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寧3月27日電 題:赴朝鮮、攀珠峯的塔吉克族第一位院士:一個決定,走了一生
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
“一個決定,走了一生。”中國塔吉克族第一位院士、青海高原醫學研究創始人吳天一,日前向青海省衞生健康系統講述他這位“馬背”院士與青藏高原的“不了情”。
吳天一1950年拍攝的一張黑白照片,面龐清秀。彼時,15歲的他報名參加抗美援朝,虛報兩三年,才勉強湊夠18歲,“我這個參軍的‘小鬼’,就被分配到中國醫科大學學習。”
這批“軍醫期”是八年制,六年理論學習結束後,他主動要求赴朝鮮的醫院開展兩年臨牀及生產實習。
“一名戰士發高燒死亡,大學剛學完的我,搭個鋪,獨自解剖,確定是流行性出血熱,”吳天一説,“如果流行起來,就像現在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趕快檢查、隔離。”
1958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撤出朝鮮,吳天一和妻子來到青海。此時照片中的他眼神堅毅,少了青澀。他不忘自嘲,“現在這個禿老頭,當年也是帥哥。”
彼時,大批民眾奔赴青海蔘加開發建設,很多人得了“怪病”。
“一名祁連山銅礦的轉業軍人,口吐泡沫,眼看就不行了。”吳天一回憶道。這位轉業軍人曾感嘆,“戰場上敵人的飛機大炮都沒把我打倒。今天到了這個地方,得了這個怪病,看樣子是過不去了。”
“國家經濟和國防建設,要沒有高原醫學保障,將成大問題。”疾病猛如虎,這刺痛了吳天一,“我決定走高原醫學道路。一個決定,走了一生。”
1964年,吳天一被分配到青海果洛騎兵支隊鍛鍊,騎馬射擊,不在話下。他還肩負使命——深入研究高原醫學。
趕着犛牛,馱着藥馱子,他騎馬到青海海拔最高的縣和鄉,扎帳篷,發電接診。老鄉們以為來了放映隊,“但來看病的是少數,必須到每一個帳篷去,這是基本要求。”
1980年,已創建青海高原心臟病研究所(今青海省高原醫學科學研究院)的吳天一,發表科普文章《高原適應的強者》後,被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市的家人看到,“吳天一,可能是我們的兒子!”
第二年,正從青海唐古拉山科研歸來卸行李的他,才接到這則遠渡大洋、遲到三十多年的尋親信息。當年,摘了“海外關係”帽子,他終於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是我幾十年的期盼。”
年邁父母迫切要求在美國團聚,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還拋來橄欖枝,“忠孝難兩全,青藏高原是我事業的根。”
1963年至1985年間,吳天一在中國率先報道了高原肺水腫、成人高原性心臟病、高原紅細胞增多症、慢性高原病等。
人怎麼習服、適應高原?人類極限缺氧會怎樣?
1990年,吳天一帶隊參加中日聯合阿尼瑪卿山醫學考察,積累大量數據,證實藏族擁有“最佳高原適應性”。2001年,吳天一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是青藏高原投了我一票。”
他所提出的慢性高山病量化診斷標準被制定為國際標準,並命名為“青海標準”。青藏鐵路建設期間,健康“保護神”吳天一提出高壓艙、高壓袋、高流量吸氧的“三高”措施,“天路大軍”高原病零死亡被國際高原醫學界稱為奇蹟。
十一年前青海玉樹大地震,他依然掛帥出征。四年前,八旬高齡的他,還在珠峯大本營搞科研,籌建科研站。
有人説,功成名就,該歇歇了。吳天一回答,“一旦在成就面前躺下,你的科學生涯就終止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