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是一名學校的校醫,最近因為學校還沒有恢復上課,一直在家相對清閒,他的一個朋友介紹他去一個心理輔導中心做義工,他也很樂意能為心理有困擾的孩子做點什麼,就跟朋友一起去了。
他跟我説,這其中遇到一個小女孩讓他印象十分深刻,怎麼説呢?這個孩子大概每週來心理輔導一次,而每次都是媽媽跟她來,跟其他家長幫助孩子放音樂、按摩配合醫生為孩子做各種舒緩焦慮的治療不同,這位媽媽抓緊每一分鐘給孩子播放英語、不停的在孩子耳朵邊叨叨,搞得他朋友這個從業多年的心理素質過硬的醫生也直煩躁。
最後他朋友不得不在給這個孩子治療的時候把她請出治療室,朋友才接手這個孩子,特別看了一下這個孩子的病歷記載,這個孩子是春節前就過來治療,之前的醫生跟她的聊天記錄很詳細:生理性病因已經排除,家庭成員無精神方面的病的歷史、父母都是高知。
因為反應總比其他孩子慢,家長非常焦慮,每週把孩子接出來進行心理輔導。孩子是住校,成績中游,老師評價尚可。總體印象來説這個孩子智力發育沒有大的問題,問題在於家長的過度焦慮。
很多家長都有這種“攀比心”,就是看着別人孩子怎麼樣,自家孩子沒有達到就會很着急,就開始想辦法的讓孩子跟上,等孩子開始變成另一種情況的時候,父母就又開始繼續追逐,讓孩子疲憊不堪。父母的過度焦慮會引起什麼呢?
首先會暗示孩子,讓孩子認為自己就是笨、就是比別人慢,長此以往,孩子會越來越慢、越來越否定自己,沒有自信心的情況下孩子就索性自暴自棄,無條件的選擇放棄努力。
其次,孩子更加不願意跟別人交流,自卑感特別強。遇見事情就像鴕鳥一樣,恨不得把自己的頭紮在沙子裏自欺欺人,從而形成逃避型人格,久而久之就更加內向和封閉。
最後,孩子變得非常脆弱,容易自暴自棄。家長或者老師也許就是一句話,就會讓孩子反應過度,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孩子會認為自己不配得到父母的愛,如果這種心理陰影無法克服,會影響到孩子對下一代的教育。
每個孩子的發育及生理狀況不同,表現在外在就是對事情的反應上就或快或慢,並不一定反應快就好,反應慢的孩子反而更加細緻,因為他對事物有個思考的過程,所以家長不要過於焦慮孩子的反應速度。
過於焦慮造成的負面作用才是可怕的,父母已經引起孩子發生這種焦慮,該如何糾正呢?
第一 、針對性的進行訓練,比如説同樣一道題,別的孩子用3分鐘解出來而他用了5分鐘,這時候家長首先不要否定他,否定他是在強化他對自己“笨”的印象。
家長可以幫孩子做些專門的訓練來提高他的反應速度。或者孩子是有拖拉的習慣,家長就要從改正習慣的角度幫助他逐步改變細碎的毛病,如一邊寫一邊玩、準備工作不充分,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喝水等等毛病,讓他所有準備工作做好之後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
第二、鼓勵孩子把自己的問題描述出來,孩子只有正確的面對自己的問題的時候才能學會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的自責和自卑,讓孩子有面對自己問題的勇氣而不是無任何意義的自卑心態,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心態。
家長指導孩子如何進行面對,但不要過度干涉,教給孩子方法讓他自己學會運用才是徹底改變孩子自卑心理的途徑。否則,只要一有困難,孩子就下意識的給自己定義為“我不行,我比別人慢、我比別人差”。
第三、幫孩子化解負面情緒,不要讓語言暴力成為壓垮孩子脆弱內心的“最後一根稻草”。父母需要告訴孩子,無論他們行動的快慢都不影響父母對他的愛,只是希望他能把自己的學習變得更好,更對得起他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你不優秀就不配我們愛你”,讓孩子有起碼的安全感,才是改善孩子焦慮的基礎。
家長要克服自己的完美傾向,學會接納孩子的不完美並引導孩子逐步克服自己的缺點,給孩子最重要的精神支撐,讓孩子有安全感和被重視感,這樣才能幫孩子一步步改善自己的缺點、正視自己的內心、強化自己的心理承受力。
這一切,是孩子一生幸福的源泉。每一個孩子出生都是天使,家長要反思自己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而不是一味的指責孩子,在孩子前行的過程中,家長也要進行反思,才能跟孩子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