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京媽説,原創內容。
前陣子寫了一篇“落地醒”主題的文章,下面不少媽媽留言有“同款寶寶”:
@哎喲印寶兒:我家寶寶每次睡覺是真的磨人,抱着一會兒睡着了,也能放下去,就是沒幾分鐘就醒!!!還有,要麼抱着睡,要麼奶睡,想讓她自己在牀上睡着比登天還難。
@一顆星7862:基本就是哄睡一小時,往牀上放,成功放下的話睡一個小時,第三個小時接不上覺又得抱起來哄……循環往復~此刻正在經歷第三個小時。
也有媽媽私信問:落地醒什麼時候才能輕鬆點啊?
關於小寶寶的睡眠,已經把初為人母的媽媽們快折磨的崩潰了。
鬥智鬥勇真是從一出生就開始了,還有個媽媽留言説:我家的56天,蘿蔔蹲,左右搖,抱着轉,得走完這一套程序才會睡……
看着這些評論,深深感觸媽媽們太難了!
接下來,就評論區的留言來説説關於“落地醒”媽媽最關心的幾個問題。
問題一:“落地醒”的寶寶有哪些表現?
其實,如字面意思,就是當抱着寶寶睡着後,準備把寶寶放牀上睡,當寶寶挨牀、離開媽媽懷抱的瞬間,寶寶醒來。
可能會 直接睜眼,也可能是 來回扭頭、手腳亂動、哼唧,甚至大哭 等。
問題二:同一個世界,同一款寶寶,為什麼小寶寶都會“落地醒”?
家長們都覺得“人類幼崽是神奇的生物”!很多表現都琢磨不透。
其實寶寶出現“落地醒”,也是有因可究的,主要是下面幾個:
睡眠環境發生了變化:
之前是媽媽温暖的子宮裏,被緊緊包裹且充滿持續“噓”聲的環境,蜷縮着睡覺;
出生後,空間變大,沒之前那麼温暖了,也沒了熟悉的“噓”聲,還可能經常被各種搖晃,沒了“被包裹”,也無法繼續蜷縮着了……
所以,寶寶會不適應,喜歡被“抱睡”,找回似曾相識的感覺,讓寶寶感覺更踏實。
身體發育不完全
主要是前庭功能的發育,它在身體裏主要起平衡的作用。
出生後不久的嬰兒,由於前庭功能發育不全,無法平衡自己身體,當睡熟的寶寶被放下的瞬間,頭先沾牀,身體處於不平衡狀態,它就會給寶寶發出“安全提醒”的警報,導致寶寶醒來。
驚跳反射
這是原始反射的一種,也是寶寶的一種“自我保護”。
把寶寶從懷裏放在牀上的瞬間,會給寶寶“突然失去支撐”的感覺,被驚嚇到而醒來。
肌肉緊張
出生後的寶寶,醫生會查肌張力,寶寶出生後,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肌肉緊張。
而適應新環境需要一段時間,新生寶寶的自我調整能力又比較差,在大人懷裏時更容易放鬆下來,而被放下後寶寶的“舒適感”消失,會變得全身緊張起來,而醒來。
而且這種緊張狀態下,寶寶也會睡不踏實,頻繁醒來。
大人放下寶寶時的抱姿不合適
比如常見的:大人一手託着寶寶的頭頸部,一手託着寶寶腰臀部。
那託着腰臀部那隻手的放下動作容易刺激寶寶脊柱,激發原始反射而醒來。
問題三:落地醒什麼時候才能輕鬆點?
落地醒多發生在小月齡寶寶身上,俗話説“一月睡二月鬧”,一般滿月後開始,2-5個月階段最常見,到6個月雖然也還可能出現,但概率就沒那麼高了。
當然,不同寶寶存在個體差異,大致有這樣的規律。
問題四:如何應對寶寶“落地醒”?
前面也分析了,寶寶出現這種情況是和“生理發育”有關,也是寶寶成長都會經歷的階段。
那想要改善,可以對應的採取一些外界輔助小措施。
給寶寶建立安全感。
比如 裹襁褓或用新生兒防驚跳睡袋,給寶寶營造“被包裹”的温暖環境,這種方法也有助減少驚跳反射得出現。
還可以哄睡時給寶寶 聽白噪音(很多軟件上都能搜出來)。
適當幫寶寶做內耳前庭訓練。
比如 毛巾鞦韆,也就是找塊大毛巾或浴巾,把寶寶放裏面,兩個大人緩緩左右晃悠;
還可以讓寶寶 趴瑜伽球,不過大人要扶着,確保寶寶安全,順時針、逆時針方向緩慢轉圈。
放下的方法要正確。
主要指的是放下的“動作”和“時機”。
動作:放下時大人俯身把寶寶牀中間,放下順序是:雙腳-屁股-腰背-頭部。
在放下過程中,抽離出來的雙手輕輕壓着寶寶的胳膊,臉貼着寶寶的臉,並觀察寶寶是否被驚醒,一切都正常,再輕輕的緩慢離開。
圖片來源於網絡,供參考時機:小寶寶睡眠週期不同於大人,深淺睡眠交替出現,並且時間較短。
當寶寶被放下時,若剛好是淺睡眠狀態就容易醒來,若剛好是深睡眠狀態就不易醒來。
因此,大人可以選寶寶“深睡眠狀態”時放下.
PS:判斷寶寶是否處於“深睡眠狀態”的方法:
差不多是睡着20分鐘後,寶寶呼吸均勻、眼睛不動來動去、四肢放鬆、小手是張開狀態,這時放下就不容易醒來。
問題五:“落地醒”的寶寶,一直抱着睡行不行?
不建議。
長期抱睡,大人 不僅不能去做其他事情,而且也腰痠背痛的太累了。
對於 寶寶 來説,也不利於發育,小寶寶脊柱還沒完全發育好,總抱着可能導致脊柱側彎。
抱着時形成一個“束縛”狀態,寶寶肢體活動少,也不利於感知發育。
更重要的是,不利於養成良好睡眠的習慣。
對於一歲內的寶寶來説,不同月齡段都會遇到不同的睡眠問題。
前面是關於“落地醒”的5個常見問題,你家寶寶這種情況嚴重嗎,你是怎麼做的呢?或是你家寶寶還有哪些睡眠問題,也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