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很多家長都用過一個辦法:那就是嚇唬孩子,比如孩子不好好吃水果,家長就會説:“不好好吃水果的,嘴巴就會被大灰狼吃了”、“誰要是不好好睡覺,我就告訴醫生,醫生就給你們打屁股針了哈”。
這樣嚇唬孩子,再調皮的也會因為害怕而老實聽話,家長當然是省事兒了。但是,有時候看上去有效的方法,並不意味着家長們就應該採用。從長遠看,這其實是種得不償失的管教方式。
長此以往下去,會產生幾個危害:
1、孩子越來越沒有安全感
孩子對於大灰狼,打針,怪獸,會有種天然的恐懼和害怕。如果家長這樣去嚇唬孩子,其實是讓孩子一直處於恐懼狀態下,心理極度缺乏安全感。
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小時候的經歷:
我只要一不聽話,媽媽經常會説你不聽話,半夜我就丟下你,我自己走了。媽媽可能説的是假話,但是這句話卻一直在我心理存在很多年,每當晚上睡覺就會很不踏實,我真的怕媽媽把我丟下......
現在我已經結婚生子,她還是很怕被拋棄的感覺,所以我一定不會出現這樣的錯誤。
以冷漠、厭棄的表情回應哭鬧的孩子,也是一種嚇唬的“好手段”。儘管沒有明説,但大人的表意已經很明晰:再不聽話我就不愛你了。這些訓導手段可以統稱為“愛的暫停”。
心理學家馬丁·霍夫曼指出,“愛的暫停”雖然可以讓孩子的行為更加符合成年人的要求,但是對於孩子來説,這一手段可能會比其他懲罰更加殘酷。調查研究顯示,因為很難從“打擊”中恢復過來,被這樣對待的孩子相比同齡人來説,情緒會更不穩定,容易陷入抑鬱。
2、會扭曲孩子的認知
在心理學上,情緒記憶是一種深刻記憶,它與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有很大相關性。
用謊言作為懲罰,一旦被揭穿,在負面情緒和事實真相的衝擊下,孩子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可能會產生困惑:
“如果這個都是騙人的,那爸媽還有哪些話是騙我的?”
“不是教我不能騙人嗎?騙人究竟是好是壞?”
儘管幼年時孩子對於“被戲弄”、“被嚇唬”還未有十分明晰的概念,但他們遲早會“醒悟”自己是確實被騙了,這時候,他們會產生疑問:大人是否都是可靠的?
在成長的過程,經歷過的事情會模糊,但感受不會,恐懼、害怕、不安這樣的負面情緒有時反而會愈發深刻,令人難以釋懷。
3、不利於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説,在習慣養成中,如果經常讓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內疚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壞習慣。
在“嚇唬”聲中長大的孩子,缺乏成長的內生動力和為人的責任感。因為他隨着年紀的增長意識到所謂的懲罰不過是個“謊言”,他做事反而會更沒有顧忌,更沒有底線。
比如,以恐嚇為手段讓孩子吃飯,有可能給孩子傳遞的是一條錯誤的邏輯關係:不吃飯就會捱打,那麼我吃飯是為爸爸媽媽吃的,同樣我學習也是為爸爸媽媽學的。
教育簡單來説,就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過程。可是,習慣的養成卻並非易事,心理學上,21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這中間需要家長的耐心引導、觀察、思索、調整。
嚇唬式教育給孩子留下的多是童年陰影,堅持和耐心才是好習慣的保障。
為了孩子的成長,家長們都想讓孩子好好服從管教。
但在嚇唬式教育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會覺着,爸爸媽媽愛我都是有條件的。如果不被自己所愛的父母接納,那麼孩子在初始階段可能也會很難接納自己。
讓我們放棄嚇唬式教育,把安全感還給孩子,以包容的心接納孩子,以理解的心尊重孩子。
在跌跌撞撞中,孩子會明白:
這個世界有底線,但爸媽的愛無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