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遼寧的一個16歲學生上了熱搜。
起因是在做核酸檢測的時候,他想插隊,被勸阻之後,居然張口就咬人。
被制服之後,他不僅不認錯,還不斷叫囂:“我就是個孩子,錯了能咋地,我怕你呀!”隨後,還辱罵旁邊的羣眾。
16歲的孩子,原本早就該具備基礎的禮儀,也該明白一個人最基本的行為準則,可現實卻讓人大跌眼鏡。
不少網友紛紛表示:
“連起碼的家教都沒有,再不管,就晚了。““這樣的熊孩子,就該被教訓!”
而同樣是做核酸檢測,遼寧大連的一對父子,卻讓醫護人員十分暖心。
那天晚上9點多,醫護人員給在居家隔離的這對父子做核酸檢測。
得知醫護人員連晚飯都還沒來得及吃,父親帶着兒子向三位醫護人員深深地鞠了一個躬:
“她們太辛苦了;向她們鞠躬,是為了表達尊敬,也希望能讓醫護人員感受到温暖。”
一個小小的舉動,得到了不少網友的點贊: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教真的很重要!”“有這樣的父親,孩子準錯不了。”
英國哲學家洛克説過:優良的品性是真正的財富,而襯顯這品性的是良好的教養。
細節決定一切,教養,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01、每一個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熊家長
看過一個視頻,一位環衞工人正在打掃,一個男孩經過又折返回來,隨手就將手上的紙屑扔在了環衞工的周邊的地上。
環衞工人讓孩子把紙屑扔到垃圾桶裏,沒想到男孩卻説:“我就是想扔。”
令人氣憤的是,孩子的媽媽就在旁邊,不但沒有制止,還説:“孩子扔了,你就掃起來唄。”
更過分的還在後頭,孩子隨後一邊走路一邊扔紙屑,以至於環衞工人只能跟在他的後面,打掃他扔下的碎紙。
有路人指責:“人家爺爺多不容易,你怎麼能一直往地上扔?”
誰料,孩子卻不屑地説:“他就是幹這個的。”孩子的媽媽也説:“不就是個掃垃圾的嗎?扔了就掃嘛。”
這樣的囂張態度,讓越來越多的路人看不下去了:“他是孩子,你也是孩子嗎?”俯身幫環衞工人撿紙屑。
最終,這對母子被懟得啞口無言,灰溜溜地走了。
這個孩子沒教養的樣子,可不就和他的媽媽如出一轍?
洛克説過:在缺乏教養的人身上,勇敢就會成為粗暴,學識就會成為迂腐,機智就會成為惡趣,質樸就會成為粗魯,温厚就會成為諂媚。
教養不在於一個人讀過多少書,而在於他能不能推己及人,估計他人的感受。
02、你不教育孩子,總有別人來教訓他
一輛公交車上,一個7歲的小男孩,不知為什麼,總是去踢旁邊座位上的一名年輕男子。
這樣的行為,無意於挑釁。
忍耐了幾分鐘之後,年輕男子終於忍不住站起來,將孩子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雖然不贊同用這樣的方式教育孩子,但不少網友還是表示理解。
小孩子偶有調皮,是很正常的事。但從調皮變成頑劣不堪,又放任不管,那就是父母教育出了問題。
海口一個家長帶兩個孩子去看電影,當時的場次只售出了那三張票,於是就出現了下面這一幕:
兩個孩子不僅在空座位上爬來爬去,玩瘋了之後還多次用腳去踢電影銀幕。讓人訝異的是,坐在下面的家長根本就沒有任何制止行為,就這麼放任孩子搞破壞。
之後,還是影院工作人員發現屏幕上面有很多腳印,查看了監控才發現。
因為銀幕是一種特殊的設備,踩和踢會導致銀幕表層的金屬粉脱落,造成成像變形。光是維修製作的費用就需要一萬多,這還不包括製作的時間,以及安排影片的損失。
不少網友表示:“不要説他還是個孩子,孩子不懂事,難道大人也不懂事?”
每一個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熊家長。沒有正確的教育觀念,一味地縱容孩子,難道不是害了他們?
03、教養,是孩子的起跑線
有人説:決定一個人層次高低的,是教養。
深以為然。
一位媽媽,帶孩子坐地鐵的時候,孩子睡着了。為了不讓孩子的鞋子踢到鄰座的乘客,她全程用手擋着孩子的雙腳。
一個孩子,用自己瘦小的身體擋住玻璃門,只為讓其他人順利通過。
地鐵上,一名男子在座位上剝大蒜,直接將蒜皮扔了一地。
可讓人眼前一亮的是,一個穿着校服的女孩默默地把地上的蒜皮撿了起來,帶出地鐵。雖然這名男子跟她説:“有人會打掃的,你不用撿。”但女孩依舊繼續撿。
不知道這名男子的內心,是否會有那麼一絲絲愧疚閃過。
事後,有人找到了這個女孩。女孩卻説,自己的父母一直是這樣教導自己的,這只是舉手之勞而已。
這樣暖心的舉動,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但有教養的人,卻能做到無比自然。
正如作家笛安所説:“教養這東西就像血管,可以盤根錯節地生長,長在你血肉之軀的最深處,密不可分。”
每一個孩子的模樣,都是原生家庭的教養。
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善,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惡。原生家庭,是影響孩子成長至關重要的因素。
04
當然,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並不是毫無底線地縱容他人,而是讓他們成為一個有禮貌、懂得感恩,不隨意給別人添麻煩的人。
決定一個人層次高低的,是教養。
有高學歷的人,不一定有教養;有的人雖然沒什麼學歷,卻很有教養和分寸。
而有教養的人,就算其他條件不如別人,也可能因為人品和細節,得到別人的賞識而逆風翻盤。
窮養、富養,都不如教養!
告訴孩子,真心對待他人,也能贏得對方的感激和温暖,這將讓孩子受益一生。
——END——
文| 菈媽,多平台簽約作者,喜歡閲讀經典育兒和心理學書籍,專注科學育兒和親子情感的二寶媽。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關注我,一起探討噢。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