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看着病人的眼睛,我有了更大的動力

  中新網廣州10月28日電 (記者 蔡敏婕)“我覺得醫生的精神以及博愛的精神,不是天生有的,也不是看書得來的,而是與患者交流過程中,逐漸深化和體會到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28日在廣州出席2023第五屆中國醫師公益大會時表示,“我現在還堅持‘大查房’,每次我‘大查房’時聽到病人的訴求,看着他們的眼睛,聽着他們的期待,我就感覺自己又多了動力,我們一定要幫他解決問題”。

鍾南山:看着病人的眼睛,我有了更大的動力
鍾南山出席中國醫師公益大會。蔡敏婕 攝

  中國醫師公益大會(CPAH),是融合政府組織、醫務工作者、人民羣眾、媒體、社會組織、愛心企業等多方參與醫療公益項目的共享平台。鍾南山回憶,他擔任了首屆大會的大會主席,第二屆提出“公益大會應該成為醫療人文建設的陣地、公益展示與創新的平台”的願望,很高興幾年來一系列活動取得了好的效果。

  做醫療公益事業不僅是一種慈善行為,更是一種社會責任。“醫生不能離開工作,工作中與患者交流,幫助醫生獲得更多前行的動力。”在鍾南山看來,醫生是主角,傳播仁愛從醫生開始,與此同時,患者可以給予醫生很重要的心理支持、精神支持。

  鍾南山印象特別深刻的是10年前,他看到過生命綠洲藝術團的節目表演,至今記憶猶新。藝術團相當大部分人努力生活,高質量地活到今天,很陽光地對待生活,對待各種困難,一些健康的普通人都做不到這樣,“關心、關愛所起的作用,往往是藥物做不到的。”鍾南山説。

  他呼籲,無論是醫師,還是相關行業從業者,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醫者仁心”,推動醫學事業發展與進步;用愛心與關懷,為全民健康貢獻自己的力量。

  健康事業發展戰略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健康為中心”,醫療公益事業的下一步該如何進行?鍾南山認為,醫療公益應向前推進,從“有病治病”的戰略轉為服務“沒病防病,小病干預,有病治病”。

  “病人病情重時,來找醫生、求醫生;沒那麼重時,就要我們醫生找病人。”鍾南山認為,圍繞“以人民健康為中心”,醫療公益要做得更多,貫穿生命週期全過程,着重服務於“沒病防病,小病干預,有病治病”。

  “我是搞胸肺疾病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其中一個對百姓健康影響非常大的疾病,中國有接近1億患者,其中95%是一期、二期,其餘是三期四期。三四期病人,他們經常‘光顧’醫院,走路時上不來氣,很辛苦了;一期二期病人感覺有點不舒服或走路快了有點氣促,往往一測肺功能才確診進入慢阻肺。”鍾南山指出,應該像抓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抓早期慢阻肺。

  另一個對人們健康影響大的是肺結節。鍾南山介紹,CT檢查30%發現肺結節,需要關注這是良性還是惡性的,而不是一發現就治療,“除了做CT的AI分析等,正在進行循環血腫瘤DNA甲基化研究,發現是惡性的,很快、很簡單的一個手術把它去掉,一天解決問題,第二天病人就出院了,就像割一個膿包一樣。”鍾南山説,病人、家屬都沒有了心理負擔,正是醫者要努力的方向,“早期干預後,正常地工作、正常地生活、正常地學習,多好”。

  “傳承醫者精神,共築全民健康,這是我想追求的夢想。”鍾南山説。(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68 字。

轉載請註明: 鍾南山:看着病人的眼睛,我有了更大的動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