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提醒!血管疾病從頭到腳都有,醫生別像“鐵路警察”,各管一段
2018年中國心血管病報告顯示,我國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佔居民疾病總死亡人數的40%以上,是我國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 隨着心血管疾病負擔日益加重,單個疾病研究的侷限性日益凸顯,泛血管醫學應運而生。
泛血管是由動脈、靜脈、淋巴管等所構成的一個複雜網絡血管系統,該系統是機體重要器官的灌溉渠和人體健康的生命線。5月29日,由上海市醫學會、上海市醫學會心血管病專科分會主辦的“第十四屆東方心臟病學會議”開幕式上,多領域專家就“泛血管醫學”展開跨學科對話。
治療血管疾病從整體出發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葛均波院士:
心血管疾病其實主要是血管疾病,如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糖尿病等一系列危險因素,導致了血管粥樣硬化、血管狹窄,進而引起不同靶器官缺血。在血管疾病的治療中不能“各管一段”,要把一個人作為一個整體看待,真正從源頭上來阻斷動脈粥樣硬化等血管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預防各類危險因素,其實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為心血管專業醫生,不能忽視腎臟醫學、腦血管和外周血管等方面的問題,所以2015年我們首次提出泛血管醫學概念。泛血管疾病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礎,冠心病、腦血管疾病和外周動脈疾病是表現在不同血管牀的同一類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研究發現,可以通過檢測手段區別泛血管實際年齡和生物學年齡。因此,需要重視泛血管老化以及泛血管疾病的評估,整合泛血管老化綜合預測指標,建立《中國泛血管健康指數》,為預防和治療提供依據。
血管是個“命運共同體”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血管外科 符偉國教授:
無論是在心血管、腦血管,還是外周血管,一旦出現了動脈粥樣硬化,會形成共同的病理過程。同時存在多個血管病變的患者,其患心血管疾病和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的概率將大大增加。存在外周動脈疾病這類多血管病變的患者,應和心血管病、腦血管病患者一樣,都需要進行健康生活方式的管理,控制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和吸煙等一些高危因素。
隨着疾病的進展,很多患者需要通過外科手術、腔內微創治療等來緩解症狀。在這個過程當中,需要對手術的長期療效進行關注,很多血管外科醫生對藥物治療展開了探索。一些新型口服藥物通過國際的多中心臨牀試驗證實,對一些慢性下肢動脈硬化患者都能起到很好的療效。我們期待着未來和心血管、腦血管領域的專家攜手,共同探索動脈硬化疾病的治療。
實現“以疾病為中心”的轉變
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神經外科劉建民教授:
心臟供全身的各個血管,從解剖到結構,從功能到病理基礎以及治療基本原理都有很多共同點,而其危險因素、預防措施也非常類似。在面對多血管病變疾病時,各科醫生“各管一段”是遠遠不夠的。在泛血管醫學的理念下,如何能讓涉及血管相關疾病治療的各科醫生都能具備最基本的知識和能力,在疾病的預防、篩查、急救等各階段,以及到急救之後的病因治療階段,都能密切合作,真正形成共同體。
以泛血管醫學的理念,或將真正實現從“以學科為中心”“以醫生為中心”到“以疾病為中心”“以病人為中心”的轉變,使醫學更加高效,使患者更大獲益。打破學科界限,針對血管疾病共同存在的危險因素進行篩查、診斷和治療,需要大家來一起攜手合作。
“心腎共治”使患者更獲益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腎內科 陳楠教授:
泛血管醫學將多個學科串聯在一起。更強調了整體治療的必要性。
以慢性腎臟病(CKD)為例,在我國,CKD發病率在2012年就達到了10.8%。其病因主要是高血壓、糖尿病、腎小球腎炎。而腎小球腎炎是在我國引起腎衰最主要的原因。在這些患者中,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非常高,另外還包括心衰、房顫等。這類疾病的高危因素和心血管疾病有很多共通之處,例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肥胖、吸煙等都是共同的危險因素。
泛血管疾病與CKD存在廣泛而密切的關係,利用泛血管理念評估治療CKD,將提高診治效果,使患者獲得更大的收益。
文/ 健康報記者 胡彬
編輯製作:胡彬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