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的經濟情況,從孩子身上是看不出來的。從小用上智能手機、兜裏永遠有零食、假期報名價格不菲的出國遊學項目,這樣的孩子一定出身富裕家庭嗎?不一定。近日關於農民工子弟“寒門貴養”、“未富先奢”的討論引起了網友們廣泛的關注,提到了一些引人思考的案例。
一個留守家庭的女孩,父親在一家小型鋁合金型材加工廠打工,母親擺攤賣手套和拖鞋,他們每月給在家裏的女兒和奶奶轉1500塊錢。在城裏,這夫婦倆每月花不過500,一包榨菜就饅頭能頂兩頓午飯。而家裏的女兒願意為了聽一首歌付3塊錢,付了108次。還有七八百的名牌運動鞋、堅果零食、迪士尼文具,夫婦倆每個月都要給孩子買這樣的禮物。
還有一個14歲的初中生,每週要上素描、油畫和鋼琴3個興趣培訓班,一個月總共12節課,要支出1800元。上這麼多課,還都是文藝向的燒錢課程,這個家庭會是一箇中產之家嗎?也不是,孩子的父親是保安,月薪1800,母親是超市的臨時銷售員,月收800。
孩子這麼大的花銷,兩家的父母卻不覺得肉疼。留守女孩的父母知道女兒為了聽歌不惜花錢,但他們覺得女兒如果覺得孤獨,這樣聽聽歌追星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成績不掉下來。月收不足3000的這個家庭,也沒有覺得家庭對孩子的支出過度,母親説:孩子的興趣班是少的,班裏哪個孩子不是四五個?還有學馬術、滑雪的。
可以看出,父母們這樣做,其實不是虛榮攀比、打腫臉充胖子。過度溺愛?倒也談不上,更多是對孩子的愧疚感和補償、期待感和投資心理。
可憐天下父母心,很難説這樣的教育方式和投資是對是錯、是好是壞。孩子們是否如父母所願,成長們他們期待和可以接受的樣子?一個個體不能説明問題,但現在中國社會卻有一種普遍的感覺,就是小孩子們越來越難管了。
且不論小小的孩子上那麼多補習班,有幾個是培訓學校忽悠的智商費,有幾個是家長和孩子談條件、利誘威逼下的產物,又有多少孩子能堅持學習獲得長足的良性影響,實現所謂的階級跨越。現在的問題其實是貧家富養的方式,很可能對孩子的行為和心理產生不小的負面影響。
有很多關於這一點的極端案例。就在這兩天,江西一個14歲的男孩因爺爺拿走自己的手機,還被爺爺罵了,就將爺爺殺害。廣西某貧困地區的小學課堂上,班級紀律極差,上課睡覺都不算什麼大事,有的學生玩手機被老師發現後,竟然出言威脅老師:你不給我手機、我就不上學,到時候你們還得去我家裏求我上學!孩子學會拿老師的軟肋來威脅大人,其實是一種比較普遍的情況。
這一代的父母、老師,可能是用了歷代人裏最温和民主、最資源集中的方式來教孩子,但孩子們在越來越早慧的同時也越來越任性妄為。導致這種結果,有網絡時代、社會因素和教育體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但爹媽的責任,也絕對是逃不開的。
在物質上富養孩子、在交流上民主溝通,是現在的傳媒、書籍等渠道最為流行和推崇的教育方式。
但富養對資源的要求很高,很多家庭沒有足夠的資源,只好“拆東牆補西牆”,剝削自己以給孩子更多。結果越是重視教育的家庭,就越會給孩子營造出一種温室環境。孩子得到了家庭的大部分資源,但卻幾乎沒有什麼付出,沒有對家庭目標和生存壓力的認識和了解,所以只學會了索取和享受。當他的知識和智力提升、並且從和同學的對比中知道自己温室外的真實環境之時,他往往是很難接受的。不少啃老族都有着類似的成長環境。
富養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生存、學習環境當然是好事。但孩子作為一個成長的人,如果毫不顧忌周圍的環境和自身的條件,永遠能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得到遠超環境的資源,他只會繼續習慣這一點,充分學會索取,索取到父母的條件給不了,就可能是悲劇的開端。
懂事的孩子在富養假象的環境中不容易得到,那麼民主溝通是否能改善這一點?那對家長的要求又太高了。
現在的孩子確實和過去的不一樣了。如今由於經濟的發展,物質營養空前豐富,孩子的生理發育與過去相比明顯提前了很多。在認知水平上,這代從小就把手機、平板當玩具的孩子,也早已超越了獲得知識信息的種種限制,兒童能大幅度進入外部世界。
種種因素,使得孩子們裏有了很多小大人,但被稱作小大人,可不是説他們更容易懂事和成熟。他們對於成人世界的規則有了一定的瞭解。由於取信息的途徑不再只是家長和老師,家長和老師的權威性下降,他們也更加敢於挑戰權威和成人。如果還用想用批評加大棒的方式,很可能適得其反,必須要花費更多時間、精力和心血。
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