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有幼兒的時候會經歷一段依戀期,而依戀的主要對象是媽媽。隨着孩子身心的發育,孩子需要進入到獨立期。如果是家人長期和孩子形影不離的生活在一起,這種頻繁的接觸會使孩子比較困難地過渡到獨立期。
但事實上,家長需要理解孩子的成長初期是需要這種依戀關係的,這種關係會影響到孩子如何面對以後的人際交往。
如果孩子和家長能夠建立比較穩定的依戀關係,他就比較容易和他人建立信任感,能夠更加友好的與人來往,因此,會受到更多人的喜愛和歡迎,也能使他更加的自信。
隨着孩子的成長,如果一直和家人保持着依戀關係,那麼家人的過度寵愛容易導致他什麼都以自己為中心,比較自私。而家長在孩子生活裏的大包大攬,也會導致孩子過分依賴家人,毫無自理能力。因此,從依戀期到獨立期是孩子必須經歷的。
孩子逐漸長大後,家長該怎麼做來引導孩子改變依戀心理?
1、家長需要理智面對孩子的成長
大多數的家長都能記得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那溢於言表的幸福感。哪怕過了很多年,孩子都長大成人了,都還只把他當作當初手裏捧得怕碎的小寶寶。
這應該是家長普遍的想法,殊不知正是這種想法最容易培養“媽寶”。愛是沒有問題的,有問題的是家長的心態。
隨着孩子的成長,家長對孩子的看法也應該逐漸改變。什麼年紀做什麼事情,這才是家長需要教孩子做的,而不是事無鉅細的包攬着他大大小小的事物,這對孩子的心理發育是有阻礙的。
2、家長要小心自己的佔有慾
大家總説孩子黏着家長,事實上,家長對孩子也會有佔有慾。因為在家長的眼裏只能看到孩子的模樣,看不到自己的模樣,這就是為什麼每年幼兒園開學,站在門口哭的,除了孩子還有家長。
因為家長也難以接受孩子正在慢慢離開自己的事實,雖然嘴上説着“孩子總黏自己”,但心理上是十分享受被孩子依賴的,這種成就感會使家長產生一種佔有慾,反而限制了他的成長。
3、留給孩子成長的空間
家長的關心和陪伴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可是需要掌握一個度。家長需要明白的是,哪怕自己幫的再多,總有一天孩子要自己面對這個世界。
不如信任孩子,給他一個鍛鍊自己的機會,當他需要幫助時給予幫助,當他不需要幫助時,為他加油。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才是對孩子真正的好。
“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這句話也可以用在親子關係上,家長除了把“魚”送到孩子嘴裏,不如教孩子如何“釣魚”,將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平等的對待。
這種方式可以從小培養,例如孩子想要自己吃飯,哪怕弄得到處都是也希望家長不要指責或者直接給孩子喂。在成長過程中,孩子需要慢慢離開父母,家長也需要慢慢接受孩子長大的現實,也希望家長能夠耐心地陪伴而不是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