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的父母來説,孩子不僅僅是自己生命的延續,同時好像也讓自己的世界變得更加寬廣,在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父母會很自然地覺得這個孩子將來可以有大成就,甚至是擁有全世界。但是隨着孩子漸漸長大,父母就會發現這個孩子能夠擁有的世界其實越來越小,尤其是在孩子分數不太理想的情況下,這個時候就難免會有一些“恨鐵不成鋼”。
只要是孩子分數稍微下降了,恨鐵不成鋼的父母就難免生氣,隨後又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方式遷怒於孩子。然而事實上孩子能否有成就,分數的佔比其實並沒有父母想象的那麼重要,晚清時期的著名文學家曾國藩,便專為教育兒女成器而寫了一篇《教子六項》,在其中留下了6字口訣,點醒了無數的糊塗父母。第1字是“孝”,古人對於孝非常看重,還特意編出了“二十四孝”之類的故事,漢朝皇帝的諡號中也基本會有一個“孝”字,這是因為孝是所有美德的基礎。對於父母長輩的那一份尊敬與愛是發自於血脈內心,最為基礎也最為濃厚,在人們心中有愛心且有責任感的人,首先必然是一個有孝心的人。
第2字是“仁”,仁是古代儒家學説的核心,這個仁從孝中發揚而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正是因為對待自己的家人時講究孝悌,所以在對待外界其他人時,也會有這一份基本的同理心,也因此而能夠獲得他人的尊重與信任。第3字是“勤”,勤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做事方針,日常生活中勤奮的人,從來不會怨天尤人,而是對於生活有着基本的樂觀態度,同時這一份勤奮也能夠幫助他去完成自我的修養與蜕變。古代關於通過勤奮改變自身命運的例子也有很多,當年蘇秦在遊説六國失敗以後,受到自己父母兄嫂的鄙視,為了改變命運而採用“頭懸樑、錐刺股”的方式發奮苦讀,最終得以佩六國相印。第4字是“儉”,儉是與“奢”相對立的生活方式,唐朝大詩人李商隱在他的詩歌中寫道“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不管是國家、家庭乃至於個人,能夠有所成就基本都是從勤儉得來,亡國破敗基本都是由於奢侈而來,如南朝陳後主陳叔寶,就是因為生活奢靡無度而成為亡國之君。第5字是“恆”,有一個人在讀書期間,就在牀頭上掛着“ 貴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的對聯來勉勵自己,後來他與一羣志同道合的人,帶領着一個偉大的國家走入了一個偉大的時代,可見恆心對於人們能夠成事的重要性。做一件事情很容易,但是堅持恆久地做一件事情就很難,需要人們在這個過程中“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第6字是“謙”,“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就其高”,只有保持着虛幻若谷的精神,人才能夠在漫長的歲月中始終保持着精進奮鬥,不斷地學習與自我提升,若是沒有從小這種“謙卑”的精神,在往後的歲月中就很容易因為傲慢而吃虧。
曾國藩留下的這6字口訣顯然是極其有用的,畢竟原本處於湖南偏遠鄉下的曾家,因為有了他以及他所傳承下來的這6字家風,持續至今已經興盛上百年。而對於更多的父母來説,總是將注意力聚焦在孩子的分數上面,多少有點捨本逐末的味道,畢竟只要孩子具備了“孝、仁、勤、儉、恆、謙”這六個品質,那麼分數自然而然也會到來。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在評論區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