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每次犯錯的時候,其實有有有些鬱悶加生氣的,覺得不就是這麼一件小事嗎,自己已經説得那麼明白了,為什麼還是做不到!
所以在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會斥責他、嘮叨他,讓孩子感受自己凌厲的眼神……
家長以為自己只是在氣頭上,那麼一會之後,自己對待孩子還是心平氣和和藹可親的,而且孩子也會跟自己親近,所以事情過去就過去了。
但是家長不知道的是,其實放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的第一反應,直接決定了孩子的情商。
情商是什麼?
情商一詞最早是由美國哈佛大學的丹尼爾·戈爾曼教授在1995首先提出來的,它包含五個方面的內容: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管理自身情緒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和人際關係管理的能力。
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的態度,如果是不能辦呢個容忍的、憤怒的、失望的。不耐煩的,那麼孩子就會在下一次做這件事情的時候緊張、恐懼、慌張、甚至是逃避。
我有一個朋友,小的時候媽媽要她找什麼東西她找不到時,媽媽就會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的眼神看她,如果媽媽着急用這樣東西,她又找不到,那麼媽媽就會斥責她。
那麼時間長了,每次媽媽讓她找東西的時候,她都會不由自主的恐懼和緊張。尤其是真的找不到的時候,都要猶豫很久才敢沒有底氣的和媽媽説【我沒看見】,然後陷入恐慌中,生怕媽媽接下來説的話是斥責她的。
雖然平時她和媽媽的關係也很親密,媽媽對她也很温柔,但是這個傷害並沒有因此被抹平。就像治療眼睛的藥吃再多也治不了胃病是一樣的。
每次犯錯的時候家長對對待他的態度是不容忍的、失望的,那麼孩子長大之後進入社會中,也很難學會寬容,以及包容,説話咄咄逼人。
這樣的孩子情商是不會高的。
丹尼爾·戈爾曼經過對數以千計的兒童長期多年的追蹤,也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小時候受到關愛和陪伴越充足的孩子,長大之後的情商就越高;那些偏執成性、人格存在很大障礙的成人,大多也可以在幼時的原生家庭中找到緣由。
孩子小的時候,是犯錯誤最多的階段,和小朋友相處時候總摩擦、亂髮脾氣,在家裏把自己和房間弄得亂糟糟的……
但是孩子其實本身也不是故意的,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能夠做到的也是有限的。年幼的兒童,對社會和家庭規則還比較陌生,要按成年人標準去做好一件事,大部分情況是做不到的。
所以家長對孩子犯錯的行為發火時,其實孩子是不知道自己哪做錯了,而只是覺得媽媽生氣了而已。所以就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孩子繼續重複着錯誤的行為,媽媽也繼續生氣。
所以説家長面對孩子的犯錯的第一反應該是讓孩子感受到即使自己的行為有問題,但仍然是被愛着的。
家長當然是無時無刻都在愛着孩子,但是重點是要讓孩子感受到。
只有這樣孩子才犯錯之後才不會陷入對媽媽的恐懼當中,對於事情本身應該怎麼做而不知所措,孩子是不可能一邊害怕着,一邊還能學習到新知識的。
當孩子感受到媽媽是愛自己的,那麼孩子的重點才會放在事件本身。家長不呵斥孩子,而是允許孩子説出自己犯錯的原因,以及允許孩子犯錯,然後告訴孩子彌補的方法的時候,孩子更聽得進去,同時也更容易去改正自己的行為。
有一天,我在卧室就聽見客廳傳來了一陣什麼東西破碎的聲音,然後我走出一看,就發現一個玻璃從桌子上掉下來了,水也灑了一地。兒子站在水壺旁邊,知道自己做錯事了,特別害怕的看着我。
因為我再三囑咐他不要隨便碰那個水壺,想要喝水茶几上也有倒水的工具,專門給他買的,小孩子用更安全,所以我下意識是有些生氣的,為什麼説了不讓動還要動,但是我先忍住了自己的情緒,給他一個解釋的機會。於是輕聲問他“怎麼了”。
看見我沒有斥責他,於是兒子放鬆了一些,説自己拿紙抽,胳膊碰到了,然後就掉地下了。
知道他不是故意的,我就對他説“沒關係,再買一個就行,現在我們把它收起來”,兒子很乖巧的幫我拖地,收拾完了,我就陪他坐在客廳上玩一會,緩解一下他的情緒,結果玩了一會,他就跑自己的小房間把他的存錢罐拿出來了説要用這個錢重新買。
和朋友分享這件事情的時候朋友都説孩子情商好。其實我知道,情商這件事,真的需要父母去給孩子一個有愛的環境,孩子才可以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