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孩子戒手機癮,不能用“超限效應”,科學育兒,家長應該早知道
最近有幾個好幾個粉絲私信問我,“超限效應”是什麼,能不能用它幫孩子戒除手機癮?
原來是他們在網上看到一個家長的視頻。視頻中這個家長説用超限效應的具體方法,讓自己的孩子不喜歡玩手機了,再也不碰手機了,他認為挺成功的。
然後如歌也去看了一下視頻,我先説一下自己的觀點。單純機械的使用超限效應,並不能真正的幫孩子戒除手機,還有可能適得其反。那麼,什麼是“超限效應”呢
超限效應其實是一個心理學上存在的名詞,據説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温的親身經歷。
馬克吐温聽了一個牧師的演講,開頭呢很有感染力,他決定給這個牧師捐款,可是牧師演講的時間太長了,讓馬克吐温覺得很煩躁,他又決定不捐款了。最後這個牧師的演講時間長的超過了馬克吐温忍耐的極限,他不僅沒捐款,還從那個捐款的盤子裏拿走了2美元。
超限效應就是超過人的忍耐力極限之後,產生的負面效應或者是反面效應。
前文説到的那個視頻中,那個家長給孩子玩手機設定了一些非常苛刻的要求,比如説連續玩手機8個小時不能停,如果你放下手機就重新開始計時。而且要求每天必須闖關,如果沒有達到闖關的目標就要繼續玩,也不能休息。孩子在玩手機的時候,家長也在一旁陪着,並且不斷的給一些催促,不斷的給一些負面的建議,其實就是批評了。
孩子不一會兒就不摸手機了,把手機扔在那。看似孩子再也不碰手機,看似孩子戒斷了手機癮,但這其實並不是真的。
孩子產生了超限效應,他反感的並不是玩手機這件事,而是方案玩手機時有家長在身邊。那孩子會怎麼做呢?他會選擇一個家長不在身邊的環境玩手機。比如説進卧室把門鎖起來玩,或者去網吧玩,或者出去運動健身的時候偷偷玩。所以孩子並不是真正的戒斷了手機癮。
也有家長問如歌,那麼怎麼才能讓孩子戒斷手機癮呢?簡單來説,家長用高質量的親自陪伴,就能夠讓孩子和手機不再那麼親密。
高質量的親子互動
高質量的親自陪伴,就是一起讀書,一起討論有意思的問題,包括一起出去遊玩健身等等。在這個過程中給孩子正面的評價和正面的鼓勵,孩子會發現和家人在一起比玩手機有意思多了,那麼孩子對手機的依賴性就會降低很多。
科學規劃
而且如歌也認為,孩子玩手機是可以的,但是要有一個時間約定,比如説每週有20分鐘的玩手機時間,具體哪一天玩由孩子自己決定,家長完全尊重孩子的選擇。這樣就能讓孩子通過玩手機這件事情學習自律,學習自我控制,這也是很好的教育的契機。
我是如歌,今天就分享到這,歡迎關注,帶大家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