,孩子可以通過它來看視頻、聊天、拍照、打遊戲,這是他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所以面對孩子手機上癮,不應該直接沒收他們的手機,或者嚴厲的阻止,而應該用更加温和的方式,去了解孩子依賴手機的原因。
比如孩子喜歡看玄幻小説,父母可以和孩子交流溝通,瞭解孩子喜愛的原因,然後通過移情處理將孩子的這種熱忱轉移到更健康的方式上來,這和戒煙的人會在煙癮來了的時候吃糖是一個道理。
雖然孩子手機上癮,也有許多家長不願意沒收孩子的手機,最大的原因是他們認為手機查閲資料很方便,有利於孩子的學習,但是事實是否真是如此呢?
硅谷作為美國的科技之都,承擔着對電子產品的開發工作。調查研究發現,硅谷的父母們普遍認為電子產品作為學習工具的功能被誇大了。相反,他們更加擔心孩子會對電子產品精神上癮並且影響身體發育。
多名科技界大咖都曾表示過,我的教育中從不會讓孩子在小時候接觸手機。
最著名的例子是Facebook公司總裁扎克伯格以及蘋果公司總裁庫克,他們都強烈的表示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在幼年時代擁有手機。
手機的刺激,就像一個惡魔的低語,無形中對孩子造成傷害。
《連線》雜誌前主編克里斯·安德森認為手機對孩子的吸引力介乎於糖果和可卡因之間,但它更接近可卡因,它們都對大腦的中樞神經有着強烈的刺激,使得孩子情不自禁的去使用手機。
這是美國一位教育學家説過的話。我愛你,所以願意陪伴你,將温柔奉獻給你,但是我又對你有着教導的權利,所以一些原則必須遵守,我不會一直毫無理由的縱容你。
作為父親
父親在家一般都是嚴厲正直的形象,非常有理性,所以在面對孩子打遊戲,長時間盯着手機屏幕的習慣時更要和善,因為你是有力量的,容易粗暴,所以就更應該學着不輕易使用暴力,讓孩子從心裏尊敬你,將你作為很好的榜樣。
作為母親
不能只是感性的愛孩子,一味的遷就孩子,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更要學會堅定立場,當孩子犯了錯,就應該批評,讓其意識到自己做錯了。
孩子遇到難處,可以幫助他,但不能讓他完全依賴自己,沒有判斷是非的能力。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守恆,是指舍與得之間的中間量,當總是對孩子有求必應時,他們就很容易喪失努力和上進的動力,所以適當的延時性滿足是最好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