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每個一身毛病的熊孩子,其實都是在向父母求助

由 鈄翠娥 發佈於 健康

在網上看到過一個視頻,一個小女孩在逛超市時將超市裏的雜糧豆子全部混在了一起,導致超市無法出售,只得通知家長要麼分出豆子,要麼全部買下來,彈幕上“熊孩子”三個字霸了屏。

而關於“熊孩子”的教育,很多人會蹦出一句話:每個熊孩子的家長背後,都有一對“熊家長”。

那麼,原本如白紙一般的孩子,都是怎樣被養成“熊孩子”的呢?

你是大的,要讓着小的

當兩個孩子因為爭搶玩具哭鬧不止時,多數家長會説:“弟弟(妹妹)還小,你這麼大了還不懂事,要讓着小的知道嗎?”

但是哥哥(姐姐)再大也還是個孩子,每個孩子都對自己的物品擁有所有權,有支配的權力,強迫孩子讓給弟弟(妹妹)時,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認為父母不再愛他(她)了,弟弟(妹妹)也會因此恃寵而驕。

久而久之,小的孩子把“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這個殺手鐧用得熟練,可能真的會長成一個“熊孩子”。

而大的那個,也許為了博取爸爸媽媽的關注,採取一些極端的方式,也變成了“熊孩子”。

面對這其中情況,大人更應該説的是:“這個玩具是你的,你自己來決定要不要給弟弟(妹妹)玩。”

快點吃,再磨蹭就遲到了

每個上學的早晨,很多家庭裏都少不了家長催促孩子上學的聲音,但你越是着急催促、指責,孩子越是磨蹭。

家長總認為這是為了孩子好,其實這會讓孩子沒有責任意識,沒有意識到這是自己的事,起牀、吃飯事事都得讓家長盯着。

其實解決的方法也很簡單,讓孩子遲到一次受到學校的懲罰,第二天一定會變成是他在催你。

家裏玩具已經夠多了,別一天買買買,亂花錢

逛超市時經常看到孩子因為要求得不到滿足而大聲哭鬧,有的甚至在地上撒潑打滾,家長為了避免陷入尷尬境地,只得買單收場,然而下一次孩子又故技重施。

其實有時候孩子説想要,並不是真的就要買回家,或許只是想多看一會兒、多玩一會兒。

這時候可以這樣給孩子説:“這些寶貝你都喜歡嗎?媽媽幫你和它們合個影,你想看它們的時候打開手機隨時就可以看到了,我們現在就只選一個帶回家陪着你哦~”

趕快收拾好玩具,你這個搗亂鬼

剛收拾好的客廳,孩子幾分鐘就讓它面目全非,很多家長會對着孩子一邊吼叫一邊命令孩子立刻收拾乾淨。但往往事與願違,你的指責只會當做耳旁風。

面對孩子的調皮搗蛋時家長千萬不要“貼標籤”,不妨試試和孩子説:“呀!我們家遭到怪獸的襲擊了嗎?我現在需要超級飛俠的幫助,有沒有小飛俠來幫我呢?”

要注意的是在這裏説的人物一定要是孩子熟悉的,相信立馬就會有“小飛俠”來搶着幫忙整理。

我家孩子太內向了,連人都不會喊

帶孩子上街遇到熟人、家裏來了客人,平日裏嘰嘰喳喳的孩子,此刻就如鋸嘴葫蘆一般悶聲不出氣,讓家長難堪。總會把別人家的孩子多懂禮貌、嘴多甜和自家的孩子做比較。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和情緒,家長不要讓孩子在人前表現來掙面子,要學會引導孩子:“我們家孩子是慢熱型,需要多和大家玩一會,熟悉一下就好了。”

你真聰明

當孩子主動完成一件事,如幫助做家務、看完一本書、自己解決一個問題時,很多家長都會這樣誇孩子:“你真聰明!你太能幹啦!”

其實這樣的誇讚是碗“毒雞湯”,會讓孩子覺得他自身很聰明,不需要去努力。

其實誇獎孩子是個技術活,家長得多花些心思。

比如,孩子主動解決一個問題時可以這樣説:“寶寶,媽媽很高興!你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解決辦法,媽媽為你點贊!”

最後,家長一定要記住,先有“熊家長”才有“熊孩子”,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家長就先要成為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