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紅柿媽媽
新生兒護理不容易,尤其是沒經驗的寶媽,更是被各種各樣的情況折磨的苦不堪言。而在各種問題中,最常見也不好解決的,就是寶寶的睡眠問題。
許多寶媽連哄帶抱,好不容易把寶寶哄睡着,結果剛放在牀上,寶寶又“哇哇”地哭醒了……不抱,捨不得,抱着,自己胳膊吃不消,真是折磨人。
新生寶寶“落地醒”,寶媽無奈吐槽:生了個磨人精!
前幾天,一位寶媽在媽媽羣裏抱怨:“我家娃實在太能睡了,想和他玩一會兒,一點面子都不給,天天呼呼睡大覺。”
豈料,不僅沒人心疼她,反而都説她身在福中不知福。小寶寶能不哭不鬧安心睡覺覺,是多少寶媽夢寐已久的事情啊。
尤其是寶媽圓圓,更是羨慕嫉妒恨地吐糟:“你就知足吧,孩子能睡絕對是福!我家那孩子,簡直就是個磨人精,你要是帶他一天,以後準沒有這種想法了。”
也不怪圓圓生氣,她家的小傢伙,絕對是磨人精中的“戰鬥機”。
每天哄睡就夠費勁了,好不容易乖乖地睡着,只要一放在牀上,立刻就醒過來。可要是一直抱着,能連着睡幾個小時都不醒。但圓圓又不是“大力水手”,等娃睡醒,胳膊都沒有知覺了。
為此,圓圓沒少發火,有幾次甚至狠下心來,任憑娃去哭。可結果呢?小寶寶嗓子哭得都啞了、臉都憋紅了,也沒有停止哭泣的跡象,最後她只好認命地重新抱起,繼續充當“人肉搖籃”。
圓圓實在想不通,自家的孩子,為什麼這麼磨人?
其實不止是她,我家兩個寶寶小時候都出現過這種“落地醒”的情況,特別是老二,如果不由她來,她能大聲哭一個小時。幸虧當時我有媽媽和婆婆換着幫忙抱抱孩子,不然真得把我給累壞了!
小寶寶們真的很依賴媽媽的懷抱,家長們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為什麼新生兒抱着睡得香,放下就醒呢?這三大原因,寶媽要知曉!?
首先,與寶寶在子宮裏的環境有關。
在寶寶出生前的10個月中,他們一直是生活在媽媽的子宮裏。子宮裏的環境不比外界那麼寬廣,它就像一個小小的“黑房子”,隨着月份的增加,“房子”還會變得越來越小。
這種環境對寶寶來説,是最有安全感的。但是出生後,生活的環境驟然變大、變陌生,這會讓他們感到不安、陌生與害怕。
而媽媽的懷抱,就成為了他們最好的安慰,睡得自然更加安穩踏實。一旦離開懷抱,沒有那種熟悉的束縛感,就容易被驚醒。
其次,與“驚跳反射”有關。
寶寶出生後,會有一種正常的全身性的生理反射,一旦身體失去支撐,或受到驚嚇的時候,都會下意識的伸出手臂或伸腿,這被稱為“驚跳反射”。
當睡着的寶寶被放在牀上的時候,反射動作會下意識出現,結果把自己驚醒。但若是一直被抱在懷裏,他們的四肢都被牢牢的固定,反射自然會減輕的。
最後,與寶寶的睡眠週期有關。
許多人都不知道,新生兒的睡眠週期,與成年有很大不同。他們的睡眠週期要更短一些,從深睡眠到淺睡眠,週期僅有45分鐘。
當我們抱着寶寶哄睡,並打算放下的時候,可能正好到了淺睡眠的階段。睡眠環境的驟然變換,自然使他們更容易被驚醒。
鑑於以上的原因,寶媽們最好不要拒絕抱着寶寶睡覺,這樣會讓他們更有安全感。當然,寶媽們也不必太過擔心,一般在正常情況下,這樣的狀況在寶寶6個月後,就會逐漸消失。
如果實在不方便一直抱着寶寶,也不是沒有別的方法。
那麼,怎樣將睡着的寶寶,安穩的從懷抱裏轉移到牀上??
1.營造安全感。
除了媽媽的懷抱,還有另一種方法,也可以給寶寶帶來安全感。在哄睡之前,我們不妨將寶寶用小被子或小毯子牢牢地包裹起來,模仿他們在子宮裏面的狀態。
這樣,即便離開了媽媽的懷抱,也不會讓他們驟然產生一種被“放開”的感覺,也能儘量減少驚跳反射的發生。
由於我家老二特別沒安全感,“落地醒”的情況特別嚴重,我當時在她一個月後就想盡了各種辦法,包括把她綁起來(這是錯誤示範)、放在電動搖籃裏、給她吸安撫奶嘴、用專門的防驚跳的包被包起來,甚至我還買了防驚跳的小牀。
但真正起來方便且又經濟實惠的還是包被,家長在買的時候最好選擇大一點牌子的包被,這樣比較安全可靠。
現在即使到了冬天,我覺得包被還是不宜太厚,因為寶寶包了包被還是得蓋厚被子,這樣搭配起來會比較靈活。
2.放下寶寶時要掌握技巧。
在將睡着的寶寶放在牀上的時候,具體是怎麼放的,其實也很重要。
首先要調整好手臂的位置,方便抱下後抽離時,不會驚醒他們。
另外,在放下的過程中,身體也儘量貼着寶寶,先放寶寶的臀部,再慢慢地放下其他部位,當他們完全躺下並神態安穩後,媽媽的身體與手臂再一點點慢慢地抽離。
這個過程一定要輕緩,可以先抽離一隻手,一手拖着寶寶一手拍拍寶寶,哼哼歌,這樣寶寶就以為自己還在媽媽的懷抱裏了。
3.掌握放下的時間。
關於寶寶的睡眠週期,大家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所以在放下的時候,最好在他們進入深睡眠之後。
寶媽可以注意寶寶睡着的時間,睡着後20分鐘左右,一般就進入了深睡眠。此外,也可以輕抬動他們的小手,若沒有什麼反應,也可以嘗試放下。
不得不説,照顧寶寶真不是件簡單的事情,需要掌握許多的技巧,才能更加得心應手。所以,寶媽們別忘記在照顧寶寶的時候充實自己,做一位成長型媽媽,育兒道路才會更加輕鬆、快樂!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