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很多媽媽寧可辭職,也不讓長輩幫忙帶娃?過來人經驗總結

社會在飛速的發展,生活質量也在提高,大家對物質的追求壓在不斷的增多,同時增加的也就是工作越來越忙,在家陪孩子的時間也就越來越少,總有新聞報道留守兒童在家的無奈,讓人看了很心疼。

隔輩帶娃,孩子教育引發家庭“大戰”!網友:這真可怕!

樂樂的爸爸媽媽平時都很忙,沒有時間陪伴他,所以只能讓在老家的爺爺奶奶過來幫忙帶。平時一家人很少聚在一起,生活上也沒有那麼多的摩擦。

但是,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總是避免不了一些爭論。因為平時樂樂的爸爸媽媽都沒有在家吃飯,晚上回來的比較晚,所以,樂樂的一日三餐都是爺爺奶奶準備的,老一輩的人都比較節約,中午剩的菜,都是晚上熱了再吃,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的輔食,也都吃隔頓的。

樂樂在餐桌上吃飯也是很不安分,拿着勺子在碗裏各種霍霍,導致飯菜滿地都是,也不乖乖吃飯,長久以往,養成了

很不好的習慣。難得一個週末爸爸媽媽都在家,一家人一起吃飯,奶奶跟媽媽在廚房裏忙活。

奶奶拿出了昨晚的剩菜剩飯,媽媽讓奶奶倒掉,覺得吃了對身體不好,更何況是小孩子,可是奶奶覺得浪費,不肯,樂樂媽媽一把拿過來倒進垃圾桶。

奶奶生氣的説:“你不在家的時候我們也都是這樣吃,從小我們也是這樣吃,我們不是好好的”,然後就走出廚房。吃飯的時候,樂樂把米飯拿來玩,和平時一樣,弄得滿地都是,爺爺就在一旁呵呵的笑,樂樂爸爸看到了對樂樂發了脾氣,制止了他。

飯後,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展開了激烈的關於孩子教育的討論,最後不歡而散,爺爺奶奶因為這件事,回了鄉下,覺得好心幫忙帶孩子,還招人嫌棄。樂樂的爸爸媽媽也為了帶孩子的事情吵了一架,最後,樂樂媽媽只好辭職回家帶娃。

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在她的演講中曾多次強調:作為家長,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的條件,就是在孩子小的時候一定要自己帶孩子。

孩子一歲以前,甚至是三歲之前,最好由母親親自撫養。人在生命的早期是很無助的,他所需要的滿足和快樂都和撫養人息息相關。認人是最早的情感現象,也叫依戀,由此父母才獲得撫養孩子的心理資本。

1. 避免因為孩子教育問題引發家庭矛盾

老人帶娃還是有老一輩的經驗,當然了,也不是説老一輩帶娃的方式就是一定是錯誤的,但是,老一輩的人在育兒這方面肯定是有所欠缺的,以前的人帶娃基本都是憑經驗,沒有數據化,也沒有什麼科學依據。

可是現在就不同了,就拿奶粉來説,老一輩人的那個年代哪有什麼奶粉呀,沒有母乳就喝點米湯米糊等,現在講究的是營養搭配。

所以説,育兒觀念不和,讓老一輩的人來帶娃,你如果提出不同的意見,老人家心理肯定會不舒服,尤其是婆婆帶娃的,會認為兒媳婦事兒多,嫌棄我帶不好娃,長期以來就很容易產生矛盾。但是如果自己帶娃,就不存在這樣的矛盾,家庭的和諧也就不會被破壞。

2. 父母言傳身教,孩子受益良多

孩子天生會觀察,孩子的行為習慣也要在小時候就培養好。父母説專心吃飯,孩子哭鬧不吃,老人家會説沒事,看會電視,玩一會手機等等。

父母説睡前要刷牙,老人家覺得小孩子,沒必要這麼講究,如果自己帶娃,夫妻協商一致,非原則性問題可以自由發揮,原則性問題及統一口徑,決不妥協,孩子的規則意識也會越來越強,而且簡單清晰的規則也更容易被孩子接受,乖巧懂事。

3. 父母適當放手,獨立性不斷強化

費洛伊德曾經指出,父母盡心照料孩子,孩子就能獲得一種信任和樂觀的態度,這種態度將會伴隨終生。一歲之內的經歷對兒童今後生活來説至關重要。我篤信父母早期的愛和陪伴會奠定孩子生命的底色。

孩子的成長是離不開父母的陪伴的,但是很多父母為了更好的更優越的生活,選擇讓老一輩來幫忙帶孩子。但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其實對物質沒有什麼太高的要求,只要父母陪在身邊,孩子就會很開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85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何很多媽媽寧可辭職,也不讓長輩幫忙帶娃?過來人經驗總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