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對養生起着關鍵性的做用,中醫食飲裏面所提到的飲食有節就是現在談的飲食科學。“節”的含義有三:一是節制,指節制食飲,即不偏食,不嗜食,不多食,二是節律,指飲食要定時定量;三是節忌,指要忌口,身體不需要的,對病情有妨害的,不清潔衞生的飲食都要禁忌。
兩千多年前,《內經》就為人們設計了一張合理的食譜,如:“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個食譜有主食,有副食,而且闡明瞭各自的作用。五穀,稻、麥、薯、小米之類為主食,含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糖),為人體提供了必須的熱量和能量。五果、五畜、五菜為副食。
但就農村百歲老人的實際情況而言,又有不同之處,由於一般生活在農村的老人肉食少,動物蛋白不足,主要靠吃雜糧,米,面之類的主食。有的百歲老人尤其喜愛吃糖,如四川喜吃糖的百歲老人佔4%,只是他們主要吃的是紅砂糖。紅砂糖比白糖,冰糖好,含多種微量元素和維生素。農村的人以體力勞動為主,耗熱最大,因此在食物上與城市中主要從事腦力勞動者有區別。這正是中醫一再強調的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論。
(4)老年人應多吃蔬菜,蔬菜能刺激胰腺,胃液的分泌,能幫助蛋白質、脂肪的消化吸收。蔬菜中豐富的纖維素可加強胃腸的蠕動,防止消化道腫瘤特別是直腸癌的發生。大晶吃蔬菜可以減少主食,防止肥胖和糖尿病。蔬菜含有豐富的心肌活動必不可少的鉀鹽,蔬菜中的果膠可以幫助機體排出多餘的膽固醇,其中豐富的維生素C對防治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都大有好處。
《內經》説的“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就是不主張吃得過飽。明代敖英在《東谷贅言》中明確指出:“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數,二者小便數,三者擾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養,五者多患食不化。”因而主張少食勿飽,並認為少食可以長壽。現代醫學認為,經常飽食,會使胃腸的負擔加重,消化液的分泌供不應求,以致引起消化不良。
人一肥胖,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就會接踵而來,並常誘發膽囊炎、膽石症。許多學者還認為,連續長期飽食,會使人未老先衰,折損壽命。因此主張平時吃飯不要過飽。美國科學家斷言,通過把食物發熱量減少到維持人體正常體重所要求的三分之一,但其在成分中保留全部必要營養物,就可大大延長人的壽命。他們據動物實驗推斷,靠少消耗飲食量,人能夠延長生命40年。但是,對於能吃,飯量大,消化好而又消耗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