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肺癌是我國發病率、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近些年,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創新藥物的加速研發和臨牀應用,為臨牀診療帶來了全新的選擇。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腫瘤科主任、同濟大學醫學院腫瘤研究所所長周彩存近日連線人民健康科普欄目,圍繞肺癌防治、診療創新等話題進行了分享。
遠離肺癌要養成健康生活方式
2022年2月,國家癌症中心發佈了最新一期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其中肺癌的新發病例和死亡病例數都居於首位,防治形勢嚴峻。談及肺癌高發的原因,周彩存認為有以下幾點:一是我國煙民多,吸煙以及二手煙讓更多的呼吸系統疾病,特別是肺癌的發病率有上升的趨勢;二是空氣污染,包括工業污染、汽車尾氣等;三是室內小環境污染,例如廚房油煙等;四是隨着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平均壽命變長,老年肺癌患者也在不斷增加;其他原因包括職業暴露、慢性疾病等。
“肺癌防治以‘防’為先,建議大家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遠離肺癌,其中最重要的是戒煙。”周彩存建議,對於肺癌高危羣體,建議每年進行低劑量螺旋CT篩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對於體檢中發現的肺部磨玻璃結節,周彩存向大家科普:“肺上有結節不等於肺癌。體檢發現的肺部磨玻璃結節,絕大多數是良性的,建議大家不要害怕。磨玻璃結節只是影像學上一種客觀的描述,不代表疾病本身或者預示着病情走向。一般不抽煙的人羣,發現肺上有磨玻璃結節,一年隨訪一次就足夠了。如果是抽煙或有家族史等肺癌高風險人羣,建議半年甚至三個月查一次。”
肺癌治療手段創新中不斷進步
近年來,隨着現代醫學發展和治療癌症的手段進步,早期肺癌患者提高了治癒可能性,中晚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有所升高,癌症已逐漸向慢性病發展。周彩存介紹,目前,肺癌常見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
“靶向治療就是找到腫瘤發生發展的關鍵驅動基因、癌變基因,選擇相應的治療藥物,對致病位點精準施治,促使病變細胞死亡;免疫治療則不同於傳統治療手段,它不直接殺死腫瘤細胞,而是幫助人體自身的免疫細胞從腫瘤細胞的‘矇蔽’中恢復清醒,進而準確識別並清除腫瘤細胞,也就是用體內抗腫瘤的免疫機制來殺死腫瘤。免疫治療一種是細胞免疫治療,比如DC細胞(樹突狀細胞)、TIL(周邊腫瘤浸潤性淋巴細胞)以及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第二類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例如PD-1、PD-L1和CTL-4等。”周彩存表示。
中國臨牀研究從“弄潮”到“領潮”
醫、研、企是推動腫瘤診療技術創新發展的中堅力量之一,其中國內藥企的腫瘤藥物創新研發能力在厚積薄發中已進入快速上升期。
“我剛做醫生的時候,中國專家基本沒有臨牀研究,所有的臨牀研究都是國外的。那個時候,一個新藥從國外上市再到國內上市,要相差十多年。因為缺乏原創性臨牀研究,在國際學術會議中也少有中國專家的聲音。”在周彩存看來,中國專家能夠走向世界,也得益於國內藥企的進步。“以前我們只是參加全球臨牀研究,現在我們可以領導臨牀研究,這是一個質的飛躍。”
在將前沿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方案帶給國內患者的同時,更多的本土製藥企業已將觸角拓展至全球。周彩存提到,目前有越來越多的本土藥企佈局全球,通過對外授權等方式,將優質的藥物帶給全球更多病患。中國新藥研發實力正逐步得到海外市場認可,中國與世界共享創新發展成果。
此外,周彩存還認為,國內藥企的崛起也進一步提升了藥物的可及性,從而降低患者經濟負擔。提到本土藥企的未來發展,他期待醫藥企業及相關機構能夠不斷創新,持續拓展研究方向,不斷革新治療方式,為中國乃至全球臨牀和肺癌患者提供更多更優的選擇。
倡導全社會共同關愛腫瘤患者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會“談癌色變”,一些患者在得知罹患腫瘤的時候,往往會產生恐懼、絕望、迷茫等負面情緒。隨着醫療科學的進步和宣傳的正向引導,癌症不再被認為是“不治之症”。但仍有相當多的患者在全程治療過程中抱以悲觀和被動的心態。在周彩存看來,醫病也同樣需要醫心,有了良好的心理,才能積極配合治療。他説:“患者患病心理壓力巨大,作為醫生我們除了緩解他們身體上的痛苦,還要不斷寬慰他們,告訴病人得了腫瘤不可怕,現代醫學能夠延長生命甚至可以達到臨牀治癒。”
此外,周彩存還認為,對腫瘤患者的關愛還需要全社會共同加入。腫瘤患者全程關愛的理念最先由國外提出,目前,國內也有越來越多的公益機構、患者團體在開展各類患者關愛項目,值得推廣。希望能有更多的團隊和愛心人士加入,從疾病科普等多方面入手,讓公眾和患者正確認識癌症,“身心同治”才能科學抗癌,戰勝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