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判斷自己的壽命長短?如果你有“1窮2懶3軟”,有望長壽
從古到今,健康、長壽都是人們的追求。
不只是老年人,就連很多年輕人也很講究養生,大家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活得更長。
事實上,隨着科技的發展和醫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的壽命比起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我國目前人均壽命已經高達77歲。
你會在長壽的行列嗎?你會拉低平均值,還是提升平均值呢?這一切其實早有答案。
怎麼判斷自己的壽命長短?如果你有“1窮2懶3軟”,有望長壽
“1窮”:
喜歡窮開心
生活中有一部分人,他沒有多少錢,但是呢,每天都樂呵呵的,沒有什麼煩心事,連他自己也調侃自己是窮開心。
現在很多人,其實惱是想出來的,氣是比出來的,急是造出來的,病是吃出來的。
對於養生而言,保持好心情是十分重要的,氣順了,身體就好了,自然就能長壽。
“2懶”:
工作偷個小懶
天天早起,忙忙碌碌的人其實不見得能長壽,而那些時不時偷個小懶的人,不僅能減輕工作壓力,還能長壽。
有人説,“人生像一座天平,一頭是勞,一頭是逸。只有注意調節,才能確保健康。”
在生活中,大家都要注意勞逸結合,工作太累了,就主動休息一段時間,偷偷懶,太閒了就參加一些活動,這樣更利於長壽。
懶得多吃
雖説民以食為天,但是合理的飲食是健康的基礎,而絕不是暴飲暴食,狼吞虎嚥。
這樣不但影響營養吸收,還會對胃造成很大傷害,研究發現,只有在7分飽的時候,身體才會處於最舒服的狀態。
專心吃飯,細嚼慢嚥,從第一口開始,我們可以慢慢感受到腸胃的滿足感,以及逐漸減退的飢餓感,這樣就可以體會到七分飽的感覺。
“3軟”:
肚子軟
我們的肚子分佈着非常重要的臟腑。透過肚子的呈現,能夠展現你身體的好壞。
其中以軟硬來説,如果你的肚子非常的堅硬,並且不是結實的肌肉,可能預示你的肚子部位經絡是不通暢的,一旦經絡不通暢,可能容易導致疾病的發生。
相反,如果你的肚子十分的軟,對於通經活絡是比較的好,還能少生病,為此,在民間有“肚子軟綿綿,百病不想來”的説法,還可能讓你長壽。
血管軟
血管是人體重要的器官,它是心臟向身體各處傳輸血液的通道。
如果血管是健康的,血管更通暢,人的血液循環好,器官好會得到更好的營養供給,身體自然也就會更加健康。
所以,如果年紀大了,你的血管仍然是“軟”的,沒有出現硬化和明顯的老化問題,那就要恭喜你了,你可能與長壽有緣。
肝臟軟
肝臟是人體重要的排毒器官,肝臟的健康在人體健康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如果肝臟健康,毒素能更好的代謝,身體也就會更健康,而健康的肝臟通常是軟的。
一旦肝臟健康受損,導致肝臟出現硬化,就會使肝臟的解毒能力下降,導致大量的毒素在體內囤積,引發一系列的疾病,危害身體健康,甚至還可能會影響到人的壽命。
所以,養護肝臟健康非常重要,若你的肝臟是“軟”的,那你可能是易壽體質,值得恭喜。
想長壽,養成好習慣很重要!
想要健康長壽,首先要有好的生活習慣,從生活的點滴出發,做到養壽每一天。
1、“三高”飲食,更健康
“三高”飲食,即:高新鮮度、高纖維素、高蛋白質
吃新鮮的飲食時,可以保證食材的營養度能最大限度的保留,並被我們人體消化吸收。
而高纖維素的飲食,是為了維持我們健康的腸胃功能,保證排便順暢。
蛋白質,也是我們肌肉所必須的物質,來源於蛋類、豆製品、白肉食品。
2、以茶代酒,養內臟
喝酒傷身,喝茶養壽,想要身體好,勸你放下酒杯,端起茶杯。
華花地丁可以清熱解毒,去火消炎,並且有助於利尿消炎,促進體內水分代謝和加快有毒物質排泄,有很好的解毒作用,能夠增強肝臟的排毒作用,對改善血液健康具有很好的作用。
日常肝臟不好或者是喝酒的人,可以常常喝點華花地丁茶,養護肝臟健康。
刺玫菊茶泡水,可強肝養胃、調經活血、促進血液輪迴,能夠温養人的心肝血脈,舒發體內鬱氣,起到鎮靜、安撫、抗抑鬱的功效,還可以活血化瘀。
這對於女性來講是很有好處的。所謂“無瘀不成斑,有斑必有瘀”。活血化瘀則可以把沉積在身體裏的垃圾消散掉,相當於清潔劑的功效。
3、勤睡午覺,養精氣
人年紀大了,難免精力會衰退,不如年輕人,也變得容易困。
這候睡午覺就非常有必要了,不僅能夠幫助人恢復精力,讓下午不犯困,而且能讓身體的器官得一段時間的休息,讓身體放鬆,緩解壓力,給自己的健康和壽命加分。
注意,午睡時間不宜過長,15分鐘即可。
4、睡前排便,清腸道
一天中,除了早上,晚上睡覺之前,也是最佳排便時間。
因為晚上睡覺前,若宿便堆積在體內,休息時,宿便中的毒素可能會被身體進行二次吸收,繼而影響腸道和身體健康。
而且早上起來之後,很容易造成口臭等問題。所以説晚上睡覺之前,可以養成定時排便的好習慣。
5、多做運動,防未病
生命在於運動,每天步行1個小時是一種健康收益很高的有氧運動,它能帶動全身,促進血液循環,還能幫助控制體重,促進消化,降低三高,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等。
研究顯示,60歲以上的人,每週3天,步行45分鐘以上,能夠預防老年痴呆,一週步行7小時以上,可降低20%乳腺癌患病率。
注:所有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可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