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邦(ichuagyebang)原創
作者丨蘇敏
編輯丨信陵
圖源丨圖蟲創意
不斷壯大的“脱髮”大軍,又將撐起一個植髮IPO?
近日,大麥植髮醫療二次遞表港交所,重啓IPO之路。這是自2021年年底“植髮第一股”雍禾醫療成功上市後,啓動上市進程的第二家植髮機構。
從招股書可以看出,植髮這門生意有多賺錢:大麥植髮2021年的平均客單價為2.5萬元,一年營收10億元,毛利率超過70%。
這背後,是日漸龐大的脱髮人羣和不斷增長的市場規模。根據國家衞健委的調查,我國目前有脱髮困擾的人數已超過2.5億,相當於每6人中就有1個“頭禿”,而且近七成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
圖源:圖蟲創意
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2017-2021年,中國的毛髮疾病及護理市場規模由762億元增加至1069億元,並在未來五年保持7.8%的複合年增長率,預期2025年將達到1443億元。
植髮效果到底怎麼樣?植髮企業成功的關鍵在哪?連續的植髮企業上市是否會帶來植髮乃至防脱類創業的興起?從大麥植髮的情況我們嘗試尋找一下答案。
整形醫生創業,衝擊“植髮第二股”大麥植髮創始人李興東,畢業於天津醫科大學,從2004年開始在北京長虹醫院做植髮醫生。
在當時,植髮主要集中在治療層面,只是醫院整形科的一個分支,面對的多是燒傷、燙傷患者。植髮手術讓這些患者改變了形象,建立起自信。李興東認為,這裏有可以挖掘的商機。
植髮的原理並不複雜,就是將身體健康部位的毛囊組織取出,然後移植到脱髮地帶。
在自身的植髮技術嫺熟之後,李興東從醫院出來單幹,在2009年創辦了植髮醫療機構,取名“科發源”,也就是後來的大麥植髮。
李興東從國外引入了微針植髮技術,該技術可以縮小創口、保護毛囊並加速康復,患者在術後24小時即可洗頭。大麥成為國內首家通過使用種植筆提供微針植髮的醫療機構,靠這一技術在業站穩了腳跟。
圖源:圖蟲創意
大麥的發展,也是典型的醫生創業模式:先通過口碑相傳的熟人介紹,從剛開始的一個月幾台手術,逐漸增長到一個月幾千台手術,再到後來開設分院,成為專科連鎖植髮醫院。
到2013年,團隊有了更多能獨擋一面的醫生,大麥先後在南京、杭州、成都等地開設了7家分院。
再往後,脱髮越來越受到年輕人關注,相關話題的熱度居高不下,植髮行業開始進入品牌化發展初期。
2019年,李興東將品牌名由“科發源”變更“大麥微針植髮”,強化其微針植髮技術的品牌定位,與競爭對手做出差異化。
此後3年多時間,大麥加快了擴張速度,醫療機構數量由2019年底的18家增至報告期的33家。根據灼識諮詢報告,按收入計,大麥植髮是中國一線城市最大的提供毛髮診療服務的醫療集團,2021年的市場份額為5.2%;在2021年中國毛髮診療服務市場排第三,前兩名是雍禾醫療和新生植髮。
對於植髮業務,大麥根據移植的毛囊數量向患者收取手術費,每根毛囊的平均售價約為10元左右。毛囊的定價一般基於手術難度,基礎手術單價最低,定製手術單價最高。
從2019年至2022年7月31日止,大麥植髮的總收入分別為7.47億元、7.64億元、10.21億元及4.69億元;植髮服務的患者人均消費約為3萬元、2.58萬元、2.47萬元及2.31萬元。
圖源:大麥植髮招股書
不過,營收和客單價看似亮眼,大麥植髮的淨利潤卻不高。報告期內,公司淨利潤分別為-1501.4萬、6955.8萬、6611.6萬以及1170萬元。這與大麥在營銷上的投入不無關係,電梯、寫字樓、地鐵乃至各種網路平台上,大麥的植髮廣告隨處可見。
從2019年至2022年7月31日止,大麥植髮的營銷費用分別為5億元、3.99億元、5.21億元及2.12億元,佔營收比例為67%、52%、50%及45%。也就是説,近一半的收入都用於營銷。
這與行業性質有關。植髮通常是“一錘子買賣”,成功的患者不需要第二次手術,不成功的更不會去復購,所以需要不斷投入營銷去拓展新客户。而在這個過程中,大麥植髮曾多次因“虛假宣傳”被監管處罰。
這也是大麥在近幾年發力植髮手術之外業務的原因。大麥也提供固發和養髮服務,作為術後護理和日常服務。這部分業務由於復購率較高、客户黏性更好,也利於開闢增量市場。
2019年至2022年7月31日,大麥非手術服務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例為4.3%、6.9%、21.0%及23.4%。佔比在營收增加的情況下仍舊大比例提升,這在一定程度説明大麥植髮找到了提高復購及客户黏性的辦法。
年輕人脱髮引來資本關注過去,脱髮、謝頂被認為是中年人才會擔心的問題,但一切都來得非常“禿”然。從數據看,當代年輕人脱髮低齡化趨勢愈發明顯,在2.5億脱髮人羣中,90後佔比高達39.3%,其中26歲-30歲是脱髮的“高發”年齡段。
另一方面,年輕人的容貌焦慮也造就了植髮市場的繁榮。植髮的主力人羣有一部分源於提升顏值的需求,以女性居多,她們並不算嚴重的脱髮人羣,而是更在意髮際線不完美等情況。
圖源:圖蟲創意
市場的變化吸引了資本的進入。
2017年,CPE源峯出資3億元戰略投資雍禾醫療,這也是投資機構首次涉足國內植髮領域。
2018年,碧蓮盛獲得華蓋資本5億元的戰略投資。華蓋醫療基金主管合夥人曾志強就曾表示,植髮行業作為醫美行業的一個重要細分領域,過去幾年發展很快。植髮業務兼具醫療的剛需性和醫美的消費升級屬性,很像5~10年前的整形行業,整個行業正處於爆發的臨界點。
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以來,包括硬核製藥、橙蔻、可氏利夫、特科羅生物、Menxlab等在內的多家防脱護理相關企業都獲得了融資,投資方有紅杉、IDG、天圖投資等知名投資機構。
在民營植髮連鎖機構中,按2021年的收入計,四大市場參與者佔總市場份額的23.4%,雍禾的市場佔有率為第一,新生植髮、大麥植髮、碧蓮盛緊隨其後。
2021年年底,雍禾醫療登陸港交所,成為“植髮第一股”,隨之也掀起了植髮企業上市潮。
除了大麥植髮,碧蓮盛也有上市規劃。碧蓮盛創始人尤麗娜曾在採訪中表示,正在穩步推進上市計劃,其在全國開設有40餘家直營機構,擁有的醫生和醫護人員數量也與大麥植髮相當。
年輕人的脱髮焦慮不僅養活了植髮機構,還有防脱髮藥物企業。
專注於皮膚學的生物製藥公司科笛集團,於2022年12月初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科笛集團現有11種產品及候選產品,其中毛髮疾病是重點佈局領域,有6款產品都是針對脱髮治療的,包括2款從第三方獲得銷售授權的產品。
IPO前,科笛生物共完成四輪融資,融資總額2.75億美元(約合19億元人民幣),投後估值達7.46億美元。雲鋒基金、紅杉資本、富達基金等知名投資機構均為公司股東,持股比例分別為14.15%、12.13%、8.04%。公司實際控制人則是藥明康德,通過蘇州通和毓承實體持股53.57%。
實際上,科笛生物成立還不到4年,產品尚未完全商業化,就能背靠“藥明系”衝擊上市,這從側面説明脱髮生意確實是塊“肥肉”。
本文為創業邦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創業邦將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如需轉載或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