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縣工程”讓惡性腫瘤成為在家門口醫院診治的慢性病

(人民日報健康客户端記者 石夢竹)3月11日,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人民醫院腫瘤醫院院長周清在今年全國兩會第三場“委員通道”集體採訪上表示,國家衞健委啓動的“千縣工程”,加速推進了縣域腫瘤中心的建設,普及早診早篩,實現惡性腫瘤的規範化、標準化、同質化治療,更大範圍內實現讓惡性腫瘤成為在家門口診治的慢性病。

自2021年千縣工程啓動以來,在縣域腫瘤中心建設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還存在哪些問題需要解決?

眾多的異地求醫患者苦與樂的縮影

“前幾天就在我們醫院的5G互聯網醫院線上圖文問診平台,我又見到了三年前我曾經診治過的一個老患者,是來自河北省一個縣城的張奶奶,如今她的病情仍然穩定。”周清在全國兩會第三場集體採訪上分享了她和患者的故事。

“千縣工程”讓惡性腫瘤成為在家門口醫院診治的慢性病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人民醫院腫瘤醫院院長周清。央視新聞截圖

周清介紹,張奶奶今年八十多歲了,三年前張奶奶確診了肺癌晚期,當時全家都非常恐慌。她的孫女李女士為了給奶奶看病,就千里迢迢把她帶到了廣州,並且在廣州租了房子,做好了在廣州與癌症長期抗戰的準備。

經過了三個多月的治療後,張奶奶病情穩定了。並且在這個過程當中,隨着對肺癌認識的加深。李女士意識到其實奶奶的治療方案完全可以在她家鄉的基層醫院就可以實現。於是李女士把奶奶帶回了家鄉繼續治療。如今三年多過去,張奶奶的病情仍然穩定,也經常通過線上的5G互聯網醫院與周清保持聯繫。就在上個月,張奶奶剛剛過了八十大壽,四代同堂,其樂融融,共享天倫之樂。

“惡性腫瘤確實是一個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大病。按照數據顯示,中國農村每年新發惡性腫瘤的數量佔到全國每年新發惡性腫瘤數量的40%,基層腫瘤防治的需求非常巨大。”周清表示,隨着科學進步,惡性腫瘤患者的生存期顯著延長,已經成為需要長期治療的慢性病。而張奶奶的事例,也是眾多異地求醫患者苦與樂的縮影。

讓“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村”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胃外科主任醫師黃華對人民日報健康客户端記者表示,基層的醫療力量,尤其是縣域醫療,在腫瘤防治方面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40%惡性腫瘤病人在農村地區,這裏是腫瘤防治的第一道防線,縣域醫療力量的加強,無疑對整個腫瘤防治水平有很大提高。”黃華説。

“此前縣域醫療存在設備水平不足、藥品短缺、醫療人才不夠、相關科室不健全等問題。”湖北省腫瘤醫院胸部內科王俊對人民日報健康客户端記者表示,這些問題都會導致基層羣眾對縣域醫療的認同感比較低。

近年來,中國不斷優化分級診療制度,推進規範化抗腫瘤診療。2021年11月,國家衞健委印發《“千縣工程”縣醫院綜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提出依託縣醫院構建腫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創介入、麻醉疼痛診療、重症監護等臨牀服務五大中心。

在全國縣級醫院綜合能力提升暨“千縣工程”縣級醫院腫瘤中心建設項目啓動會上,國家衞健委衞生髮展研究中心醫療衞生服務體系研究部主任黃二丹曾表示,“千縣工程”是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健康中國”戰略,切實提高基層醫療衞生服務能力,推動分級診療制度有效實施、促進縣域醫療資源整合共享的重要舉措。

“千縣工程”的核心抓手是中心建設,縣醫院的功能定位是體系協同和資源整合,需要打造承接優質資源擴容下沉的中心、整合內外部醫療資源的中心、相關專科融合發展的中心以及形成縣域醫療管理協同的中心。黃二丹主任在啓動會上表示,“腫瘤中心建設”是縣醫院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向,對於推動腫瘤專科的能力建設,提高腫瘤規範化診療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黃華認為,“千縣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加強基層醫療技術力量,從技術幫扶的角度,如何將“輸血”提升為“造血”又是其中最關鍵的一環,這樣才有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如果患者後期診療反覆到上級醫院就醫,醫院間的轉診手續和交通上舟車勞頓比較麻煩,而如果在當地診療,醫保的報銷比例也會相對更高一些,經濟上會減輕更多負擔。”王俊説,“千縣工程”能夠保證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專家團隊的診療服務,不僅在治療上可以得到保證,又能減輕患者的經濟壓力,是在為腫瘤患者帶來一些實打實的福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52 字。

轉載請註明: “千縣工程”讓惡性腫瘤成為在家門口醫院診治的慢性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