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們唸叨的“秋凍”靠譜麼?
秋天到了,天氣涼了,各位叔叔阿姨也開始在朋友圈刷養生諺語了。比如,春捂秋凍,不生雜病。
結果就是,好多二十多歲乃至三十多歲的人,仍然沒有“穿衣自由”。(説的是不是你?)
氣温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圖片來源diabetes.co.uk
那麼,“秋凍”真的靠譜嗎?
01
秋凍=秋天少穿?
不是
不是簡單的多穿和少穿的問題。
按照央視的説法,所謂“春捂”是指春天氣温剛剛開始回升,要注意保暖、儘量捂着點。
而“秋凍”是説秋季氣温剛剛開始下降,要少穿一點衣服、讓身體受受凍,等到寒露或霜降之後再穿厚些。這樣,可以通過冷空氣刺激自己的身體,增加禦寒能力、減少疾病。
春捂秋凍的含義,圖片來源央視網
02
冷空氣刺激可增加禦寒能力?
可以
人體的體温調節系統跟空調有一點像,都有一個設定好的温度,外界温度比它高的時候製冷、外界温度比它低的時候產熱。
只不過人體的温度是早就設定好的,即37℃左右。在這個温度範圍內,重要的內臟器官(大腦、心臟等)才能正常運轉。
人體的温度調節,圖片來源:nih.gov
秋冬天的環境温度比37℃低得多,因此,人體要想辦法為內臟器官創造舒適的環境:一方面,收縮外周(皮膚與四肢中的)血管,減少熱量損失;另一面主動增加熱量的產生。
一般來説,先是刺激骨骼肌節律性的收縮,也就是我們常説的“打寒顫”;如果還不夠,會分泌一些激素,通過分解脂肪組織進一步產生熱量。[1,2]
俗話説:“熟能生巧。”接觸的冷刺激越多,身體的調節能力就相應越強。比如,基礎代謝可能增加,即使不打寒顫也不至於覺得冷;或者皮下脂肪層增加,將冷空氣牢牢隔絕在內臟之外。這稱之為“冷習服”(cold acclimation),也叫“冷適應”。[1]
不過,需要提醒大家兩點:
第一,冷適應的能力跟年齡、性別、種族、運動情況、飲食情況等許多因素有關,未必您想適應就一定能適應的。[2]
第二,到底什麼樣的冷刺激最合適呢,是越冷越好,中等程度好,還是一邊接受冷刺激一邊參加體育鍛煉最好,目前還沒有一個特別明確的答案。[3]
03
冷適應一定可以減少疾病?
不一定,話要分兩頭説
首先,冷適應確實可以減少某些疾病,比如凍瘡。凍瘡説白了就是不能適應冷刺激,皮膚中的血管收縮太厲害,導致周圍的細胞得不到足夠的氧氣。 研究顯示,多參加體育鍛煉、增加禦寒能力可以減少凍瘡的發病率。[4]
其次,有些疾病跟冷熱感受沒什麼關係,比如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是秋冬常見病,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它們跟温度有關,其實不然——它們都是由病毒引起,而秋冬天氣乾燥,病毒可以在空氣中存活更久。[5]
舉個例子來説,芬蘭靠近北極圈,比中國絕大多數地方冷。那裏的小朋友大都比較耐凍,即使是大冷天兒也會堅持參加户外活動。然而研究顯示, 他們仍然會出現呼吸道症狀。[6]
最後,冷刺激可以直接引起某些疾病,比如蕁麻疹,也可以對其他疾病產生不利影響,比如循環系統疾病。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機構進行的研究顯示,只要氣温下降循環系統疾病引起的死亡人數就會增加。[7]
原因正如前文所説,氣温驟降的時候,外周血管會收縮,相應的,流經內臟的血液增多,這會對心臟和血管造成很大的負擔;再者,分解脂肪產生熱量的過程需要激素參與,這些激素也有可能影響到心臟和血管。
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等循環系統疾病的人,心臟、心臟本來就存在病變,面對突然增加的工作量,很容易調節失靈進而引起危險。研究顯示,氣温每降低1℃,心血管疾病死亡會增加1.66%。[8]
04
有沒有最合適人體的温度呢?
有
對於人體來説,17℃~28℃之間的氣温最為適宜,低於17℃會覺的涼乃至冷,高於28℃則會覺得熱。換句話説,我們適當加減衣服,讓體感温度維持在這個範圍內。
網上流傳的穿衣指南,圖片來源:sohu.com
每年這個時候,網上就會流傳一份“穿衣指南”。遺憾的是,它並不靠譜。
一方面,體感温度除了跟氣温有關,還受到濕度、風力、身體情況等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衣服的禦寒能力取決於材質、厚度、面積、件數等,不能簡單用公式套。
比較穩妥的辦法是相信自己的身體——衣服穿好,在小區裏轉轉,摸一摸自己的脖子、胸口、肚子,如果温温的又沒有汗,便是合適的。
總之,“春捂秋凍”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具體接受什麼程度的冷刺激得根據自己的情況來;要想“不生雜病”,關鍵在於瞭解疾病、使用相應的策略。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中科院物理所