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了,很多父母都有帶孩子去親友家串門的習慣。但是,串門不要只顧着大人熱熱鬧鬧,忽略了孩子的安全。
尤其是6歲以下的小寶寶,更要注意下面這幾點,千萬不要這樣逗孩子:
別讓孩子吸二手煙過年在家或走親戚,人一般都處於比較放鬆的狀態,很多有煙癮的人變得無所顧忌,隨意抽煙,吞雲吐霧。讓孩子無辜吸進去不少二手煙。
有些大人為了逗孩子,甚至會讓幾歲的孩子學着吸幾口點燃的香煙,以為這樣逗孩子很有趣,而孩子家長出於情面或者其他原因,不好意思阻止。
其實,明知道這種行為危害孩子健康,應該堅決制止!為了所謂的情面,損壞孩子的健康,太不應該。
國內外的研究早已證實,吸煙是導致兒童發生哮喘或者呼吸道過敏性疾病的最主要因素。
而嬰兒因為鼻腔沒有鼻毛,呼吸道等器官組織又比較嬌嫩,防護能力差,如果吸父母的二手煙,會降低免疫力、影響生長髮育、罹患相關疾病如哮喘、中耳炎等。
另外,家裏的牆壁、地毯、沙發存留的三手煙中的有害物質,會通過寶寶皮膚及吮吸手指等進入寶寶體內,從而影響寶寶的健康。
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及時給房間通風,使用空氣淨化器,給孩子全身洗澡。
別給孩子喝酒過年少不了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很多時候避免不了喝酒。
有時候在餐桌上,親朋好友用筷子沾點白酒抹在小孩子的嘴上,或者騙小孩子舔舔酒杯,看着孩子被辣得哇哇大哭而鬨堂大笑!
相信我們很多人小時候都被這樣捉弄過,而逗孩子喝酒的,既有孩子的親戚家人等,也有朋友、同事。
有些家長出於面子考慮,就算心裏有點不舒服,也不會主動提出來;有些家長自己沒有安全意識,以為孩子喝一點點也沒關係。
豈不知酒也已被醫學證明是致癌物的一種。大人常喝身體都會受累,更不用説嬌嫩的孩子了。
小孩子接觸酒精危害不小,比如:
1、引起口腔潰瘍
小孩子口腔黏膜比較嬌嫩,濃度高的白酒有時候會損傷口腔黏膜,進而引起口腔潰瘍等。
2、損害肝胃等臟器
寶寶的消化系統6、7歲才會發育完善,未發育完善的消化系統不能及時分解酒精,從而使酒精刺激肝、胃,容易導致肝功能受損、胃部消化不良。
寶寶酒精中毒的概率比成年人更高,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死亡。
每年幾乎都會發生幾起寶寶酒精中毒的事件,作為家長一定要當心,不能抱着僥倖心理。
3、免疫力下降
寶寶免疫力下降,會比平常更容易得感冒、感染等病症。
4、智力下降
更嚴重的還會影響智力發育。
酒精對人體神經系統有麻痹作用,損害大腦細胞,導致寶寶智力下降,影響大腦發育。即便只是一點點的酒精,也有可能會造成寶寶注意力和記憶力的下降。
遇到這種情況,讓孩子立刻漱口,多喝水,也可以喝牛奶,脱離酒精刺激。
別讓孩子獨自燃放煙花爆竹每到春節期間 ,我們醫院總會接收到幾起孩子因為燃放煙花爆竹,而燒傷燙傷炸傷的病例。
有些家長或者親朋為了所謂的疼孩子,不管什麼樣的煙花爆竹,只要孩子要,就一股腦地給孩子買來。
燃放的時候也沒有在旁邊保護和指導,一個疏忽就導致了很多事故的發生。
前幾天,多地發生了好幾起兒童往窨井裏丟鞭炮導致被炸傷的事件,甚至還有的孩子當場被炸身亡。
萬一遇到被煙花爆竹燒傷燙傷的情況,家長要牢記五個字:衝、脱、泡、蓋、送。
燙傷部位清潔流動水沖洗,沖洗涼卻後小心脱去衣物,避免暴力撕脱皮膚,疼痛明顯者可以先在清水中浸泡15-30分鐘,再用乾淨無菌紗布覆蓋傷口,及時送孩子到醫院治療。
花生、糖果、果凍等謹慎吃過年了,家家户户都會備點花生瓜子糖果什麼的,家裏來了客人拿出來招待也方便體面。
有的客人就會拿這些小零食逗引孩子,在孩子口含食物時,還會引逗孩子哭笑、跑跳玩耍,這種行為非常危險!不僅很容易引發嗆咳,嚴重的甚至會發生氣道堵塞。
在我國,氣管、支氣管異物佔 0-14 歲兒童意外傷害的 7.9%-18.1%,約 80% 的患兒年齡在 1-3 歲。
而食物性異物最為常見,比如堅果類、米粒、切成小塊的水果等,另外還有玩具上的小零件等,都是比較常見容易導致誤嗆的兇手。
而這些,原本都是可以避免的事故!
6歲以下的孩子,尤其要注意,不要養成口內含物的習慣;
孩子嘴裏有食物時,千萬不要引逗孩子哭笑、跑跳玩耍,不要追着餵食。
萬一發生嘔吐時,應把孩子的頭偏向一側,避免誤吸;
咽部有異物時設法誘導其吐出,立刻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搶救,為送醫就診創造時間。千萬不要用手指去挖孩子嘴裏的異物。
親吻、餵食不可取這幾年,朋友圈裏總在流傳親吻孩子導致皰疹性咽峽炎的傳聞。
真實情況雖然沒有這麼嚴重,但是對於孩子來説,無論是家人還是陌生人,對孩子進行嘴對嘴的親吻、餵食,一定要杜絕。
成人嘴裏攜帶了大量病菌。皰疹性咽峽炎、單純皰疹病毒1型、幽門螺旋桿菌在嘴對嘴親吻的情形下,感染幾率會大大增加。
實在要親,親吻孩子的臉頰就夠了。
過年期間,親戚之間流動性大,聯絡親情的同時,一定要注意:
這些有害的逗引孩子的方式,一定要堅決拒絕!
因為這樣不是真的愛孩子,而是害孩子。
—— End ——
作者:張俊濤,東營兒童保健分會委員,18年全科醫師診療經驗。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