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醫藥大學針灸醫學研究協會在學習中。廣州中醫藥大學針灸醫學研究協會供圖
小時候在電視劇裏看到“葵花點穴”,我便覺得穴位十分神秘。進入廣州中醫藥大學後,懷着對穴位經絡的好奇,我加入了針灸醫學研究協會,即同學們口中的“針協”。
“凡刺之法,必先本於神”——這是我在針協學到的第一句話。指導老師在第一節課就強調了扎針需“守神”。記得有一次跟診,老師正在給患者扎針,周圍十分安靜,患者也很配合老師,突然門外有人闖入,大喊一聲:“醫生!”在場的人都被嚇得一震,但執針的老師毫無波瀾,仍十分專注地行針,等針刺完成後才知道有人進來了。這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守神”之奧妙。
滿懷好奇,我踏上了學習針灸的旅途。起初,我在協會舉辦的講座中,較為系統地學習了靳三針。靳三針是嶺南針灸的特色流派,是基於中醫針灸辨證基礎,運用獨到的入針、行針和補瀉手法的學術流派。
隨着學習的深入,我發現靳三針最大的特色在於“調神”。因此,每次針刺練習前,我與搭檔都要調整好身心狀態,而我除了要準備針刺,還要留心被針灸搭檔的精神變化。針刺時,我會要求自己“守神”,專注於針下。在一次一次的嘗試中,我逐漸領悟着針灸的精髓。
“行針到什麼程度能達到效果?”“穴位的取捨對療效有何影響?”“針刺能維持多久療效?”我們逐漸從單純針刺練習到與臨牀療效結合。當身邊同學不舒服時,我會和老師、針協的同學們一起交流,辨證選穴,為同學緩解身體不適。每次的實踐都會讓我有新的思考,有時一針下去,就能馬上見效,有時針刺後,對方會有新的感受,也有時針刺結束後,未能產生明顯效果。欣喜、意外、疑惑、失落……這些都是我們在針協的真實感觸。現在,我們將實踐中的思考與交流規範化、理論化,開展了“靳三針調神針法與大學生精神狀態”的臨牀課題研究,並獲得省級立項。我對針灸與人體氣血的關係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今年是針協創辦的第37年,也是中國針灸申遺成功的第13年。中國針灸是鮮活的,中醫藥文化是歷久彌新的。我深知,作為新時代的中醫青年,我們不僅要回頭看,挖掘針灸的內涵,更要向前走,讓中醫藥文化永葆活力。
廣州中醫藥大學 梁秀雅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