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稿:楠楠
相信不少媽媽都有這樣的感受,初為人母時的喜悦感和責任感,隨着寶寶的那聲“媽媽”變得越發濃烈。但伴隨着孩子一天天的長大,他們對媽媽的依戀不再如從前般密切,進而變成越發獨立的個體,媽媽們往往會深感失落。
今天在與一名家中有小學四年級孩子的媽媽聊天時,這位媽媽感嘆説,現在孩子明顯長大了,有時會自己在房間裏往日記本上寫小秘密,並且開始要求爸爸媽媽進到其房間時要敲門。
她表示,這些還都好,就是當孩子從“媽媽”改口到“媽”時,讓她覺得特別不適應。
不知不覺間,孩子對自己的稱呼從“媽媽”變成了“媽”
都説女兒是媽媽的小棉襖,小梨出生後,媽媽便全身心的照顧着她,而孩子小的時候也的確與媽媽貼心,天天黏着媽媽,母女倆總是形影不離的。
但隨着小梨一天天的長大,孩子也變得不再天天黏着媽媽了。有天放學回家,小梨喊了聲:“媽,快點!”這讓小梨媽媽頓感失落。
於是,小梨媽媽將這件事跟閨蜜訴説,閨蜜聽後不禁笑她敏感,並表示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
這個變化看似細微,卻暗示了孩子身上的4點變化
其實,從略顯親密的“媽媽”變成單字的“媽”,雖然只有這一個字的細微差異,卻也反映着孩子的變化。
變化一:心理上更加獨立
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自我認識的提升,心理上也會更加的獨立。他們慢慢的發現,自己不再是媽媽的附屬,而是獨立的個體。
有些孩子開始對爸爸媽媽説不,並不斷地嘗試挑戰父母權威,也有些孩子開始學着大人或大孩子的樣子開始説話。
其實這些都是他們心理上變化的體現。
變化二:自身語言能力發育良好
當孩子的語言能力發育良好時,也不再是簡單用“爸爸”“飯飯”“手手”這類的疊詞表達,他們能夠逐步地通過簡單詞語和完整的句子,準確地表達他們的想法。
因此,由“媽媽”到“媽”,雖是一字之差,也是他們表達能力趨好的體現。
變化三:依賴關係減弱
以往孩子叫“媽媽”時,是彼此親密和依賴關係的體現。但隨着孩子日漸“成人化”的表達方式,也體現了他們對媽媽依賴關係的減弱。
父母也要在這一過程中,逐步適應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失去主導地位的事實。
變化四:開始在意他人看法
除此之外,還有些孩子雖然有很強的個體的意識,但也同樣很在意他人的看法,特別是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這也是他們通過別人來評判自己的重要方式。
如果身邊的同學好友都稱呼自己的母親為媽,那麼孩子為了合羣,自然也會改口叫“媽”。
稱呼的改變,並不意味着他不愛你
其實,稱呼上的改變,並不意味着孩子不再愛你。家長們對此也要放平心態,尊重孩子的成長與變化,況且孩子與父母本身也是漸行漸遠的旅程,只是時間到來的早些或晚些而已。
與此同時,孩子到了這一時期,家長也要學會慢慢放手,尊重他們的想法,鼓勵孩子面對問題時獨立思考,想辦法解決。
【寫在最後】孩子遲早都要獨立走向社會,去面對自己的人生和未來的生活,作為父母,我們只是有幸將他們帶到這個世界上,並參與了他們一段時期的成長。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是在什麼時期,讓你突然覺得他已長大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